荷蘭在17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伕,那它又是如何衰落的?

荷蘭在17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伕,那它又是如何衰落的?

荷蘭歷史故事

荷蘭在17世紀被稱為海上馬車伕,那它又是如何衰落的?

荷蘭在17世紀稱霸海上,被稱為海上馬車伕。但是到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在海上荷蘭敗於英國(英荷戰爭),在陸地荷蘭敗於法國(法荷戰爭),從而衰落下來。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英荷戰爭(荷蘭語:Engels–Nederlandse Oorlogen or Engelse Zeeoorlogen),是發生於17世紀至18世紀英國與荷蘭之間的四次戰爭,總體而言主要目的是為了爭奪海上貿易主導權。

荷蘭取得獨立後經濟發展迅速,利用西班牙衰落和英國忙於內戰之機壟斷了世界貿易。英國內戰結束後,恢復擴張路線,大力發展海軍,1651年立法禁止荷蘭參與英國海上貿易,兩國進行了三次貿易戰爭。

17世紀英國為了打敗日益發展的商業競爭對手荷蘭,併力求保住開始建立的海上優勢和爭奪殖民地,曾三次挑起對荷蘭的戰爭,互有勝負,雙方實力均受到不同程度傷害。而第二、三次英荷戰爭的結果,是法國在其中漁翁得利,獲得了大片土地與商貿利益;國力直線上升而超越荷蘭,成為歐洲最強的霸權。而在18世紀的第四次英荷戰爭,英國擊敗荷蘭開始獲取世界金融霸權。

法荷戰爭(英文:Franco Dutch War,簡稱:Dutch War,譯文荷蘭戰爭),是1672年至1678年發生的歐洲國家間的一場戰爭。法荷戰爭是路易十四統治下的法國、瑞典及德意志境內的明斯特主教區、科隆主教區和英國對荷蘭共和國的戰爭,後來由於奧地利加入,以及伊恩哈布斯堡土地,勃蘭登堡和西班牙形成了四重聯盟。

戰爭以1678年《奈梅亨條約》的簽署為標誌結束,條約授予法國對佛蘭西以及佛蘭德斯和海諾特一些城市(原由西班牙控制)的控制權。法國獲勝,開始稱霸歐洲,法國國王路易十四被稱為「太陽王」,號稱路易大帝。

荷蘭在18世紀的衰敗,歸根於愛國心與進取心的喪失。荷蘭人寧願把兩百多年來累積的資本,借貸給英、法等國的政府與企業,享受穩定豐厚的利息收入,也不願重拾「海上馬車伕」的進取精神,對外冒險犯難。結果因為六十多年的軍備廢弛,在1780-1784年的第四次英荷戰爭中,被英國徹底打垮,連帶促成1795年法國消滅荷蘭共和國的結局,正式結束了荷蘭的金融霸權,以及它最輝煌的殖民年代。

法荷戰爭造成了荷蘭、西班牙與瑞典三大強權於18世紀初期的中衰:荷蘭受限於英、法包夾的地緣政治格局,荷蘭的海上霸權最終在1713年轉移給英國;瑞典傳統的軍事優勢,無法阻止勃蘭登堡的崛起,而西班牙在戰爭中的表現更是無能,最終在18世紀初遭受巨大的失敗,除了本土以外,大多數的領土都被列強瓜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荷蘭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