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藝術:尼古拉斯·普桑簡介及其代表作品

巴洛克藝術:尼古拉斯·普桑簡介及其代表作品

巴洛克藝術

巴洛克藝術:尼古拉斯·普桑簡介及其代表作品

「巴洛克」是1600年至1750年間在歐洲盛行的一種藝術風格。它產生在反宗教改革時期的意大利,發展於歐洲信奉天主教的大部分地區,以後隨著天主教的傳播,其影響遠及拉美和亞洲國家。巴洛克作為一種在時間、空間上影響都頗為深遠的藝術風格,其興起與當時的宗教有著緊密的聯繫。巴洛克藝術還代表了整個藝術領域,包括音樂、建築、裝飾藝術等,內涵也極為複雜。但最基本的特點是打破文藝復興時期的嚴肅、含蓄和均衡,崇尚豪華和氣派,注重強烈情感的表現,氣氛熱烈緊張,具有刺人耳目、動人心魄的藝術效果。那麼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1665年),17世紀法國巴洛克時期重要畫家、17世紀法國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

尼古拉斯·普桑崇尚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提香,醉心於希臘、羅馬文化遺產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於神話、歷史和宗教故事。

畫幅雖然不大,但是精雕細琢,力求嚴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構圖,人物造型莊重典雅,富於雕塑感;作品構思嚴肅而富於哲理性,具有穩定靜穆和崇高的藝術特色,他的畫冷峻中含有深情,可以窺視到畫家冷靜的思考。

人物生平

早年

尼古拉斯·普桑出生在法國西部諾曼底的萊桑德利,一個退役軍人經營小土地的家庭。家境貧寒,父親希望自己的獨生子能當上律師,可是兒子卻迷上了繪畫。

孕育時期

普桑在年輕時代曾鑽研過希臘、羅馬的文學藝術,通曉文藝復興大師們的詩文、數學、解剖學和透視學,博學對他日後的偏重於理性的古典主義藝術創作奠定了基礎。

18歲時結識了來故鄉教堂作畫的外地畫家昆廷·瓦連,更堅定了他學畫的決心,不久來到巴黎出入於迪南·埃爾的畫室,還結識了比他小8歲的畫家尚帕涅,並同在盧森堡作畫。

29歲時為巴黎聖母院畫了《聖瑪利亞的安眠》,作品風格明朗、典雅而獲得好評。這期間有幸結識了意大利詩人馬裡諾,並為詩人的詩文作插圖,在詩人的影響下,他決心到意大利羅馬去,這時正好而立之年。

30歲以後的普桑藝術活動主要在羅馬。

1624年春天,畫家先到威尼斯,爾後來到羅馬,他悉心研究古羅馬藝術和拉斐爾的作品,波倫亞學院派的藝術也給了他很大的啟發。

這個時期的創作,既有巴洛克的傾向,又具有提香的色彩,還帶有學院派影子。36歲的畫家生了一場大病,多虧一位麵包師家庭照顧而康復,病癒後娶了比他小18歲的麵包師女兒為妻,過著平靜的家庭和藝術創作生活。

旺盛時期

1630年至1640年是普桑創作的旺盛時期。普桑為古典的理性所支配,將古典的形式美運用到自己的創作中,他常常在創作的過程中控制著自己的情感,從而不使人物為感情所動,並盡量求得畫面統一、和諧、莊重、典雅和完美。

他創作了《薩提爾與山林水澤女神》、《花神王國》、《阿卡迪亞的牧人》等一系列出色的作品。其中《阿卡迪亞的牧人》是一件沉靜而富有哲理的作品,畫中3位牧羊人在艱難地辨識一塊墓碑上的銘文:「我曾住在阿卡迪亞……」(阿卡迪亞是希臘傳說中的樂土)其中一位年輕牧人以詢問的目光注視著一位象徵造化的女人。

畫家借此表達了樂土也有死亡,人生的幸福極為脆弱而造化才是永恆的憂鬱思想。

探索時期

1640年,普桑被路易十三邀請回法國,任宮廷首席畫師,並領導裝飾王宮的工作。但其他畫家的敵視與不合作使他憤然離去。

1642年,他離開法國回到意大利,從此再也不願返回巴黎。

1642年,普桑回到羅馬以後,不再追求榮譽,只是潛心作畫,在永無止境的藝術道路上探索,創作了《七件聖事》、《所羅門的判決》、《利百加》及歷史風景畫《福西戎的葬禮》、組畫《四季》等,這些都是他在生命的最後20年中創作出的傑作,其中,組畫《四季》更是超越了傳統繪畫的寓意語言。

17世紀60年代,普桑已臨晚年,逐漸失去作畫的能力,在他給友人的信中說:「我沒有度過一天無痛苦的日子。」臨終前說道:「上帝答應我快要去了,因為生命的折磨對我是太沉重了。」

1665年11月19日71歲的大師逝世於羅馬。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巴洛克藝術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