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兵器:歐洲古兵器欣賞 每一種都奇葩無比
【麥斯米倫風全身盔甲】16世紀初
此件全身盔甲造型原專屬於羅馬帝國皇帝麥斯米倫一世。麥斯米倫一世(Maximilian I, 1459~1519,在位期間1493~1519)善於更新武器,16世紀初,他在現今奧地利-茵斯布魯克城創設兵器製作工坊,尤其在盔甲製作上領導流行,圖示盔甲之造型為其首創,後來在1500~1540年間,廣被模仿且流行於歐洲長達數十年,全套約重30公斤。
【德國黑白相間半身盔甲】1550年
古代戰士為求取自身的安全,常用硬骨頭、木頭、獸皮、厚棉布等為材料製作成簡陋的戰時防禦物;西元前600年起,人類開始懂得以小鐵圈串連編織成『鐵煉衣』(MAIL SHIRT)保護身體;至西元2世紀,由於煉鐵技術進步,鐵片盔甲逐漸盛行,至14世紀達到最高峰,高階戰士的盔甲均須特別量裁製作,造型及樣式甚具藝術性,能保留至今者均被視為藝術極品廣受珍藏。本件黑白相間之半身盔甲,是16世紀流行於德國的典型樣式。
【德國連指護手甲】16世紀
連手護手甲興於15世紀,並廣為流行,特別是受德國統=治的歐洲地區。通常鐵手甲內會先戴上皮手套,除了可避免皮膚與金屬直接摩=擦,更有方便固定的效果。
【德國十字弓】1580年
歐洲十字弓系由傳統弓箭發展而來,於中世紀時期出現,它具有發射無聲、無煙火,易於攜帶,不受天候、地形限制,利於偷襲等優點,起初用於狩獵,後來才運用於戰場上。十字弓身採用彈性佳之木材、合成木或鋼片製成,無法徒手操作,必須用特殊的輔助工具,例如絞弦器、拉桿等,方能將弓上弦。
【德國雙手刀】1580年
雙手刀,顧名思義是需要用二隻手來操作的兵器,極可能是13世紀時源自於歐洲的『條頓民族』(Teutonic),是中古時代步兵戰鬥用兵器中最笨重者,西元1450~1580年期間流行於歐洲,它的外型極少有改變。一般雙手刀長1.8公尺,重16公斤。專用之於比武、防城戰或對付持長矛的集團步兵。
雙手刀的刀刃有時呈波浪狀,容易砍斷敵方之長矛,接近大型十字形護手下方,有兩支突出的小刀,主要是防止打鬥時敵軍的刀劍滑落割到手。
【西班牙左手短劍】1650年
左手短劍又稱匕首,15~16世紀曾流行於歐洲,尤其是德國地區。左手短劍經常與長劍搭配使用。細尖的刀刃不必鋒利但需強而有力,足以抵擋敵人的劍擊,其功能形同盾牌。有時刀刃成鋸齒狀,可折斷敵人長劍尖端,故又名斷刀器(Sword Breaker)。
【意大利長劍】1650年
1530年起,長劍風行於歐洲,成為武士必備兵器,但它只適用於刺擊,無割砍功能。影響所及,學習劍術蔚為風尚,劍術的研究與發展也十分蓬勃。長劍的手柄造型極多,制劍大師可隨個人喜好設計出各式造型,其中不乏精工細琢者,日後均成為兵器收藏家的最愛。
十九世紀英國陸軍騎兵校級軍官佩劍
法國海軍將官指揮刀
規格:95CM,刀把鎏金,浮雕獅子頭。獅子頭鎏金鏨花,左右兩眼各鑲嵌一枚紅寶和綠寶,刀刃為大馬士革花紋。氣質古樸、典雅,氣勢非凡,品相完整,屬稀有藏品。
【歐洲長柄武器】16~17世紀
【歐洲長柄武器】16~17世紀
鉤爪形長矛,其內外側的突出物可將騎兵從馬背上鉤下來,再用尖刺傷害對方;
【歐洲長柄武器】16~17世紀
斧形長戟,雖然不能達到鋒利地步,卻能藉其重量劈砍,給予穿著全身金屬鎧甲的騎士重大的傷害。
【荷蘭火繩槍】1640年
火繩槍是由小火炮改良而來,15世紀初已經出現,由前膛裝填火藥粉與彈丸,射擊時,扣動扳機,使火繩接觸『點火藥紛池』,產生的火焰穿過火門傳入槍膛內,引燃火藥粉發射彈丸。
【歐洲轉輪槍】(前膛裝填)
在歐洲,槍的演進約於1520年進入轉輪式,1530年便相當普及,尤其是在德國。它的射擊原理是在『引火藥粉盒』下方裝有隱藏的鋸齒狀轉輪,並以『火石鉗』夾著火石緊靠在轉輪上,扣板機時,轉輪會快速旋轉,與火石接觸摩擦生火而引燃火藥。這種型式的槍大大地改進了火繩槍的缺點。
【德國火石槍】
1750年
火石槍的構想始於約1547年,1620年進入成熟期。原理是利用『火石』撞擊『打火鐮』產生火花以引燃火藥粉。火石槍的性能較火繩槍優越,製作成本又比轉輪槍低,在1850年『彈夾後膛裝填』式的射擊系統出現之前,一直都是普遍使用的火藥兵器。圖示為特殊的火石槍,可預先由槍托裝填火藥粉及彈丸。上膛時,將槍口朝下、扳動『上彈把』,即可自動裝填火藥粉及彈丸,完成射擊預備動作,精簡了許多步驟。左下角為其上膛分解圖。
【彈丸及模具鉗】
Lead Bullets and Mold
製作彈丸時,先用火將鉛熔化,倒入模具中,冷卻後打開取出,再利用鉗柄上的『修剪器』,將多餘的部分除去,一顆顆的彈丸就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