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戰爭的結果如何?冬季戰爭的評價及影響
冬季戰爭(芬蘭語:talvisota,瑞典語:vinterkriget,俄語: )是一場蘇聯與芬蘭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爆發的戰爭,自1939年11月30日由蘇聯向芬蘭發動進攻而展開,蘇聯最終慘勝芬蘭,令其割讓與租借部分領土,而後於1940年3月13日雙方簽訂《莫斯科和平協定》為結束。
自立國以來,蘇聯一直對與芬蘭相接的國境存有異議,認為過於威脅到第二大城列寧格勒的安危,且芬蘭在獨立過程中與德國關係密切,蘇聯視其將可能成為德國入侵本國的幫兇,於是持續以談判、威脅或嘗試顛覆芬蘭政府的方式來解決其邊界問題,必要時直接通過軍事行動併吞芬蘭,重回以往俄屬芬蘭的地位。
芬蘭方面則力保獨立之成果,視蘇聯為唯一的假想敵,持續以外交手段來避免戰爭。1930年代,蘇芬之間的幾次談判皆無結果,蘇聯決心武裝入侵芬蘭。1939年11月26日,蘇聯製造了「曼尼拉炮擊事件」,以此為借口對芬宣戰,在兩國邊境發動全線進攻。國際聯盟將蘇聯的行動視為非法攻擊,於12月14日將該國除名。
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國家聲譽也受到很大的傷害,也未達到原先征服芬蘭全境的目標。芬蘭則不僅保有了主權,還贏得了國際聲望。蘇聯此戰中的表現也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繫芬蘭加入其計劃,最終引爆了1941年6月底的「繼續戰爭」,芬蘭同德國出兵奪回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
戰爭結果
到1940年3月5日,芬蘭軍隊已瀕於兵員枯竭、彈盡糧絕、外援無望的險境。英法兩國雖表示願意出兵援助芬蘭,德國卻威脅說如芬蘭接受英法援助,戰火將擴及整個斯堪的納維亞半島。瑞典、挪威迫於德國的壓力,拒絕英法軍隊過境。在這種情況下,芬蘭政府在瑞典的斡旋下於3月7日派代表至莫斯科與前蘇聯議和。但矛盾並未了結,它使芬蘭喪失了1/10即4萬多平方公里的領土。芬蘭軍隊總司令曼納海姆痛楚地說:"該條約給我國的戰略地位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我們喪失了本來可以保證我們阻止入侵軍隊前進的全部要地。新的國界使芬蘭暴露在侵略者面前,而漢科則像一支指向我國心臟的手槍。"
根據1940年3月12日莫斯科和平協定,芬蘭喪失了卡累利阿,包括芬蘭第二大城市維堡,芬蘭10%的耕地,1/5的工業產值。22萬2千居民,占芬蘭總人口12%的人喪失了家園被遣送,只有極少量人口選擇留下加入前蘇聯籍。
芬蘭還割讓了巴倫支海上的雷巴奇半島,芬蘭灣中四個島嶼,部分薩拉區域,並將漢科半島租借給蘇聯作為海軍基地,租借期30年。這個協議對於芬蘭來說是非常嚴酷的,僅僅過了一年,就又在德國支持下和蘇聯爆發了繼續戰爭。
幾十年來,蘇聯官方材料始終把這場戰爭說成是由芬蘭挑起的,是芬蘭對蘇聯進行武裝挑釁的結果。到60年代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則說:"我們要芬蘭人讓給我們一定面積的領土,把邊界移得離列寧格勒更遠一點。這可滿足我們保衛安全的需要。芬蘭人拒絕接受我們的條件,所以我們無計可施,只好用戰爭解決問題。"
蘇芬戰爭共持續了約3個半月,前後分為兩個階段。在整個戰爭期間,擁有兵力優勢的蘇聯紅軍始終處於進攻態勢。但在戰爭第1階段,劣勢的芬蘭軍隊卻挫敗了蘇聯紅軍優勢兵力的進攻,創造了以劣勝優的光輝戰例,迫使蘇聯紅軍重新調兵遣將,調整部署,再次組織進攻。最終,蘇聯紅軍雖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但它為這個勝利付出了慘重代價,蘇聯為發動這場戰爭也受到了國際譴責。因此,當時任蘇聯紅軍總參謀部作戰部副部長的華西列夫斯基將軍後來承認:"芬蘭戰爭是我們的一大恥辱,它敗壞了我軍在國內外的形象,許多事情都需要作出交待。"
戰爭評價
蘇聯紅軍損失慘重
這次戰爭中蘇聯紅軍損失慘重。蘇聯人民委員會議主席、外交人民委員莫洛托夫在1940年3月28日向蘇聯紅軍最高蘇維埃提交的報告中提到了紅軍在冬季戰爭中的傷亡數字為:死亡48745人,傷158863人。這個報告由於是對外公開的,所以一直被視為是蘇聯的宣傳手段,並不反映蘇聯紅軍當時的實際傷亡,而是大大縮水後的數據。1970年,已經卸任的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在其秘密出版的個人回憶錄《赫魯曉夫回憶錄》中提到了蘇聯紅軍在冬季戰爭中的損失時說"我們損失了上百萬人"。
根據更近一些的蘇聯軍事歷史學家的說法,如索科洛夫在《影響世界的100場戰役》裡說:"據偉大衛國戰爭後統計的名單,1939~1940年有131476人沒有從芬蘭戰場上回來,據其它資料顯示,有大約20%~25%的人沒有統計在內,因此確切數字可能為17萬人","紅軍的傷病員很可能超過50萬",蘇聯紅軍的損失約為近20萬,傷亡合計70萬以上。之所以沒有準確的數字一是因為蘇聯紅軍在統計傷亡時準確率一向較差,"統計只能精確到百萬位"(索科洛夫在《二戰秘密檔案》中語)。芬蘭老兵經常誇口說一名芬蘭士兵倒下去,要換取10名蘇聯士兵的生命。此外蘇聯還喪失了兩千輛坦克。戰爭結束後,一位蘇聯紅軍將領悲痛地說:"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得到了5.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足夠埋葬我們犧牲的戰友了。"
倉促出兵,準備不足
對芬蘭的抵抗估計過低。開戰前,蘇聯以為,芬蘭是個小國,國力不強,軍力薄弱,政府不得人心,蘇聯一旦出兵,芬蘭民眾會起而響應,從而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這種錯誤估計導致蘇聯紅軍倉促出兵,麻痺輕敵,準備不足,沒能在戰爭開始時就投入決定性力量:芬蘭在主要戰場上集中了13萬人和500門炮,而蘇聯只投入了20萬人和900門炮,雖然有一千輛坦克,但沒有好好運用,反而損失慘重,蘇聯紅軍也沒有準備冬季在森林中戰鬥的裝備,大量使用戰鬥車輛,這些車輛必須24小時不熄火才能保證油料不會凍住。造成第一次進攻的慘重失敗。因此,被迫重新制訂作戰計劃,增調兵力,調整部署,收縮戰線,重點在卡累利阿地峽實施進攻。這反映了蘇聯紅軍在作戰指導思想上的失誤。
指揮不力,協同不靈
作戰方法不適應戰場條件。蘇芬邊境是一個不同於中歐平原的特殊戰場。這裡湖泊縱橫,森林茂密,人煙稀少,交通不便,氣候嚴寒。它不利於前蘇聯紅軍重裝備、大兵力的行動,適合於芬蘭軍隊輕裝備、小兵力的使用。參加冬季戰爭的蘇聯軍隊主要是由南方的部隊組成,不適應芬蘭的冬季寒冷和森林中的戰鬥。
在1950年代,絕大部分芬蘭人還生活在農村,他們自己的御寒衣物已經足可以使他們在嚴冬中戰鬥,當年的冬季是芬蘭歷史上有記錄的最寒冷的三個冬天之一。集中優勢兵力突破曼納海姆防線的蘇聯紅軍,因受道路所限常常形成兵力擁擠,給芬蘭軍隊造成火力殺傷的有利目標。踏雪行進的步兵因前進緩慢,常與坦克脫節,被芬蘭軍隊各個殲滅。炮兵因受觀察的限制,常常誤傷己方部隊。在拉多加湖以北沿林間道路行進的蘇聯紅軍縱隊,因機動受限,不便展開,首尾難以相顧,坦克與火炮則陷於無用武之地。
在1937~1938年大清洗後上任的許多年輕師職指揮官都缺少實戰經驗,也缺少指揮器材,在作戰中常常情況不明,判斷失誤,舉措緩慢。據歷史記載當時蘇聯軍隊甚至手挽手唱著國歌向芬蘭戰線挺進。在大清洗中,蘇聯軍官有80%被撤換,新上來的都是忠於斯大林而不懂指揮戰爭的,熟悉當地環境的芬蘭軍隊發揮滑雪特長,避免正面作戰,以小分隊廣泛進行伏擊戰、阻擊戰,打了就跑,突襲蘇聯紅軍的翼側與後勤,切斷蘇聯紅軍的補給,使蘇聯紅軍火力優勢無法發揮,經常陷入挨凍受餓的境地。
蘇聯空軍的落後
芬蘭空軍的規模遠小於蘇聯空軍,不過他們的訓練紮實,要求標準很高,飛行員與其他國家之間的交流很普遍。芬蘭空軍在這個階段已經開始使用四機編隊做為他們空戰的基本編製。這種編隊和德國在西班牙內戰時期發展出來的戰術編組的基本概念是相似的。
四架飛機當中以兩架為小隊進行戰鬥,通常是由較為資深的飛行員擔任小隊的長機,在戰鬥中居於主動的地位,另外一架由較為資淺的飛行員操作,負責掩護和伺機攻擊敵機。這種戰術編隊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也逐漸被各國家採用,並且成為現代戰鬥機作戰編隊的基礎。
蘇聯空軍當時還是採用沿習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三機編隊戰術,無論是在飛行員個別的訓練、編隊間的默契以及作戰的企圖心上都遠不如芬蘭,有不少的報告指出三機編隊中的僚機有的時候無論有沒有目標,都會隨著長機開火,形成浪費彈藥的情況。負責支援轟炸機的戰鬥機有的時候還會丟下同伴,脫離作戰空域。
較差的訓練以及呆板的戰術,使得蘇聯空軍雖然數量大於芬蘭空軍,然而在作戰效果上遠不如芬蘭空軍的表現,導致蘇聯空軍損失慘重之外,對芬蘭境內目標的轟炸效果也非常有限。
加深了芬蘭的反蘇情緒
這場戰爭雖滿足了蘇聯對芬蘭的領土要求,使芬蘭喪失了約10%的國土,但卻加深了蘇芬之間的矛盾,激起芬蘭人的反蘇情緒。這就成了1年後芬蘭聯合德國對蘇聯作戰的重要因素。戰爭還牽制、消耗了蘇聯紅軍大量兵力,使正在準備入侵西歐的德國,解除了東顧之憂。
因此,到1940年1月,當芬蘭通過外交途徑試探德國能否出面調停蘇芬衝突時,德國明確拒絕芬蘭的請求,表示德國無意勸說蘇聯恢復與芬蘭的談判,堅持說"德國政府認為目前還沒有解決這場衝突的前景"。顯然,蘇芬戰爭持續得越久對德國越有利。
國外支援
由於蘇聯的行為是明顯侵略,引起許多外國團體的不滿,送來物資和藥品援助芬蘭,在美國和加拿大的芬蘭移民,有許多回來參加戰鬥。在戰鬥期間共有1,010丹麥志願者、895位挪威志願者、372英國志願者、346位芬蘭在外國的移民和210來自其他國家的志願者參加了戰鬥。還有許多外國記者來芬蘭報道。
瑞典當時還非中立國,只是聲稱為"不結盟國家",但也支援芬蘭軍事物資和現金,有8,700位瑞典志願者準備到芬蘭參加戰鬥,其中包括一支空軍,有12架戰鬥機、5架轟炸機和8架後勤飛機,占當時瑞典空軍的1/3,他們放棄瑞典軍銜,準備到芬蘭戰鬥,還包括900位地勤工人和工程師。
瑞典志願軍有8,402人在2月中旬參加了戰鬥,33人戰死。
直到1940年2月,同盟國才決定援助芬蘭,2月5日同盟國考慮3月20日在挪威北部登陸10萬英國軍隊和3萬5千法國軍隊,穿過瑞典進入芬蘭,但需要在芬蘭政府要求的條件下。3月2日正式向挪威和瑞典政府提出要求,希望將這兩個中立國帶入同盟國一方。但12月時希特勒已經向瑞典政府照會,如果同盟國軍隊踏上瑞典國土一步,就意味著德國立即進攻瑞典。
當時瑞典和挪威政府都沒有同意同盟國的要求,戰後透露的文件證實,其實同盟國根本無意和蘇聯交火,只是想借此佔領挪威北部的鐵礦,以阻斷德國的戰略物資來源。
瑞典拒絕了同盟國軍隊入境的要求,也拒絕了芬蘭希望瑞典正規軍參加戰鬥的要求,同時明確表示不能進一步對芬蘭援助了。芬蘭已經處於兩難地步,同盟國希望戰爭繼續拖下去,而瑞典希望盡快結束戰爭,害怕會殃及池魚。德國也希望盡快結束戰爭。
當時各國都在敦促芬蘭,英法答應送來20,000人部隊,德國和瑞典希望答應和平條件,芬蘭軍隊指揮對戰鬥發展比較悲觀,所以芬蘭政府下決心在1940年2月29日開始和平談判。
聽到芬蘭開始談判,英法又答應送來50,000人部隊,但實際只有6,000人準備援助芬蘭,其餘人準備奪取挪威鐵礦和港口。這個情報到達蘇聯決策部門,也促使了和平協議的迅速達成。
武器
在冬季戰爭中,有兩種武器被冠上了有蘇聯外交部長莫洛托夫之名的戲稱。
蘇聯空軍於開戰首日即展開了針對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為首大都市的空襲,其中甚至包括了子母彈形式的燃燒彈,然而,面對蘇聯對芬蘭轟炸行為的指責,莫洛托夫卻辯稱蘇聯空軍並未轟炸芬蘭,而是為都市內飢餓的工人空投"麵包";因此之故,在整個戰爭期間,芬蘭人都將蘇聯空軍的炸彈戲謔的稱為"莫洛托夫的麵包籃"。
另外,在冬季游擊戰期間,芬蘭軍大量使用發明於西班牙內戰,以玻璃瓶等容器盛裝石油、磷、助燃劑等物的燃燒瓶,對蘇聯紅軍陣地與車輛造成極大損害,由於多以酒瓶為容器,故有芬蘭官兵將之稱為"這是給莫洛托夫的雞尾酒",於是"莫洛托夫雞尾酒"遂成為汽油彈的別稱。
戰爭影響
1940年的奧運會舉辦地點原本定在日本東京,但由於日本在1937年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奧委會將舉辦地點改到了芬蘭首都赫爾辛基。
可沒多久,蘇芬戰爭爆發,1940年1月1日芬蘭通知國際奧委會主動放棄主辦權。隨後,戰火遍及歐洲大陸和世界各地,第十二屆奧運會也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流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