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狂飆運動與啟蒙運動是什麼關係?在文學上有什麼地位?
傳統的歐洲文學史寫作,通常把17、18世紀的歐洲文學,統稱為文學史上的啟蒙運動。德國的「狂飆突進」作為其支流之一,被統攝於啟蒙運動這一總標題之下,即便在分國別的文學史寫作中,「狂飆突進」也被看作是啟蒙運動的繼承與發展,而非其反撥與解構。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文學史撰寫者們的理由是:啟蒙運動是為贏得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權利而對封建主義進行的批判與否定,「狂飆突進」運動繼續了這一奮鬥目標和鬥爭宗旨。
在余匡復先生所著的《德國文學史》中就有這樣的論述:「從德國啟蒙運動與狂飆突進運動的反封建本質來分析。後者不僅不是前者的反撥。而且還是它的繼承與發展。這是因為狂飆突進運動發揚了啟蒙運動以萊辛為首的反封建反專制主義的思想。狂飆突進運動對啟蒙運動在思想上有一定的繼承性,在反封建上有一定的一致性。」
這樣,即便狂飆突進與浪漫主義存在著諸多相似,但由於後者的批判矛頭直指資本主義,故而狂飆突進運動只能被看作是浪漫主義發端之一淵源,而非浪漫主義本身之一部分。
歌德青年時代創作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是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典範之作,全面體現了狂飆突進運動的創作特色。通過對這部作品的分析,不難發現狂飆突進運動與浪漫主義運動在主題表現與創作技巧上大量的相似之處。
浪漫主義文學的鮮明特徵之一是濃厚的主觀抒情色彩。浪漫主義作家多重主觀、輕客觀,個人生活中的成敗得失、心得體悟,是他們創作的重要主題之一。
《外國文學閱讀與鑒賞》中有這樣的闡述:「浪漫主義作家偏愛表現主觀理想,著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研讀《維特》,會發現強烈的主觀抒情是其創作中的一大特色。
歐洲文學史上的啟蒙時代,又以其對理性的強調和注重被稱作「理性的時代」(The Age of Rea-son)。
啟蒙時代的思想家們,強調壓抑衝動的情緒、平靜泛溢的情感,以冷靜的理智,把握社會、促進變革。而浪漫主義者首先以對情緒情感的高揚開始了對啟蒙運動的反撥。被譽為浪漫主義之父的盧梭在其《懺悔錄》中直言不諱的表達自己對情感的追求,英國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更是將詩歌定義為「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
從這一視角反觀《維特》,會發現它又一次背離了啟蒙運動的教義,而與浪漫主義頗多契合。
浪漫主義作家崇拜、熱愛自然。遠離工業文明的浸染,充滿原始色彩的雄偉詭異、純樸寧靜的大自然,是浪漫主義作家的益友良師,可以平復創痛,啟迪心智,豐富哲思,激發靈感。
《維特》作為全面深入地刻畫了其時代精神的狂飆突進運動的典範之作,與浪漫主義的契合,無疑代表著狂飆突進運動與浪漫主義的契合。這種契合,是廣泛而深入的,使對這一運動在文學史上的定位的重新反思成為必要。
對狂飆突進運動在文學史上定位的重思,應該從對其在思想上的追根溯源開始。
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深受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的影響。而盧梭,是啟蒙思想家中最獨特的一位。在許多方面,他與啟蒙主義的教義背道而馳。他不強調理性而強調自由意志;他不認為理性是正義與道德的基礎,而認為正義和道德的原則來自心靈深處;他否認理性的至高無上,認為情感才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東西。
所以,在文學史上,盧梭是位頗富爭議的人物,「有人視他為啟蒙主義思想家,有人視他為啟蒙運動的反對者。」然而,無可爭議的事實是,「盧梭為浪漫主義運動奠定了哲學基礎」;「為浪漫主義運動提供了寫作範式及重大主題」。
為此,歌德曾經說過:「伏爾泰是舊世紀的終點,盧梭是新世紀的開端。」
那麼,在他的影響下席捲了整個德國的狂飆突進運動,究竟是啟蒙運動的一支,還是浪漫主義的一個組成部分呢?
余匡復先生的論述說明,把狂飆突進運動歸屬於啟蒙運動的主要原因,是他們相同的批判對像和鬥爭宗旨。這樣的理由,無疑是「階級分析至高無上、階級標準即是最高的標準」的產物。其理由的充分性、論斷的科學性,是值得商榷的。
狂飆突進運動與浪漫主義的相似之處更多,他們的關係更為緊密。當然,這並不否認狂飆突進運動對啟蒙主義思想的繼承關係。
事實上,在文學史中,各種流派之間的關係往往是錯綜複雜的,在相對的、簡單的對立之外,存在著更深層次上的滲透與融合。正是這種更為重要的滲透與融合,保證了文學史的連貫,建立了文學上的傳統。
這樣說來,狂飆突進運動究竟屬於啟蒙主義還是浪漫主義,並不那麼重要了,重要的是它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寶藏,是人類寶貴的財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