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帝國是個怎麼樣的國家?印加帝國是被哪個國家所滅?

印加帝國是個怎麼樣的國家?印加帝國是被哪個國家所滅?

世界歷史雜談

印加帝國是個怎麼樣的國家?印加帝國是被哪個國家所滅?

印加帝國是個怎麼樣的國家?印加帝國是被哪個國家所滅?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在南美洲秘魯的南部山區當中,有一座非常雄偉的古城,這座古城坐落在海拔2350米的山脊之上,距離今日已經有著500多年的歷史了。1911年的時候,一位美國探險家發現了這座古城,由於不知道這座古城的具體名字,於是便以最近的一座山來進行命名,這便是神秘的「馬丘比丘」。

馬丘比丘被發現時,南美大陸已經由西班牙殖民者統治了三百多年,19世紀以前,他們禁止任何外國人踏進這片土地,以至於很多人對它在歐洲人到來之前的歷史一無所知。

西方人為馬丘比丘的壯觀所驚歎,他們認為當地土著不可能造出這樣的城市,馬丘比丘是否出自外星文明的手筆,如同埃及金字塔或者復活節島的巨型石像一樣?在當時的歐洲人眼裡,除了西方人,第三世界的居民根本沒有能力創造文明。

然而,歷史早已給出了答案,馬丘比丘完全由本地人所建,歷史上,他們被稱作印加人,馬丘比丘,正是當年印加帝國的遺跡。

如今的馬丘比丘,是秘魯最著名的旅遊景點,每天接待著數以萬計的遊客。問題是,它的建造者去哪兒了?人們為何要建造這座城市?它背後的那個龐大帝國,又是怎樣滅亡的?

這是人們花了近百年時間嘗試解答的問題。

曾經的南美頭號強國

考古學家認為,印加文明的歷史,與歐亞大陸的古文明同樣悠久。奇怪的是,關於它的歷史記載少之又少,而且大部分都是由殖民者撰寫的,這些以征服者口吻寫成的著作難免誇大其詞,且充斥著各種神話傳說,這就進一步給印加帝國蒙上了神秘的面紗。

印加帝國興起於15世紀,是當時南美洲最強盛的帝國,而它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地形地貌也一再引起人們的興趣。

在我們的傳統印象中,世界各大文明古國皆誕生於平原,且通常是河流密集之地,比如埃及的尼羅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中東的兩河流域等等。但印加帝國是個例外,它的居民長期生活在平均海拔三千多米的地方,這裡氣候惡劣,地勢陡峭,難以發展出複雜的文明。然而,印加帝國卻在此培育了豐富的農作物,先進的灌溉系統,以及高度等級化的社會。

印加帝國的疆域也很獨特,它的統治範圍從北到南是一個長條形,縱貫南美大陸,涵蓋今天哥倫比亞、厄瓜多爾、秘魯、智利等地區,西臨太平洋,東邊被安第斯山脈阻隔,它的面積大於當時任何一個歐洲國家,跨越了整整32個緯度。

15世紀前,印加帝國還是個小國,後來迅速擴張,征服了周邊上百個部族。每征服一個地區,印加國王就會把當地居民遷出故土,安排到自己方便管轄的地方。為此,他專門鋪設了總長達四萬多公里的道路網絡,這些道路從山區延伸至平原,最後匯聚到帝國的首都——庫斯科。

被征服的臣民必須效忠於國王,不僅如此,他們還得將國王視為神的化身。在印加帝國,只有貴族才有資格接近國王,能給國王抬轎,是一種莫大的榮耀。

印加帝國統治著那麼多部族,他們有不同的語言、宗教和文化,為了統一各部族的管理,印加人還發明了一種繩結語,通過在繩子上有序列地打結傳遞各種信息,堪稱印加人的計算機代碼。

在一百多年時間裡,印加國王用上述方式,對龐大的疆域實施了有效統治,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朝氣蓬勃,蒸蒸日上的帝國,它使美洲文明發展出了新的高度。如果不出意外,印加帝國至少能繁榮500年,成為像中國那樣的超級帝國。

然而,這一切在1532年畫上了休止符,因為西班牙人來了。

168人如何擊敗八萬大軍

1471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出生於西班牙特魯希里奧,他是個文盲兼私生子,既沒文化,也無地位,在崇尚門第等級的西班牙社會,除了去當兵,沒有別的翻身機會。

然而,當兵也得看種類,做個小兵肯定沒啥前途,好在對當時的平民百姓,還有一個地方值得冒險,那就是美洲大陸。

自哥倫布發現美洲以來,歐洲就流行著各種關於那裡的傳說。對於從未去過美洲的歐洲人,那裡是冒險家的天堂,那裡遍地黃金,無論你何等貧賤,只要到了美洲,馬上能富可敵國。

三十多歲時,皮薩羅離開了西班牙,1522年,他在巴拿馬定居,並得知了印加帝國的存在,他聽說印加人住在由黃金砌成的房子裡,平時用黃金做成的器皿吃飯喝水,統治這個帝國的國王,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

於是,皮薩羅帶領他的小隊出發了,他們的動機很簡單,就是想發財。這支小隊的人數只有168人,而他們前去征服的國家,卻有著近1000萬人口。

1532年,皮薩羅一行抵達秘魯小鎮卡哈馬卡,當地人立即通知了印加國王阿塔瓦爾帕,此時,印加人剛打完一場勝仗,正在回庫斯科的途中,聽聞不速之客到訪,阿塔瓦爾帕決定會會他們。

如果阿塔瓦爾帕不理會西班牙人,或者像後來的乾隆皇帝那樣,在自己的宮殿裡接見個別使節,下面的悲劇或許不會發生。遺憾的是,他沒有這麼做。

皮薩羅已經在廣場上等候多時,根據西班牙人的說法,賓主雙方一開始還進行了禮節性問候。但形勢不久後急轉直下,西班牙人稱,當他們的神父把基督教祈禱書獻給印加國王時,對方粗魯地將其扔到一邊,這個草率的動作給他們發動侵略提供了口實。

幾分鐘後,八萬名印加士兵看見一群身披盔甲,手持鋼劍,騎著高大怪物的騎兵朝他們衝了過來,這是他們從未遇見過的敵人。

面對突如其來的襲擊,印加人立即組織反抗,然而,西班牙人手中的鋼劍能夠輕而易舉地刺穿他們的身體,而印加人手中的石質武器卻傷不了敵人分毫。他們成批成批地倒在西班牙人的劍下,地上到處是印加人的屍體與殘肢斷臂。

比起利劍,更令印加人恐懼的是西班牙人的馬匹,這個對他們全然陌生的物種。

美洲大陸並沒有馬匹,印加人此前馴化的最大牲畜是羊駝,羊駝由於個子小,根本無法騎乘。這是他們第一次見到有人騎著動物向他們發動進攻,且速度之快,力道之猛,實在是前所未見。印加人被馬匹驚嚇地四處逃竄,轉眼之間,八萬大軍被沖地七零八落。

儘管國王的衛隊拚死抵抗,但在騎兵與利劍面前仍舊不堪一擊,阿塔瓦爾帕眼睜睜看著士兵被敵人像割韭菜一樣大肆屠殺,自己也最終淪為西班牙人的俘虜。

悲慘命運的開始

這場發生在卡哈馬卡的大屠殺徹底改變了印加帝國的命運,也因其富於戲劇性的結局引起了人們的注意。168個西班牙人,僅用幾個小時就打敗了數量百倍於自己的印加軍隊,還生擒了對方的國王,而侵略者卻毫髮無損。

這樣的故事聽起來太過科幻,印加人反抗西班牙人,猶如漫威電影中地球人抵禦外星文明的入侵,只是地球人的超級英雄足以抵消文明的差距,而印加人的神靈卻對國家慘遭蹂躪無能為力。

五百多年後,美國歷史學家賈雷德·戴蒙德為此專門寫了一本書,叫做《槍炮、細菌與鋼鐵》。卡哈馬卡之戰,也因為這本書的描寫變得格外有名,以至於很多人以為,區區168人就毀滅了整個印加帝國。

但歷史永遠比想像複雜,卡哈馬卡之戰僅僅是印加人悲慘命運的開始。

阿塔瓦爾帕是印加帝國歷史上最倒霉的國王,被西班牙人活捉的時候,他從嚴格意義上尚未登基,本想用一場勝利為自己加冕,卻不幸成了敵人的階下囚,國王當到這份上也算夠憋屈了。

西班牙人之所以不殺阿塔瓦爾帕,是想利用國王的權威命令印加子民給自己大量黃金。他們告訴國王,只要黃金給足了,他們馬上撤兵,阿塔瓦爾帕相信了他們。

然而,幾個月過去,西班牙人非但沒撤退,索要的黃金卻越來越多,印加人這才意識到,這群渾身長毛的傢伙不打算走了。

但現實比他們想像的還要糟糕,西班牙人非但不走,還要成為這片土地的主人。阿塔瓦爾帕死到臨頭還天真地相信,西班牙人會信守諾言。然而,他再也等不到這一天了。

1533年,阿塔瓦爾帕被西班牙人處死,新的傀儡被扶持上台,年輕的國王名叫曼可·印加,年僅20歲,西班牙人本以為,這個新國王會一如既往地聽話。

但西班牙人錯了,他們過於貪婪,不僅覬覦印加人的財富,還渴望得到他們的女人。

據說曼可·印加的妻子非常漂亮,引起了皮薩羅一個兄弟的興趣,他堅決要將這個女人佔為己有。國王的妻子被敵人搶走,這是整個國家的奇恥大辱。曼可·印加決定不再受西班牙人擺佈,1535年,他從西班牙人手裡逃了出來,從那時起,曼可再也不相信西班牙人的話,他決定和對方死戰到底。

印加人並沒有如後人想像地那樣不堪一擊,當曼可回到印加人身邊後,他們開始迅速組織反擊。此時的西班牙人還被蒙在鼓裡,他們相信,曼可的離去僅僅是與失散的貴族見面,並囑咐他們給西班牙人送更多的黃金,直到數十萬印加大軍出現在他們面前,他們才感受到對方收復失地的決心。

印加人的反抗

曼可的反攻經過了精心策劃,直至兵臨城下,西班牙人仍不敢相信他們具有如此強大的組織能力。包圍庫斯科的印加軍隊達二十萬人,而西班牙的守城兵力才196人,另外,還有少量黑奴,以及與印加帝國為敵的印第安友軍,但即便如此,面對漫山遍野的數十萬大軍,他們仍感到末日將近。

1536年年底,印加大軍正式發起猛攻,無數石塊、標槍和弓箭如雨點般向庫斯科射來,與此同時,印加步兵也向城中進發,這場戰役集中了印加人最優秀的將領,他們深知,西班牙人在軍事技術上擁有壓倒性優勢,想要戰勝敵人,除了依靠人數優勢,還得避其鋒芒,尤其是騎兵的衝擊,而市中心擁擠的街道能夠使他們的戰馬毫無用武之地。

包圍圈不斷縮小,絕望的西班牙人發現,印加人開始點火焚燒他們的房屋,如果躲在室內堅守,就只能被活活燒死。

西班牙人只有一條生路,那就是殊死一搏,用手中的利劍與火槍殺出重圍,然而,印加士兵此時暴露了一個致命缺陷,他們高度仰賴自己的指揮官。

印加人打仗有個習慣,自己的指揮官往往身先士卒,會同大夥一起衝鋒陷陣。當然,這樣做的好處是能極大地鼓舞士氣,但缺點也顯而易見,一旦將領陣亡或被擒,整個軍隊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西班牙人及時抓住了這一弱點,他們開始襲擊敵方的指揮官,並成功殺死了對方多位優秀的將領。

失去主心骨的印加部隊即刻亂成一團,加上石塊已經用盡,他們不得不再次面對西班牙可怕的騎兵。曼可·印加本想孤注一擲把敵人全部殲滅,但他的部隊卻開始潰不成軍。整場戰役,印加人在付出了四千人的傷亡代價之後,僅僅殺死了35個西班牙士兵。更重要的是,他們沒能奪回自己的首都。

曼可領導的圍城之戰雖然可歌可泣,但是對扭轉帝國的頹勢沒有任何幫助。這場失敗背後的原因,除了軍事技術上的差距以外,印加部隊僵化的組織體系同樣難辭其咎。

由於過於依靠將領,印加士兵在失去長官後馬上變成一盤散沙,他們未能像古希臘馬其頓步兵那樣組建起方陣,來抵禦騎兵的衝擊,而後者曾以類似的方式阻擊了波斯大軍的入侵。

雖然此次進攻宣告失敗,但印加部隊卻保存了實力,在之後的幾十年內,他們與侵略者不斷周旋,持續襲擾著西班牙軍隊。

直到1538年,西班牙在印加帝國的總人口仍未超過兩千人。即便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優勢,他們仍舊只能控制大城市。為應付印加人的游擊戰,西班牙人損失了幾百人的兵力。

殺死印加帝國的元兇

只要給印加人足夠的時間,他們也許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畢竟他們擁有人數優勢和對地形的熟悉,而強大的學習能力正使他們逐漸掌握御馬技巧,從西班牙俘虜那兒,他們繳獲了鋼劍與長矛,甚至學會了用火繩槍迎擊入侵的西班牙士兵。

但上帝並沒有眷顧他們,因為比鋼鐵和騎兵更可怕的敵人已經滲透到帝國體內,它悄無聲息,卻比侵略者的利刃更為致命。

早在阿卡瓦爾帕被俘以前,他的父親與兄長就相繼死於一種神秘的疾病,得了這種病的人渾身會長出水泡,並伴隨著高燒、嘔吐和劇烈的疼痛。在歐亞大陸,它已經肆虐了數千年,奪取了無數人的生命。

這種病就是天花,據說它起源於駱駝與沙鼠,而人類由於飼養了不少大型畜類,對天花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不幸的是,美洲大陸既沒有駱駝也沒有沙鼠,印第安人蓄養的牲畜非常有限,因此,他們體內並無天花的抗體,當這種病毒第一次登陸美洲大陸時,沒有人知道這將給印第安人帶來滅頂之災。

有人統計,從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一百多年的時間裡,以天花為代表的傳染病奪走了95%的印第安人的生命,比起鋼鐵與火炮,歐洲人帶來的病毒才是導致印加帝國滅亡的真正元兇。

當周圍的人一個接一個倒下時,印加人並不知道究竟發生了什麼,他們甚至沒有採取任何隔離措施。這裡的關鍵在於,天花不同於某些突然爆發的瘟疫,它不會在短時間內讓大量人口死亡,相反,天花在美洲的傳播,如同流感和傷寒一樣,是循序漸進,一步步蔓延開來的。

當你身邊死去一兩個人的時候,你不會在意。但久而久之,病死的人越來越多,等你發現疾病已經大面積蔓延的時候,一切為時已晚。如同溫水煮青蛙,天花病毒就這樣一點點蠶食著印加社會,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知不覺摧毀了帝國的根基。

病毒對所有人一視同仁,它橫掃了印加社會,包括皇室成員與貴族也大批倒下,而他們死去之後導致的權力真空,則引發了殘酷的內戰,內戰各方為了擊垮對手,紛紛試圖拉攏西班牙人,給侵略者製造政治分裂提供了可乘之機。

印加帝國的滅亡並非一朝一夕,雖然1532年的卡哈馬卡之戰打了印加人一個措手不及,但他們之後也嘗試過另立新君,並組織了數百次頑強的抵抗。然而,在凶殘的侵略者、落後的技術,肆虐的病毒與部族內訌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印加社會漸漸分崩離析,最終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一座座雄偉的廢墟供世人憑弔。

槍炮、細菌與鋼鐵

戴蒙德教授的《槍炮、細菌與鋼鐵》如今已成為一部經典著作。由於書中對印加帝國的滅亡做了自然主義的解讀,一直為人津津樂道,甚至被當作理解印加文明乃至美洲文明滅亡的權威觀點。

戴蒙德認為,西班牙人之所以能以極小的代價征服印加帝國,歸根到底是不同的地理環境所導致的。比如,美洲與歐亞大陸長期隔絕,這導致了文明之間無法交流,而像冶金技術這種重要的科學成果,就無法傳遞到美洲大陸。

但考古證據已經表明,印加人並非沒有自己的冶金技術,只不過他們把金屬更多地用於裝飾,而非批量生產。歐洲人把金屬做成工具,而印加人把它當成了權力與財富的象徵。

至於戴蒙德的第二種說法更是被人廣泛引用,戴蒙德說,美洲大陸一直缺乏大型牲畜,這些牲畜不僅能給人們提供毛皮與脂肪,還是重要的運輸工具與作戰武器。

然而,除了羊駝以外,印加人再也沒有可供蓄養的大型牲畜,所以,他們無法實施長途運輸,即便發明了輪子,也無法推廣,因為沒有牲畜可供拉車。而在交戰過程中,印加人更是在擁有馬匹的歐洲人面前吃足了苦頭。

甚至天花在美洲盛行也和缺乏大型牲畜有關,歐洲人在和牲畜的長期接觸中產生了抗體,從而對天花有一定免疫力。但美洲人沒有抗體,只能被病毒接二連三的殺死。

綜合以上觀點,戴蒙德認為,地理環境是決定早期文明發展的關鍵因素,從這個意義上說,印加帝國被歐洲文明戰勝是必然的,因為它天生就缺乏對抗先進文明的自然條件,印加人從一開始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那麼,印加帝國真是敗給了「槍炮、細菌與鋼鐵」嗎?也不盡然,事實上,從16至17世紀,西方人再也沒有取得過征服印加帝國那樣的勝利。

從1510年至1560年,西班牙人六次試圖攻佔佛羅里達,也就是今天北美洲的東南角,均以失敗告終。

葡萄牙人於1532年試圖侵佔巴西,經過二十餘年仍未取得成功。美國人直到19世紀末才徹底征服了印第安人,而此時印第安騎兵的戰鬥力足以令他們膽寒。

位於尤卡坦半島的瑪雅部落,也不曾屈服於西班牙人的統治,歐洲人的騎兵在叢林中深陷泥潭,連他們的微生物病菌也在熱帶雨林裡消失無蹤。

由此可見,無論技術還是自然因素,都不足以作為印加帝國滅亡的全部原因。

致命的衝擊

印加文明並不落後,他們擁有發達的農業,雄偉的石頭建築和密集的路網,西班牙人到來之前,印加人口一直在攀升。在帝國歷史中,我們未曾有過有關饑荒的記載。

印加人怎麼做到的?原因很多,但其獨特的社會組織也是重要因素。

印加帝國是個高度集權的國家,它實行著一種指令性經濟。一切土地歸國家所有,國王把土地分配給人民。作為回報,人民必須定期地為國家服役,他們有時候為國家耕田,有時候充當曠工,有時候為政府修建水渠,戰時則作為帝國的士兵。而他們所工作的農田、牧場與工廠,也統統隸屬於國王。

所以,印加帝國不僅是一個國家,更像是一個大公社,這裡的每個子民,都是國王的「員工」。

農民以勞役的形式向國王繳稅,這給印加帝國帶來了強大的動員能力。但從經濟上,這樣做是缺乏效率的,它使農民喪失了自我選擇的時間和餘地,他們的價值僅限於為國家建設提供勞動力,卻無法自發地組織生產、勞動或交易。而且,一旦帝國中樞系統癱瘓,他們就很難再被動員起來。

這樣的治理方式,在沒有遇到勁敵的情況下,可以運轉良好,蓬勃發展。但西班牙人不是一般的敵人,他擁有比印加社會更複雜的文明,而印加人對此毫無準備,按照著名商業學者理查德·福斯特的說法,他們遭遇了「非連續性」。

印加人的體制,更適合於一個相對靜態的社會。猶如一家處於上升期的大公司,擁有完善的制度,明確的目標,員工從上到下聽從上級的指揮,公司像一台機器那樣運作著,所有人深陷完美一致的連續性之中。

然而,一旦消費者需求發生轉變,或者競爭對手出現破壞式創新,「非連續性」就會發生,而追求統一的管理體制會扼殺公司的複雜性與多樣性,當這種連續性遭遇市場的「非連續性」時,看似強大的公司往往最容易倒下,因為它龐大、集中而有序的整體,正是它前進的羈絆。

十五世紀的印加帝國,便是類似的大公司。這也就解釋了為何阿塔瓦爾帕被擒之後,帝國會亂成一片,而在之後的數次戰役中,西班牙人只要控制了發動起義的國王,就能夠平息叛亂。

甚至病毒的傳播也與此有關,印加人相信靈魂永生,他們把高貴的死者製成木乃伊,然後由死者通過祭祀向眾人「發號施令」,死者繼續佔有生前的資源,並作為彰顯家族尊貴的標誌。所以每當有人染病死亡後,他的家屬不會去掩埋屍體,而是把屍體供奉起來,這就增加了疾病傳播的風險。

而後來北美的印第安人,以及尤卡坦半島的瑪雅人卻沒有被槍炮和病菌毀滅,因為它們尚未建立印加文明那種統一的大帝國,這些地區的印第安人彼此分散,規模又小,不僅阻隔了病菌,也不易受到陰險的政治挑撥,因而在夾縫中生存了下來。

印加帝國既高度發達,又極端脆弱,在飛速發展的成長期,它依靠高效的集權管理不斷壯大。但追求一致性的結果,使它對外來的衝擊喪失了消化能力,它的滅亡,除了自然因素,也是因為其內在的有序統一,無法兼容外部世界的複雜性所致。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