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倧:仁祖反正的發動者,朝鮮王朝第16任君主

李倧:仁祖反正的發動者,朝鮮王朝第16任君主

朝鮮歷史故事

李倧:仁祖反正的發動者,朝鮮王朝第16任君主

李倧(朝鮮語:이종,1595年-1649年),朝鮮王朝第16任君主(1623年-1649年在位)。字和伯,號松窗,乳名天胤。本貫全州,生於海州,是朝鮮宣祖李昖之孫,定遠君(朝鮮元宗)李琈之子,光海君李琿之侄。

李倧初封綾陽君,天啟三年(1623年)與西人黨金旒、李貴等人發動宮廷政變(仁祖反正),推翻伯父光海君,繼承王位。天啟五年(1625年)獲明朝冊封。在位期間內憂外患不斷,內部從李適之亂開始,各種叛亂或陰謀層出不窮;外部則處於明亡清興的東亞劇變期,朝鮮遭遇後金(清)的威脅與侵略,先後經歷了丁卯胡亂和丙子胡亂兩次蹂躪,李倧被迫在崇禎十年(1637年)向清朝皇帝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並接受清朝冊封為朝鮮國王,使朝鮮的宗主國從明朝變成清朝。

順治六年(1649年),李倧薨逝,廟號仁祖(初定為烈祖),謚號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清朝賜謚莊穆,朝鮮內部不使用),葬於長陵。

萬曆二十三年(1595年)十一月初七日,李倧出生於朝鮮黃海道海州,是定遠君李琈之長子。當時正值壬辰倭亂期間,各王子被安置於海州,所以他就出生在那裡。他深得祖父宣祖李昖的寵愛,從兩三歲開始就被撫養於宮中,宣祖給他取名為倧,小字天胤。所謂"天胤"指上天的子嗣,據說當時還是王世子的光海君對這個小字頗感不悅,這也被視為宣祖的深意所在。他受學於舅舅具宬,萬曆三十五年(1607年)被宣祖封為綾陽都正,不久後晉陞為綾陽君。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同大臣韓浚謙之女(後來的仁烈王后)完婚。

光海君繼位後,對王位威脅者不斷展開肅清,定遠君一家也不例外。李倧的弟弟、定遠君第三子綾昌君李佺就在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捲入謀逆事件而被迫害致死,甚至連定遠君在塞門洞的家也被認為有王氣而被光海君奪去建造慶德宮(今慶熙宮)。 在這種狀況下,定遠君一家更加戰戰兢兢,只能忍辱負重以苟全性命,如李倧參加了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的"廢母庭請"(大北派組織的請求光海君廢黜仁穆大妃的請願運動) ;而失去了兒子和宅邸的定遠君也杜門不出,在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底憂懼而死,據說李倧等原本打算安葬定遠君於其母仁嬪金氏之側,但因有人說仁嬪墓有王氣而不得不臨時埋在別處。

  政變即位

不僅李倧一家戰戰兢兢,光海君與大北派的政治肅清令各方勢力尤其是西人惴惴不安,而光海君的亂政及外交上拒絕援助明朝、秘密傳書後金的行為導致眾叛親離,在這種情況下,武人李曙及申景禛(李倧表舅)決定發動政變,推翻光海君,時為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除了李倧及其舅舅具宏、表兄具仁垕外,他們還陸續拉攏了金旒、崔鳴吉、張維、李貴父子等失意文臣及儒生沈器遠、金自點等,勢力在暗中不斷壯大。 在此期間,政變勢力內部曾產生推戴誰的爭論,有人主張擁立朝鮮成宗的次子桂城君李恂的曾孫懷恩君李德仁,但因為政變的主導勢力申景禛、具宏、具仁垕等都是李倧的近親,所以最後還是李倧被選定為政變成功後接替光海君的人選。

天啟三年(1623年)三月十二日夜二更,政變計劃正式啟動,金旒、李曙等已率從長湍等地帶來的1000多名軍隊集合在漢城西郊弘濟院,李倧也率領親兵至延曙驛與其會師,接著在三更時攻入彰義門(漢城西北門),由於負責漢城衛戍的訓練大將李興立在政變前已被收買,按兵不動,因此政變軍順利攻入昌德宮,並在宮中縱火。李倧在仁政殿階上坐著胡床,指揮接下來的行動。他先命金自點、李時昉(李貴之子)去慶運宮(今德壽宮)向被幽禁在那裡的仁穆大妃啟稟"反正"之意,接著又派李貴、李德泂等具儀仗奉迎仁穆大妃,大妃不肯出來。此時出逃宮外的光海君父子被逮捕,李倧騎馬帶著被關在轎子裡的光海君去慶運宮謁見大妃,在大妃面前伏地痛哭,表示自己有罪,大妃予以安慰,並命令將御寶傳給李倧,李倧遂於三月十三日夜即位於慶運宮別堂。 次日先以仁穆大妃名義發表教書,廢黜光海君,立李倧為王,然後李倧在慶運宮接受百官朝賀,頒布即位教書,大赦境內 ,是為朝鮮仁祖,這場政變也就被稱為"仁祖反正"。

李適之變

仁祖繼位後,處決了李爾瞻、鄭仁弘等一大批大北派官僚及金介屎等光海君的寵姬寵臣,為臨海君、金悌男(仁穆大妃之父)等政治犧牲品恢復名譽,並起用在光海君時期失勢的李元翼、鄭經世、李睟光等南人及徐渻、吳允謙等西人。接著就是對反正功臣的論功行賞,在天啟三年(1623年)閏十月十八日策勳三等共53人,金旒、李貴、金自點、沈器遠、申景禛、李曙、崔鳴吉、李興立、具宏、沈命世10人為一等,李適等15人為二等,樸惟明等28人為三等。對於這種結果,並非皆大歡喜,怨氣最大的是李適。他是反正軍的重要領導,但在"反正"後僅被任命為漢城府判尹,與其形成對照的訓練大將李興立,他只是被臨時收買為內應,在"反正"時按兵不動,卻被特授為工曹判書,等錄勳結果出來時,李興立名列一等功臣,李適屈居二等功臣,李適內心自然更加不平。 不久後,天啟四年(1624年)正月十七日,前教授文晦等告發李適等人心懷不軌,當時李適以副元帥的身份出鎮平安道寧邊,仁祖決定先不動他,而是派人逮捕他的兒子李栴和同黨韓明璉等人。當時李栴與其父李適都在寧邊,正月二十四日,李適殺死仁祖派人逮捕他兒子的使者,正式起兵叛亂。李適麾下有12000餘名精銳部隊,起初勢不可擋,直逼漢城,仁祖在二月初八日夜奉仁穆大妃並率宗親百官倉皇逃往公州避難。次日李適入京,擁立興安君李瑅(仁祖叔父)。然而李適旋即被都元帥張晚率領的官軍擊潰,李適父子及韓明璉等在逃亡途中被部下所殺。二月十八日,仁祖從公州返回漢城。

李適之亂平息後不久,宗主國明朝方面也傳來了對仁祖的利好消息。原來仁祖在"反正"之後立即派李慶全出使明朝,通報"反正"之事,並請明朝皇帝冊封他為朝鮮國王;而明朝卻認定其為篡位,延宕不予冊封,在朝鮮使臣的懇求和駐紮朝鮮境內椵島(皮島)的明將毛文龍的幫助下,明朝從"聯鮮制奴"的戰略考慮出發,決定批准仁祖的冊封。天啟四年(1624年)四月二十日,仁祖從歸國使臣那裡獲得了明熹宗的准封聖旨,翌年六月初三日由明朝使臣太監王敏政、胡良輔主持冊封典禮,仁祖在國內的合法性也得以確固。

不過,仁祖治下的形勢並不強於光海君,百姓生活並未明顯改善,社會失望度不斷蔓延。光海君時期權貴所掠奪的土地,仁祖不但不歸還原主,反而聽任反正功臣據為己有,人們歎息:"只是變了下主人而已啊!" 諷刺仁祖及反正功臣的歌謠也開始出現,如"嗟爾勳臣,毋庸自誇,爰處其室,乃佔其田,且乘其馬,又行其事,爾與其人,顧何異哉?" "孰謂清時?今亦昏時。昔在昏時,爵人以賄。今在清時,爵人以私"。 在這種情況下,朝鮮捲入了明金(清)戰爭的漩渦中,對社會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和影響。

丙子胡亂後,清軍撤軍,帶走了作為人質的昭顯世子、鳳林大君(後來的朝鮮孝宗)與約50萬朝鮮俘虜回國。力主斥和的洪翼漢、吳達濟、尹集三學士也被帶到盛京處死。此後朝鮮不僅向清朝稱臣納貢,還被迫出兵幫助清朝攻打明朝(皮島海戰、松錦之戰)。仁祖在此後盡可能順從滿清之意,對於恥於向滿清稱臣的大臣則深惡痛絕。他認為所受之辱都是斥和派造成的,直斥斥和派"誤國" ,又說:"此輩(斥和派)以國之存亡置之度外,謀占美名,黨同伐異,竟使宗國覆沒,甚可惡也!" 與之相應的是重用主和派和親清派,他在丙子胡亂後拜崔鳴吉為領議政,崔鳴吉因私通明朝被清朝抓走後又起用金自點。

仁祖政權的合法性也在兩次胡亂後面臨嚴重危機,由於仁祖反正本身的名義就是親明排金,因此仁祖向滿清屈膝自然使人們倍感失望。丙子胡亂後,朝中掀起了辭職和隱退的風潮 ,可見仁祖政權的形象在士林中一落千丈。另一方面的表現就是自丁卯胡亂後,叛亂陰謀層出不窮,天啟七年(1627年)李仁居起兵江原道、崇禎元年(1628年)柳孝立等欲立仁城君、崇禎五年(1632年)柳應泂謀逆、崇禎六年(1633年)李時說欲立錦原令李倬、崇禎八年(1635年)李基安謀逆、崇德四年(1639年)貞明公主及宮人的詛咒事件、崇德八年(1643年)李挺海叛國事件、順治元年(1644年)反正功臣沈器遠欲立懷恩君、順治三年(1646年)的姜嬪詛咒事件和安益信謀逆,等等,可以說是朝鮮王朝歷史上謀逆事件最頻繁的時期。這些謀逆事件基本在未然之時便被仁祖扼殺,其中仁祖可能毒死了他的兒子昭顯世子,並不顧大部分大臣的反對,一意孤行,親自下令賜死兒媳姜氏(愍懷嬪),並把他三個孫子(昭顯世子之子)通通流放濟州島,任其自生自滅。

正如仁祖自嘲為"傷弓之鳥" 那樣,他的最後幾年就是在內外交逼中努力保住自己王位的極度缺乏安全感的心理下度過。順治六年(1649年)五月初八日,李倧這位歷經坎坷的朝鮮國王去世於昌德宮之大造殿,享年五十五歲,死後廟號初為烈祖,旋改仁祖,謚號憲文烈武明肅純孝大王,大韓帝國時期在謚號前追上"開天肇運正紀宣德"八字。清朝賜謚"莊穆",但是朝鮮並不把清朝當作真正的宗主國,因此終朝鮮王朝之世,此謚號以及清朝賜予朝鮮各王的謚號,都不為朝鮮所用。仁祖初葬於坡州北雲川裡的長陵,後在英祖年間移葬交河。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朝鮮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