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德宮:朝鮮王朝現存最完整的一座宮殿,又稱東闕
昌德宮(韓語:창덕궁,英語:Changdeokgung Palace)位於韓國首都首爾市鍾路區,故又稱東闕,也是首爾五大宮之一,朝鮮太宗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繼景福宮之後建立而成。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昌德宮原是朝鮮國王的離宮,朝鮮王朝後期則代替景福宮長期作為正宮使用。昌德宮的殿閣完全按照自然地形設計而成,是朝鮮王宮中最具自然風貌的宮殿,也是朝鮮王宮裡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宮殿。
昌德宮經多次重建,宮殿的面積與建築體量嚴格遵循與中國的宗藩關係,最大時有宮殿建築230多間,現存建築13座60餘間,包括敦化門、仁政殿、大造殿、後苑等。整個昌德宮佔地面積40.5公頃,其中後苑佔地達30公頃。
1997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委員會上,與水原華城一起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歷史沿革
肇建
昌德宮始建於明永樂三年(1405年,朝鮮太宗五年),位於朝鮮王朝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北嶽山東麓,是作為景福宮之外的離宮建築所修建,被稱為東闕。昌德宮是朝鮮王朝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朝鮮太祖四年)修建景福宮後所修建的第二座宮殿。朝鮮太宗即位時,朝鮮首都已經從漢城(今韓國首爾)遷都開城,到明永樂二年(1404年)十月,太宗還都漢城,同時下令修建一座新的離宮。到第二年(1405年)十月,離宮建成,定名「昌德宮」。
後世解釋其名「昌者盛也,德者道也,盛曰聖,道亦曰聖,有聖然後有道,有道然後必有德,有德然後方可為昌」,因此取名「昌德宮」是「勉人君昌德之意」。昌德宮創建時設有正殿、報平廳、便殿、正寢廳等建築。永樂九年(1411年,朝鮮太宗十一年)增設樓閣、寢殿、石橋(禁川橋),以及議政府朝房。
永樂十年(1412年,朝鮮太宗十二年)建敦化門,設各司朝房。永樂十六年(1418年,朝鮮太宗十八年)修建朝啟廳,將昌德宮正殿——仁政殿西移到現址,面闊三間擴建為面闊五間。永樂十七年(1419年,朝鮮世宗元年)建仁政殿南行廊。天順五年(1461年,朝鮮世祖七年)命名了昌德宮內的主要殿閣,天順七年(1463年,朝鮮世祖九年)大幅向外擴建宮牆。成化十一年(1475年,朝鮮成宗六年)命名了主要宮門。
朝鮮王朝前期,國王使用的主要是景福宮,昌德宮使用較少。朝鮮太祖李成桂正是在昌德宮過世。到朝鮮成宗、燕山君以後使用昌德宮變得頻繁起來。萬曆二十年(1592年,朝鮮宣祖二十五年)爆發壬辰倭亂,日本大舉侵略朝鮮,昌德宮、昌慶宮與正宮景福宮一道在混亂中被全部焚燬。
重修
壬辰倭亂後來在朝鮮及明朝軍隊的援助下得到平息,朝鮮宣祖還都漢城後並沒有重修景福宮或是昌德宮,而是以月山大君宅邸作為臨時宮殿,稱為慶運宮(今德壽宮)。光海君即位後,重建宮闕還是提及議事日程。由於景福宮規模太大(有宮殿782間),財力有限,因此優先重建規模比較小(宮殿238間)的昌德宮。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光海君元年),光海君重建昌德宮。但是這座新宮也在仁祖反正時燒燬。順治四年(1647年,朝鮮仁祖二十五年)再次重建昌德宮,為此拆毀了光海君在仁王山腳下建造的仁慶宮,將其中大多數殿宇拆建到昌德宮中。
根據《昌德宮修理都監儀軌》的記載,仁祖朝重建昌德宮時,將仁慶宮光政殿移建為昌德宮宣政殿,仁慶宮慶壽殿、弘政殿移建為昌德宮大造殿,和政堂移建為熙政堂。此外還將仁慶宮慶極堂移建為寶慶堂,青瓦家移建為通明殿,無逸堂移建為養和堂,慶運堂移建為延禧堂,獻箴堂移建為演慶堂,壽縷堂和備邊司移建為景春殿,慶壽殿後行閣移建為涵仁亭,正順堂移建為澄光樓,仁德堂移建為太和堂,慶寧殿移建為昭德堂。
拆除弘政門南月廊修建了仁政殿東月廊。此外還拆除仁慶宮其他殿閣、門廊,修建了儲承殿(世子東宮,英祖年間燒燬後未重建)、玉華堂、靜然堂、燒廚房、燈燭房、別監廳等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