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為何能屢戰屢勝?他都有哪些“看家本領”?

亞歷山大為何能屢戰屢勝?他都有哪些“看家本領”?

世界歷史雜談

亞歷山大為何能屢戰屢勝?他都有哪些“看家本領”?

說到古代西方的戰爭,一個不得不提的人,就是赫赫有名的亞歷山大大帝,這位從20歲繼位的馬其頓王國之主,用了13年時間就擊敗希臘宿敵波斯帝國的帝王,在其軍事生涯中,多次以少勝多,成為了當時西方世界的軍事神話。在這個過程中,亞歷山大屢屢以「錘砧戰術」擊敗敵人。那,什麼是「錘砧戰術」呢?

馬其頓方陣

顧名思義,這個戰術的意思,就是用步兵吸引住敵人的主力,然後用側翼迂迴的騎兵從後方進攻敵人主力,步兵就是砧板,而騎兵則是錘。這個戰術中,步兵就是著名的馬其頓方陣,這些希臘重步兵手持長達數米的長矛,以密集隊形排列,從前排到後排,長矛也從持握變成豎起,從敵人的視覺看來,方陣的前方就形成了無數矛尖構成的屏障。在亞歷山大的時代,直到近兩百年後,這一步兵方陣橫行西方。而戰術中的「錘」,卻少有人知,被掩蓋在了馬其頓方陣的威名之下,不過它們才是亞歷山大戰術的制勝部隊,在同時代,以騎兵出名的東方波斯人,也是他們的手下敗將,這群騎兵的名字,就是伙友騎兵。

一名伙友騎兵

伙友騎兵,聽起來名字有些奇怪,什麼叫做伙友呢?其實,就是夥伴、朋友的意思,伙友騎兵之所以會有這個名字,是因為其成員的身份都不一般,大多都是馬其頓王國的貴族的子弟。一般來說,說到貴族子弟,大家腦海裡浮現的都是紈褲子弟的樣子,但是在那個時代,特別是地處希臘北部,與北方色雷斯蠻族相鄰的馬其頓王國,經常會遭遇襲擊,因此國王經常親率部隊迎擊,在這些部隊裡,馬其頓的貴族們往往會充當騎兵或者步兵長官,因此,馬其頓貴族們武德還是比較充沛的。

伙友騎兵的成員,就是從這些貴族家庭來的子弟們。而亞歷山大身邊的伙友騎兵,大多從小和他一起長大,一起接受文化教育,同時一起進行包括摔跤在內的各種武力訓練。這樣從小培養起來的感情,使得伙友騎兵對亞歷山大抱有絕對牢固、絕對服從的忠心,因此,即使亞歷山大在後面的戰爭中常常進行九死一生的衝鋒時,他們也緊隨其後。

伙友騎兵的武器裝備堪稱希臘頂尖裝備

同時,由於這些人的身份原因,王國和他們各自的家庭也為他們配備了當時最好的武器裝備,因此,這些騎兵的長矛、刀劍、盔甲都遠遠強於步兵同僚們,他們全身身披肌肉外貌的希臘傳統重甲,手持3米多的長矛,除了戰馬沒有披甲,他們可謂是全身化為銅牆鐵壁,這也為他們後來的戰績提供了充足的物理基礎。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在那個時代,騎兵是沒有馬鐙和馬鞍的,因此需要全程騎在僅僅只有獸皮覆蓋的馬背上,這就要求極其高超的馬術了,否則別說激烈戰鬥,就連馬匹稍微動一下,都有可能直接掉下來。

伙友騎兵在歷史上第一次聞名,是在亞歷山大東征波斯帝國的第一戰。當時,亞歷山大率領馬其頓軍橫渡赫勒斯滂,從歐洲抵達現在的土耳其境內。當地的數名波斯帝國總督面對敵人,立刻召集大軍,還僱用了兩萬人的希臘僱用重步兵,他們堵在亞歷山大的必經之路上,還企圖紮營在格拉尼卡斯河對岸。憑借河水攔截馬其頓人。

亞歷山大強行渡河

當亞歷山大抵達戰場後,發現波斯的大批騎兵已經先佔據了對岸,為了搶在對方步兵趕到前渡河,他立刻就率領騎兵渡河攻擊了。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軍隊在渡河的時候,是非常虛弱的,我國就有「半渡而擊」的說法,可是,亞歷山大就率領著伙友騎兵和輕騎兵衝了上去,強渡格拉尼卡斯河,波斯騎兵立刻趁機攻擊,他們又是射箭,又是衝上來攻擊。結果,他們的弓箭根本射不穿伙友騎兵的盔甲,而等到了近身戰,波斯騎兵又打不過伙友騎兵,要知道,波斯的弓箭和騎兵自古就聞名,可是面對伙友騎兵,他們的驕傲都成了玩笑。

就這樣,亞歷山大親自率領伙友騎兵頂著波斯騎兵的攻擊強行渡河,之後,馬其頓的步兵們也跟著騎兵的路線渡河,伙友騎兵還沒罷休,在完成渡河後,他們又再次攻擊波斯的步兵,連波斯步兵也跟著崩潰了,最後亞歷山大就這樣以騎兵突襲的方式贏得了勝利。渡河強襲對岸敵人,打垮對方騎兵後又擊垮對方步兵,這還是在沒有馬鐙的時代,由此可見伙友騎兵的戰鬥力之高。從這一戰開始,伙友騎兵便開始了它的傳奇。

在之後的伊蘇斯戰役中,亞歷山大第一次正面迎戰波斯帝國皇帝大流士三世,面對號稱50萬的、實際約有10萬人的波斯大軍,手頭只有4萬人的亞歷山大進行了「錘砧戰術」的完美演示。由於戰場位於大海和群山之間的平原,因此大流士便沒有在山地部署騎兵,因為他認為騎兵很難在這裡發揮實力。要說大流士對於騎兵的認識,還是很符合那個時代的,可是伙友騎兵的存在超乎了他的想像,當波斯大軍和馬其頓方陣進行鏖戰之時,亞歷山大居然親自率領著伙友騎兵就從右方的山地進行了大迂迴,出現在了大流士的中央部隊身後,大流士一看直接就傻眼了,這是從哪裡飛來的馬其頓人呀?

伊蘇斯戰役中的亞歷山大

按理說,迂迴了如此之長路程的無馬鐙、無馬鞍的騎兵,還個個身披重甲,應該很累了,結果不然。伙友騎兵對著波斯軍的屁股一頓揍,大流士一看那是心驚膽戰,立刻帶著身邊人就逃跑了,留下了還在奮戰的波斯主力,結果這些主力就慘了,伙友騎兵調轉馬頭,對著還在和馬其頓方陣作戰的波斯人就是一陣猛烈的衝擊,將後者徹底擊潰了。這一戰結束了之後,大流士的老婆女兒,也都被亞歷山大給俘虜了。而在這一戰,伙友騎兵展現了他們在崎嶇地形上的高超馬術以及極度充沛的體力,他們的完美表現,也使得亞歷山大將一個更大、更危險的任務交給了他們,他們發揮的舞台,正是高加米拉戰役。

眾所周知,高加米拉戰役是亞歷山大軍事封神的一戰,此戰亞歷山大以不足5萬人,對決號稱百萬、實際應為20萬的波斯帝國大軍。由於兵力的極大劣勢,亞歷山大決定通過斬首戰術來取得勝利,利用騎兵在亂軍之中穿插,直取波斯皇帝大流士三世。而負責萬軍之中取皇帝首級的部隊,當然還是伙友騎兵。

亞歷山大的衝鋒

整個高加米拉戰役,馬其頓軍的全部行動,都是圍繞著亞歷山大親自率領的伙友騎兵展開的。馬其頓軍的左翼一邊防守一邊收縮,吸引了波斯右翼大批騎兵的猛攻,正面的馬其頓方陣則牢牢地釘住了絕大多數的波斯步兵,而亞歷山大所在的馬其頓右翼,則是拚命延展著陣線,吸引對面的波斯人。為了防止被迂迴,波斯左翼大軍也跟著延展陣線,這就正中亞歷山大下懷,於是他親率以王家中隊為首的伙友騎兵朝著對方左翼和中軍的缺口衝去。一鼓作氣越過了波斯人的陣線,直接突破到了波斯大軍背後。

這時,伙友騎兵面臨著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極短時間內陣斬大流士三世了,此時馬其頓全軍主力在沒有主帥亞歷山大的情況下正在和波斯大軍鏖戰,時間容不得一絲的拖延。於是伙友騎兵朝著大流士三世一路突破過去,大流士三世發現了敵人的騎兵在靠近,於是慌忙讓部隊去迎擊。結果,波斯步兵上去攔,被伙友騎兵突破,波斯重騎兵上去攔,更慘,不僅被對方突破,主將也被斬了。大流士三世都能看見帶著伙友騎兵的亞歷山大了,於是這次又被嚇得魂飛魄散,再一次選擇了逃跑。主帥一跑,波斯大軍於是崩潰,亞歷山大於是就這樣取得了高加米拉的史詩勝利。

描繪亞歷山大與大流士三世的繪畫

從這三場有歷史具體記載的戰役不難看出,亞歷山大取得的傳奇勝利,確實是靠著馬其頓方陣和伙友騎兵共同的配合才能取得的。但是非常可惜的是,在亞歷山大死後,儘管希臘世界也有君王也試圖保留伙友騎兵這樣的部隊,但是,除了盤踞東方的塞琉古帝國還能有少數伙友騎兵以外,伙友騎兵還是在希臘文明的部隊中逐漸消失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羅馬人和馬其頓人交戰的時候,百年以後馬其頓軍就完全沒有類似於伙友騎兵的部隊存在,導致整場戰鬥都是步兵之間的決戰,因此,如果把馬其頓方陣敗給羅馬軍團,視為亞歷山大本人的部隊不如羅馬軍團的話,那當然是徹頭徹尾的瞎說。

亞歷山大之後,西方騎兵發展重回低谷

有意思的是,羅馬軍團自己在很長一段時間,也並不重視精銳重裝騎兵,而像伙友騎兵這樣的特殊部隊,當然他們就更不感興趣了,因此,直到後面面臨和薩珊波斯帝國的戰爭時,以羅馬為代表的歐洲,才重新發展起了自己的重騎兵,不過這時距離伙友騎兵的輝煌歷史,已經有500多年了。

另外,即使是關於亞歷山大的現代影視作品中,大多也只是描繪了馬其頓方陣,而並沒有提到伙友騎兵,比如在好萊塢拍攝的亞歷山大大帝的電影中,雖然有亞歷山大率騎兵在高加米拉衝鋒的鏡頭,但是影片中卻並沒有很好地體現出伙友騎兵的特點,當然也沒有絲毫的文字提示,這也是這部優秀影片中的一點小小的遺憾。

大多數作品中有個馬其頓方陣就不錯了

但是,這裡最後還是要說一下日本人關於亞歷山大大帝軍隊的描述。在某部稱呼大帝的波斯名字伊斯坎達爾的動畫裡,亞歷山大的部隊戰法變成無腦全軍衝鋒,這下別說伙友騎兵了,連馬其頓方陣的戰術都沒了。

歷史如此,影視如此,因此像伙友騎兵這樣西方早期的王牌騎兵部隊,被埋沒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了。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