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族作為緬甸的第一大民族,其在全緬各地有怎樣的分佈?
緬族是緬甸第一大民族,人口約3400萬(2004年估數),占緬甸總人口的65%。緬族在全緬各地均有分佈,其中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是緬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即人們所稱的「緬甸本部」。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緬族在緬甸7個省的人口比重佔絕對優勢,在極少數民族邦中也有廣泛分佈。緬族是緬甸的主體民族,在緬甸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各個領域都起著主導作用。緬族人屬蒙古人種東南亞分支,個頭不高,膚色呈棕色,講緬語。緬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是一種孤立語,語序和虛詞的地位非常重要。
緬族有9個分支,即緬(巴瑪Bamar)、土瓦(Dawe)、丹老(Beit)、約(Yaw)、耶本(Yabein)、克都(Kadu)、格南(Ganan)、薩隆(Hsalon)和蓬(Phon)。
緬族在緬甸的歷史上,先後三次統一了緬甸,對於推動緬甸歷史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緬族在緬甸政治、經濟、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方面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遠比其他民族發達,對其他民族有著很大的影響。緬族主要從事農業耕種,種植水稻技術較為先進,此外,還種植棉花、花生、豆類、芝麻等作物。
緬語有7種方言,各方言間差別不大,可以互相通話。緬語通行緬甸全國,是緬甸的國語。緬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創立於公元11世紀末、12世紀初,由輔音字母與元音符號相拼而成。
緬族起源於古羌人,是古羌人南下分支。中原戰國時期,犛牛羌部落在吐蕃高原東北部形成白狼羌,歷史上建立過政權,曾多次慕義歸化內屬。東漢初年起,白狼羌就與中原王朝有過聯繫。
7世紀中葉,白狼羌為吐蕃所滅,「其地沒於吐蕃」,白狼羌開始流離失所的生活。白狼羌或臣服吐蕃,或沿江河通道離開吐蕃高原;臣服吐蕃者已融入當今藏族,沿東流江河進入中土者已經融入當今漢族,沿南流江河進入滇緬者與所在地土著融合成當今緬族、彝族等多個民族。
9世紀中葉,沿伊洛瓦底江南遷的白狼羌在今緬甸中部叫棲一帶,效仿當地驃人、孟人建立了11個村莊。白狼羌以叫棲為根基,發揮遊牧民族善戰的本性、控制周邊的驃人和孟人聚落,在不斷擴張中與驃人和孟人發生融合,逐漸從遊牧民族轉向農耕民族。
1044年,阿奴律陀建立歷史上第一個緬族政權蒲甘王國。1057年,阿奴律陀南攻直通,迎來佛經、確立佛教的國教地位,緬族社會因佛教的普及發生了革命性變化。
緬族最終的形成,離不開佛教;緬族的民族文化來源於佛教的影響;各種倫理觀念都與佛教息息相關;佛教信仰是改變緬族文化進程的核心因素。
緬族的主要信仰是佛教,即小乘佛教。小乘佛教在緬族的信仰中,佔絕對的主導地位。但緬族從一開始就信仰神明,2018年,緬族人家中幾乎仍然家家供奉神明。佛教大約於公元前3世紀由印度傳入緬甸,截至2018年,已有2500多年。佛教思想與教義在緬族中早已深入人心,緬族人幾乎人人都是虔誠的佛教徒。
緬族人自幼在佛教思想的影響和熏陶下,養成了樂善好施、溫厚謙恭、熱情好客的性格和充滿佛教色彩的生活習俗。佛教活動貫穿於緬族人的一生,佛教思想滲透在緬甸社會的各個角落,可以說佛教就是緬族人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