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巴羅薩計劃前的暗戰: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巴巴羅薩計劃前的暗戰: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世界歷史雜談

巴巴羅薩計劃前的暗戰:蘇德簽訂互不侵犯條約

  蘇德戰爭在人類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宏大的規模,曲折的進程,人員的傷亡,戰略戰術的先進等等都創造了戰爭史上的極致。但是,最具有唯一性的是這場戰爭的開始,納粹德國導演的一系列騙局蒙蔽了斯大林的理智,以至於在戰爭開始的那一刻,斯大林都不願意相信戰爭來臨的事實。

希特勒的謀略

  德國地處歐洲的中心,是名副其實的四戰之地。第一次世界大戰失敗的教訓讓德國深知,在未來的戰爭中,德國最需要避免的是兩線作戰,所謂兩線作戰,西線主要針對英法,東線主要針對俄國。希特勒在掌握了德國的最高權力之後,顯示出了越來越明顯的戰爭企圖,《我的奮鬥》作為他的戰爭宣言,已經清楚地告訴了全世界:德國的最終的目標是征服蘇聯,在東線獲取廣袤的生存空間。

  這段歷史的奇妙之處就在於,德國早就亮出了戰爭的底牌,但是謎底的兩個交戰國卻能在戰爭最終來臨之前,親密有加,相敬如賓,造成這一切的基礎在於斯大林自以為自己很瞭解希特勒的心思,而希特勒則將計就計,一步步將蘇聯賺入自己的圈套。雙方的勾心鬥角雖無刀光劍影,但其包藏的禍心卻是異常凶險。

  1938年,德國吞併奧地利,強佔捷克的蘇德台地區,這一系列挑戰歐洲既有格局的極端事件不但沒有激起英法的強硬態度,張伯倫、達拉第等英法領袖反而採取一味的綏靖政策。後世往往對這種軟弱的退讓持批評態度,但筆者認為,張伯倫、達拉第等人都是親歷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人,他們親自領教過日耳曼民族的強悍,在他們看來,輕率地與德國開戰無論如何都不是明智的選擇,只要英法的主權和領土在沒有受到實質性的威脅之前,對德國採取忍讓態度,其實質是在踐行「以最小的代價換取最大的利益」的外交理念。

  但這一切看在斯大林眼裡卻另有一番滋味,斯大林對於英法的態度是失望的,甚至是憤怒的,因為英法的忍讓還包含著將納粹這股禍水東引的險惡用心。在1939年4月進行的英法蘇三國談判流產之後,斯大林對英法徹底死心了,既然與英法合作無望,那麼在希特勒沒有明顯地表示出對蘇聯的敵意之前,他是不會去激怒希特勒的。退一萬步講,就算蘇聯扛起了單挑德國的重任,以斯大林對英法的瞭解,這兩個國家非但不會加以援手,更有落井下石的可能。要知道,俄羅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付出了八百萬人死亡的重大代價,但是戰爭卻沒有讓新興的蘇聯撈到任何好處,反而還失去了西烏克蘭等大片領土。與希特勒為敵甚至是開戰無疑是為英法火中取栗,正中英法下懷,這種愚蠢的行為是斯大林這個冷血策士絕對不會做的。

  比斯大林更能算計的希特勒當然明白斯大林的心思,更明白英法的企圖,希特勒兩大敵人之間的互不信任正好給了他外交斡旋的空間。在斯大林煞費苦心地避免激怒希特勒的時候,希特勒「善解人意」地向斯大林遞去了橄欖枝。1939年5月到8月間,希特勒一再通過外長裡賓特洛甫向蘇聯表示納粹德國無意侵略蘇聯,並希望改善彼此關係。此時,希特勒已決定侵略波蘭,雖然他清楚英法與蘇聯達成一致協議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國家大事畢竟不能寄托於僥倖,他必須先發制人,在英法與蘇聯取得某種默契之前爭取到斯大林的支持。希特勒對蘇聯的要求並不高,希特勒只希望蘇聯在德國收拾英法的時候保持中立就可以了。斯大林也知道,與英法相比,希特勒是一個更為現實的人,英法所不願給予蘇聯的利益,希特勒卻願意給,與希特勒的合作比與英法合作相比,更符合蘇聯的國家利益。

  懷著各自的盤算,在1939年8月,德國與蘇聯在莫斯科簽訂了對之後的歷史進程影響重大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條約中,德國許諾將與蘇聯共同瓜分波蘭,德國還將為蘇聯提供最先進的技術,而蘇聯除了保持中立外,只需要為德國提供工業原料和糧食即可。

  與希特勒付出的成本相比,斯大林的付出可謂十分微薄,不費吹灰之力,斯大林就能得到他夢寐以求的波蘭東部領土,這無疑是為將來與德國的戰爭提供了一個巨大的緩衝地帶。於是在條約簽訂結束後,裡賓特洛甫向斯大林敬酒時,斯大林說:「祝納粹元首身體健康。」

  但是他卻不知道,他已經向希特勒為他設置的陷阱邁出了一大步。

微妙的局勢

  條約的簽訂使希特勒在入侵波蘭和西歐的戰爭中甩掉了後顧之憂,德國大軍勢如破竹,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就征服了除英國之外的整個歐洲。為了征服英國,德國空軍對英國進行了長達半年的空中打擊,但是非但沒能摧毀英國的抵抗意志,反而使自身蒙受了巨大的損失,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將入侵英國的計劃無限期擱置。在強攻英國不下,而歐洲大陸上獨勝蘇德兩強的事實面前,形勢再次變得極端微妙。

  在斯大林看來,希特勒雖然擱置了入侵英國的計劃,但是德國入侵蘇聯的時機也尚未成熟,英國孤懸海外意味著德國的西線並沒有徹底安寧,如果德國入侵蘇聯,德國將再次面臨兩線作戰的詛咒,這是希特勒絕對不願意看到的情形。於是,斯大林堅信:在英國被徹底征服前,德國不會入侵蘇聯。

  而在希特勒看來,征服英國從來都不是他的戰略目標,希特勒認為英國人具有高貴的盎格魯撒血統,是德國的合作對象,而不是征服對象。他在敦克爾克之所以放了英法比聯軍一馬,就是不想將事情做絕,以便為今後與英國達成和平協議奠定基礎,進行的不列顛空戰也只是為實現這一目標服務的。而對於蘇聯,希特勒認為入侵的時機已經成熟,而希特勒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

  首先,法國已被征服,英國元氣大傷,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盛行,絕不會捲入歐洲戰爭,此時,所謂的西線其實已經平息,兩線作戰的可能性已經很小。其次,蘇聯國內剛剛經歷了三年的大清洗,優秀的軍事指揮官被清洗殆盡,軍隊戰鬥力低下,1940年,蘇軍對芬蘭笨拙的入侵更是堅定了希特勒的這種判斷。第三,蘇聯共產黨內對斯大林的怨憤甚深,不太可能團結一心。第四,斯大林長時間進行的集體農莊運動無條件沒收農民的剩餘糧食,這使得普通農民,特別是烏克蘭人對他十分怨恨,國內的矛盾也因此十分尖銳。希特勒說:「蘇聯就像一座腐朽的大廈,只要我們在門上踹上一腳,整座大廈就會分崩離析。」於是,早在法國被徹底征服之前,他就秘密命令德軍參謀部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巴巴羅薩計劃。

  由於有英國未被征服以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依然有效這兩大有利因素,希特勒為入侵蘇聯的計劃定了調:那就是以突然的閃擊作戰一舉殲滅蘇軍主力。但是要入侵一個與自己進在咫尺的龐大鄰居,突然性三個字談何容易。為此,希特勒利用斯大林堅信德國不會進行兩線作戰的固執心理,奇跡般地導演了一場驚天騙局,使戰爭達到了預期的突然性。

連環騙局

  在進行不列顛空戰的同時,希特勒就開始向東線秘密地大規模調兵遣將,但是,為了欺騙蘇聯,德軍在法國西部沿海配置了大量的虛假兵團,造成德國在為入侵英國積極準備的假象。蘇聯要德國為在東線的增兵進行解釋時,德國的口徑是:這些軍隊都是在之前的西歐戰爭中損失嚴重的軍隊,調他們到東線一方面是為了進行修整,一方面也是為了麻痺英國,降低英國的戒心,蘇聯竟然相信了德國的解釋。

  在輿論宣傳上,德國嚴格控制國內媒體,禁止媒體進行反蘇宣傳,相反要求媒體加大對蘇聯與德國進行有效合作的宣傳報道,納粹黨的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還大量刊發鼓吹入侵英國,與蘇聯保持友好的社論。在一些宣傳細節上德國更是做的天衣無縫,例如,蘇聯每天都會監聽德國的廣播,有一天,在一檔娛樂節目中,廣播裡說道:「黨衛軍某部的上士某某為他們在法國的連長點歌一首,祝連長身體健康。」因為黨衛軍是德軍精銳,這位連長在西線證明了德軍精銳在西線而不在東線,蘇聯由此推斷德軍的主力依然滯留西線,對蘇聯的入侵至少不是迫在眉睫的。

  在貿易上,德國依然履行著條約中規定的條款,德國向蘇聯交付的機械設備都是德國最先進的,1941年初,蘇聯要求德國向他們提供最先進的飛機設計圖紙,德國按照希特勒的命令也毫不保留地提供了。戰前,蘇聯多次派出專家考察團來德國考察最先進的生產工藝,德國人果然夠義氣,對自己的尖端科技毫無保留地向蘇聯人開放。種種姿態讓蘇聯人不得不相信德國與蘇聯友好的誠意,這些消息傳到斯大林耳朵裡,更是堅定了他的判斷:德國入侵蘇聯的火候還不夠,為了穩住自己,希特勒願意付出這樣的代價。

  德國人向東線調動的軍隊數量是相當龐大的,在戰爭開始時,德軍在東線集中了近190個師,其中有近20個裝甲師。調動一個普通的步兵師需要60個專列,而調動一個裝甲師則需要110個專列,如此大規模的運輸竟然沒有讓進在咫尺的蘇聯引起相當的警覺,不得不讓人驚歎。據說,在運送部隊的時候,列車的駕駛員都不知道自己將會前往何地,被運送的部隊也不知道將會在何時何地下車,德國人首先是欺騙了自己,然後才達到了欺騙蘇聯人的目的,可謂是用心良苦。

  在一系列連環騙局的作用下,斯大林以及整個蘇聯的最高決策層都對德國疏於防範,雖然戰前有大量情報顯示德國即將入侵蘇聯,但是由於斯大林根深蒂固的慣性思維以及德國這一系列精彩的表演,使得斯大林拒絕相信這些情報,他認為這些情報包含了西方挑撥蘇德關係的險惡用心。當德國的坦克碾過蘇聯的國境線時,斯大林除了咒罵希特勒的背信棄義外,卻沒有對自己的失察有過任何自責。

  這樣的歷史事實,不得不讓人一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