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密蓬·阿杜德一生最大的敵人鑾披汶·頌堪元帥

普密蓬·阿杜德一生最大的敵人鑾披汶·頌堪元帥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普密蓬·阿杜德一生最大的敵人鑾披汶·頌堪元帥

泰國目前實行君主立憲制,議會、軍政府、國王三方勢力均衡,共同掌控泰國。現任泰國國王拉瑪九世普密蓬·阿杜德於1946年登基。但是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泰國實行的是軍事獨裁。普密蓬·阿杜德也碰到了一生最大的敵人——鑾披汶·頌堪元帥。

曼谷王朝的由來:

1782年,吞武裡王朝(1769年 - 1782)近衛軍發動宮廷政變,國王達信(中文名鄭信)被迫退位。鄭信部將昭批耶·卻克裡將軍率軍從柬埔寨前線回歸平叛後,自立為王,於4月6日正式登基,建立了卻克裡王朝,成為拉瑪一世((1782年-1809年在位)。登基的第二天即下令處死鄭信,自稱為鄭信之子鄭華,得到清王朝冊封。

暹(xian)羅政變

1932年6月24日,以民黨成員暹羅軍隊監察長披耶·帕鳳裕庭中校(簡稱披耶·帕鳳)為首、高射炮兵總監鑾披汶·頌堪(簡稱披汶)上尉等少壯派軍人發動政變,比裡‧帕儂榮宣佈成立臨時政府,成立議會,頒布憲法。

脅迫暹羅國王拉瑪七世巴差提樸將權力交給了議會。

並從議會中選出十五名委員組成國民委員會—內閣,內閣會議上,民黨執行委員會主席披耶·瑪奴巴功侯爵被選為第一任首相。卻克裡王朝長達150年的君主統治由此告終。

暹羅泰王復辟

1932年12月10日,泰國頒布永久憲法。永久憲法經過三個月三次修改最終定稿,取消了臨時憲法對國王的限制,國王又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於一身。首相披耶·瑪奴巴功公開投向保皇派,從內閣中打擊民黨,下令禁止官員參加民黨。

1933年4月1日,國王宣佈解散議會,撤銷國民委員會,另行委任18名委員組成新內閣,披耶·瑪奴巴功繼任首相。民黨被勸告自動宣佈解散。比裡‧帕儂榮於4月12日出走法國

4月19日,新政府清洗了支持比裡‧帕儂榮的82名民黨少壯派軍人,實現復辟,權力又回到了國王手裡。

暹羅二次政變

1933年6月10日,披耶·帕鳳和披汶中校等軍官再次密謀政變,並於20日黎明率兵佔領了曼谷所有戰略要地,擒獲了內閣首相、國防部長、外交部長等政府官員,政變成功。22日,議會復會,會上取消了國王4月1日的詔令。6月25日,組成了以披耶·帕鳳為首相的新政府。重新請回了比裡‧帕儂榮,並成立審訊委員會,澄清了對他的指控,並宣佈由他擔任其新政府的內政部長。

10月,不甘失敗的保皇派於10月宣佈組成「救國軍」,擁戴前國防大臣班德親王為領袖,打出「恢復國王權力」、「實施民主自由」的旗號,在暹羅北部的呵叻和大城舉事。叛軍以兩個軍的兵力南攻,很快打到曼谷城下,攻佔了廊曼空軍基地,隨後以此為基地,天天飛臨曼谷上空投灑傳單,要求披耶·帕鳳辭職。身在華欣行宮的拉瑪七世接到政府軍和救國軍的電報,雙方都以「勤王」的名義要國王到自己陣營一方,拉瑪七世最後決定出逃,與王后一起登上一艘摩托艇,冒著生命危險從海路直奔南方的宋卡。

國王出逃,和解不成,政府軍只得與叛軍開戰。當時曼谷附近只有兩個團的政府軍,於是曼谷工人、大學生組成了志願部隊,在披汶·頌堪的直接指揮下向叛軍據點發起進攻,經過4天激戰奪回了廊曼基地,擊斃了叛軍總指揮希西提·頌堪公爵, 「救國軍」官兵紛紛繳械投降。鑾披汶·頌堪從此名聲大振,成為軍內的實力派領袖。班德親王獲悉叛軍潰敗,倉皇逃往法屬印度支那。

1933年11月,暹羅舉行首次全國大選,披耶·帕鳳以絕對優勢當選總理,鑾披汶·頌堪上校成為國防部長,實際行使陸軍總司令權力(儘管實際上的陸軍總司令由拍鳳兼任)。

此後,鑾披汶·頌堪公開宣稱國家需要軍人專政,增加軍事開支,學習德國、日本和意大利,並向日本靠攏,購買日艦船、聘請日本顧問。

1933年,暹羅成為唯一在國聯投票反對因炮製偽「滿洲國」而譴責日本的國家。

同時暹羅政府實行限華、排華政策,開始向華人企業徵收高額所得稅, 1934年起,在華僑學校裡必須學習泰語,並借口「進行三民主義宣傳」關閉了一些華僑學校。暹羅政府還從30年代起阻撓中國人入境。

政府控制的食鹽、煙草、石油和大米生意,許多職業禁止華人擔任。

文化上,強行取消少數民族語言報紙(華文報刊在鑾披汶·頌堪政府二戰前執政期間,從10家減少到了1家)並且規定,華人教師任教師職位必須學滿4年泰語才有資格任教;還規定,泰語考試不通過還必須延長學習時間。

30年代末,暹羅軍人集團中一些極端份子甚至開始主張以最極端的肉體消滅和種族滅絕措施來「解決華人問題」。

暹羅著名歷史學家、右翼思想家鑾威集·瓦他干於1938年7月在朱拉隆功大學發表演說時,談到猶太人在德國的命運問題時,暗示「暹羅也可以採取類似的辦法來解決暹羅境內的中國居民問題」。

這篇演說在暹羅引起了極大的憤慨,國民議會向擔任總理的鑾披汶·頌堪(他的祖父也是華人)提出質問,暹羅資產階級各階層的代表也對這個滅絕華人的計劃表示不滿,但軍人集團的成員卻暗中對鑾威集·瓦他幹的觀點表示讚許。他們想通過這種途徑迅速擴大和鞏固自己的經濟地位,增加財富,消滅經濟上的競爭者。

1934年1月,拉瑪七世以醫治眼疾為由,悄然離開了暹羅。

1935年3月,因拒絕裁可刑法修正案,拉瑪七世在英國的僑居寓所發表遜位聲明,由侄子阿南塔·瑪希敦繼位為拉瑪八世。拉瑪七世於1941年5月因心臟病發作去世,享年48歲。

阿南塔·瑪希頓繼承王位時年僅10歲,與寡母和弟弟在瑞士洛桑居住。由於差克裡王朝100多年的族內通婚,新王身體孱弱,自幼貧血,必須在氣候涼爽的地區長年居住,因此暹羅國內的最高權威實際上是以披耶·帕鳳和鑾披汶·頌堪為首的軍人執政集團。

1935年,鑾披汶·頌堪出任陸軍總司令。

1938年,披耶·帕鳳因王室財產醜聞辭去總理職位,退出了公共生活。

鑾披汶·頌堪 —— 軍事獨裁

1938年12月, 41歲的鑾披汶·頌堪正式成為總理,建立了軍人為主的新內閣,並通過國會投票方式處死政敵。

1939年6月24日,鑾披汶·頌堪與暹羅國民議會決定將國名由「暹羅」改為「泰國」(Muang Thai),英文國名由「Siam」改為「Thailand」。「泰」在泰語中是「自由」、「獨立」的意思,「暹羅」一名則來自梵語,意為「黃金」。

1939年9月,英法因波蘭問題向德國宣戰,二戰爆發,鑾披汶·頌堪立即宣佈泰國中立,但隨即向國民發表了一篇演說,稱「現在是要求法國歸還因1893年條約而被割讓的領土的時候了」。

1941年1月,泰國軍隊佔領法屬柬埔寨詩梳風省。然而法屬印度支那艦隊摧毀了泰國海軍的主力。最後日本插手「調停」,法國與日本、日本和泰國分別達成政治諒解協議。

1941年12月7日晚,日本大使館以「觀看電影」借口將曼谷的日僑婦女全部集合在日本人學校,隨後登上了停泊在曼谷港的「巴達維亞丸」號商船。同時日軍部隊登陸曼谷。

12月8日凌晨1時30分,日本海軍飯田祥二郎指揮的日第15集團軍主力越過法屬印度支那與泰國的邊境,並解除了邊境泰軍的武裝。

不在首都的鑾披汶·頌堪連夜趕回曼谷,於上午9時下令各地守軍停止抵抗。

12月11日上午,鑾披汶·頌堪與日本大使簽署了臨時的攻守同盟協定, 12月21日在曼谷王宮佛寺內的玉佛面前簽署了正式的《日泰同盟條約》 。

1942年1月,泰國對同盟國英美宣戰。但是泰日軍事同盟也引發了內部分裂,泰國駐美大使蒙拉查翁·社尼·巴莫親王在美國組建了「自由泰」運動。

比裡‧帕儂榮成為國內「自由泰」運動秘密領袖,從此與鑾披汶·頌堪分道揚鑣。

1942年,拉瑪八世宣佈廢除封建貴族的爵銜,但可以用爵名作為姓,後來又宣佈凡有爵銜的人,仍可以襲用過去的爵銜。鑾披汶·頌堪改名為貝‧披汶頌堪。

1942年5月,新組建以炳·春哈旺為元帥的「北部軍區」征服緬甸撣邦景棟,在此之前,進駐緬甸景棟的中國國民黨第93師已成功撤出。

日本把馬來亞北方的四個馬來邦(玻璃市、吉打、吉蘭丹和丁加奴)轉交給泰國。

1943年,「自由泰」已經擁有5萬名正式成員和數十萬提供支援的志願者。

披汶頌堪 —— 下台

1943年2月,德國軍隊在斯大林格勒和北非戰場遭到慘敗,披汶頌堪被迫宣佈辭職並解散內閣。雖然隨後又被國民議會任命為總理,但新內閣發生了明顯的人事變動,一些最死硬的親日分子,如號召對華人進行種族滅絕的鑾威集·瓦他幹,被排擠出了新政府。

1944年7月,日本戰場節節敗退,東條英機內閣垮台,國內更多民眾、精英派開始懷疑披汶頌堪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

一周後,泰國國民議會拒絕了政府的兩項提案(遷都和佛都計劃)。隨後議會發起了一次新總理投票,親盟國的寬·阿派旺被選為總理。1944年8月1日,披汶頌堪元帥宣佈內閣總辭職。

1944年8月5日,披汶頌堪主動辭去陸軍司令職位。隨後逃去華富裡府他本可以招集軍隊發動政變,可他很冷靜,沒有這麼做。

1945年8月31日,他威·汶耶革被選為總理,組建第12屆泰國政府。

1945年9月,社尼·巴莫接任總理,披汶頌堪以甲級戰犯罪被逮捕。

1946年1月1日,英國、印度和澳大利亞與泰國簽署停戰條約,泰國退出兼併的馬來亞北方四州並歸還所有被掠財產,賠償英國公民因泰國的戰爭行動而造成的損失,保證未經英國同意不得開鑿克拉運河,並向正處於戰後饑謹之中的英國賠償150萬噸大米。另外國名恢復為「暹羅」

1946年3月24日,寬·阿派旺政府失去議會支持,被迫下台,成立泰國民主黨。 比裡‧帕儂榮被選為總理。

1946年4月份,最高法院停止了對披汶頌堪的起訴,他被認為是面對日本巨大的壓力,盡其最大的努力保護泰國的利益。不久披汶頌堪被無罪釋放。

1946年6月9日,20歲的拉瑪八世在王宮遭槍擊身亡。軍人勢力藉機向政府施壓要求其負責,最終導致了時任總理比裡‧帕儂榮的辭職。

1946年,年僅19歲的王弟普密蓬·阿杜德繼承王兄王位,成為拉瑪九世。

1946年8月23日,鑾探隆·那瓦沙瓦擔任泰國總理

披汶頌堪 —— 二次上台

1947年11月8日,屏·春哈旺(副總理、中將)、帕敖·斯雅儂和沙立·他那叻再次發動政變,任命寬·阿派旺為總理,屏·春哈旺為陸軍司令,帕敖·斯雅儂為警察總監,沙立·他那叻為副國防部長。披汶頌堪元帥被鼓動參與,僅任命為國防部長。

1948年4月,寬·阿派旺因新憲法的修訂與軍人鬧翻,被迫辭職。

披汶頌堪再次成為總理,將暹羅重新改回「泰國」,開啟軍人執政的新時期 (1948年11月到1973年11月) 。但軍隊內部也不斷分化,利益集團互相爭鬥。

1948年10月,鎮壓了以奈特·克摩堯森少將為首的少壯派軍官的陰謀政變。

1949年2月,鎮壓了海軍曼谷政變。

1951年6月,由於披汶頌堪削減了75%的海軍軍費,海軍利用慶祝活動發動政變,將披汶頌堪劫持到軍艦上,企圖利用披汶作為人質逼迫軍人下台。但陸軍和空軍毫無顧忌,猛烈鎮壓,還通過空軍第8號公告要求披汶"勇於犧牲自己,以換取對那些妄圖蒙蔽民眾的叛亂者的成功鎮壓"。圖為1951年7月,一輛陸軍戰車和參加對海軍的戰鬥。

最終,披汶頌堪在艦船下沉時,得以泅水逃到友軍那邊,並呼籲停火。政變結束,海軍被削減到了原來的四分之一,並進行政治大清洗。

1955年9月,披汶頌堪推動國會通過泰國歷史上首個《政黨法》,允許政黨註冊,一些左翼政黨也可以活動。披汶建立以他為核心的瑪蘭卡西自由黨。

披汶頌堪 —— 流亡

1955年12月,披汶頌堪派出秘密訪華團訪華,開始與社會主義國家交往。

1957年2月,瑪蘭卡西自由黨通過舞弊選舉、脅迫和篡改選票等手段大選獲勝,披汶也默許了這一切。但由於在此前他的大張旗鼓,社會對這件事情關注度高,披汶頌堪、帕敖·斯雅儂和沙立·他那叻之間貌合神離,賄選遭曝光。引發社會動盪,迫使披汶頌堪宣佈全國進入緊急狀態。並錯誤地任命沙立·他那叻維持公共秩序;披汶頌堪打算邀請社會主義者加入政府取代右翼軍人的地位並且考慮是否與紅色中國建交,促使美泰關係迅速破裂。

1957年8月披汶頌堪親自主持本該由普密蓬國王主持的佛歷2500年慶典,獲得美國支持的陸軍司令沙立·他那叻元帥認為這是對國王的大不敬,遂以控制街面混亂局勢為由,於9月17日發動政變,推翻披汶政權。

普密蓬國王隨後發佈命令稱:當前國家形勢表明政府總理鑾披汶·頌堪元帥的執政得不到信任,政府也無法確保國家的穩定。因此任命沙立· 他那叻元帥為軍方最高長官,由沙立· 他那叻元帥接管政府。

披汶頌堪逃亡國外,1964年6月12日死於日本;帕敖·斯雅儂流亡瑞士,1960年死於日內瓦。

後披汶頌堪時代

沙立· 他那叻 —— 軍事獨裁

在政變領導軍政高層為權力爭執不下之時,曾擔任外交使臣的波特·沙拉辛出任代理總理,並在任期內主持東盟會議,但新政府選出後局勢依然動盪。

沙立· 他那叻在1958年10月20日再次發動政變,他儂·吉滴卡宗出任總理,1959年2月又親自擔任總理,兼任陸海空三軍總司令和警察總監,獨攬軍政大權,他儂改任國防部長。

沙立上台後恢復了君主制下的許多禮制,壓制民主,禁止一切政黨活動和政治集會,封鎖報館,通過修改憲法,使總理獲得了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絕對權力。

由於對國王的絕對忠心,1963年12月8日沙立去世時,泰國進行了空前的21天國喪,在沙立遺體上方還使用了御用五疊御頂。

他儂·吉滴卡宗 —— 軍事獨裁

沙立死後,他儂·吉滴卡宗接替了總理職務,和陸軍副司令巴搏·乍魯沙天上將組成軍事獨裁政府,聯合執政。

70年代初期,更是形成了他儂、巴博、納隆‧吉滴卡宗(他儂的兒子,巴博的女婿)三人獨裁統治。

1971 年11月,他儂解散內閣和國會,擱置憲法,組成一個9人軍事委員會。

1972年12月,他儂頒布臨時憲法,出任總理兼外交部長。

1973年10月13日,曼谷等地20多萬知識分子、學生和工人舉行示威遊行,反對軍人獨裁,要求民主自由,要求政府實施永久憲法。

他儂政府指責學生是共產黨或共產黨的工具,調動軍警對其進行了嚴厲鎮壓,在暴力衝突中開槍打死了75人,並武力佔領了法政大學校園,引起了全國激烈反應。

10月14日血案發生後,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打開王宮大門,接納受到攻擊的政法大學學生,並發表了電視講話,宣佈他儂辭職,任命法政大學校長訕耶‧探瑪塞為臨時首相。這就是泰國歷史上著名的「10‧14事件」。10月15日,他儂被迫秘密逃亡國外。

泰王拉瑪九世召見三人,要求他們離開泰國。在包括陸軍總司令等各方壓力下,三人最終流亡海外。

他儂政權垮台,社尼·巴莫再次出任泰國總理,期間軍隊對政治的影響力降到最低點,軍方成員在299名立法會議員中只佔到59 名。但是,3年的民主實驗並不成功,由於罷工示威、暗殺和各大利益集團明爭暗鬥,社會政治動盪不安。

1976年8月,臭名昭著的前軍政府獨裁者他儂·吉滴卡宗以一介僧侶身份返回泰國,引發一系列大規模群眾抗議。10月6日,法政大學學生舉行集會,抗議軍人獨裁,要求驅逐他儂。

1976年10月,國防部長、海軍上將沙鄂·差羅如以內閣中有共產黨人為借口發動政變,推翻了社尼·巴莫政府,成立「國家行政改革委員會」,宣佈廢除憲法,解散議會,取消一切政黨,任命原最高法院法官他寧‧蓋威遷擔任首相。並對學生實行殘酷鎮壓,造成至少15人死亡。

密集政變時期

NO1 1977年3月26日, 軍內不同派系因軍職分配問題發動政變,最終政變僅持續6小時即告粉碎,主謀差拉將軍被處死

NO2 1977年10月20日,沙鄂·差羅如因總理干擾軍內事務再次政變,推翻了他寧政府,並任命江薩·差瑪南為總理

NO3 1981年4月,陸軍副總參謀長集巴滴馬因意見分歧發動軍事政變,最終被效忠政府的軍隊鎮壓。

NO4 1985年9月,4年前發動政變未遂的少壯派領袖馬儂從美國秘密潛返泰國,率領500多人和 22輛坦克再次發動政變。但由於兵力不足,僅僅10小時後就被鎮壓。這也是至目前為止泰國最後一次未遂政變。

1988年7月24日大選,民主黨領袖差猜·春哈旺(屏·春哈旺元帥之子)得票最多,出任總理。他的政府是自1932年以來第3個文人政權,民間廣泛寄希望 其能結束泰國軍事政變的歷史。

1991年2月,陸軍司令順通·空頌蓬上將和素金達·甲巴允上將以「不能容忍政府腐敗」為名發動政變,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凍結22名部長的財產,宣佈接管國家政權。有軍方背景的蘇欽達成為總理。

1992年5月17日開始,泰國民眾上街遊行抗議軍方統治,軍方武力鎮壓,連續五天,整個曼谷都陷入一片混亂,泰國軍方甚至開槍掃射,不少醫護人員也告傷亡。史稱黑色五月事件。

流血事件發生後,泰國政局日趨緊張,暴力和騷亂不斷蔓延到其他地區。當軍方打算武力鎮壓,泰王普密蓬·阿杜德再次出面,召見蘇欽達、退役少將查龍和請願學生領袖入宮,在電視面前警告雙方保持克制。不久後,蘇欽達便自動下台,風波平息。

黑色五月事件導致泰國軍方開始淡出泰國政治舞台。1991之後的15年間,泰國沒有發生過軍事政變,軍方也將重點轉移到打造國防裝備上。 這一事件,令泰國國王的威望空前提高,政治力量的天平開始向泰王傾斜。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歷史上的國王皇后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