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罕默德·阿里的兒子:易卜拉欣帕夏的生平事跡簡介
易卜拉欣帕夏(英語:Ibrahim Pasha)是十九世紀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王朝的一位將軍,他是穆罕默德·阿里的兒子,在1848年7月至11月作為攝政王領導國家。
易卜拉欣出生於奧斯曼帝國魯米利亞的德拉瑪(Drama),位於當今的希臘馬其頓地區,母親是一位希臘基督徒,父母已離婚。 母親下嫁穆罕默德·阿里,穆罕默德·阿里亦視易卜拉欣如己出,賜名易卜拉欣,以奧斯曼帝國的傳統文化及伊斯蘭信仰教導他。
1805年,易卜拉欣的養父仍忙於鞏固其在埃及的地位。易卜拉欣在十六歲時便被當作人質送到奧斯曼帝國。穆罕默德·阿里被承認為帕夏,並擊敗英國少將亞歷山大·馬更些·弗雷澤(Alexander Mackenzie-Fraser)後,易卜拉欣獲准返回埃及。
1813年,穆罕默德·阿里往阿拉伯發動對阿爾沙特的戰爭。易卜拉欣則留下統領上埃及,並繼續打擊馬木留克的殘餘勢力。
1816年,易卜拉欣替代圖辛帕夏(Tusun Basha)統領在阿拉伯的埃及軍隊。
穆罕默德·阿里將歐式的訓練方法引入軍隊,易卜拉欣亦可能接受了一些軍事訓練,但他所領導進行的戰事卻具古老的亞洲特色。對沙特的戰事持續了兩年,以沙特家族的失敗而告終。1813年,穆罕默德·阿里於麥地那的港口延布(Yanbu)登陸,並攻克麥地那,易卜拉欣則跟隨其後進入內志沙漠,摧毀敵人的據點。埃及軍隊的歐式訓練及其大炮使他們享有絕對優勢,困難之處在於橫越沙漠趕往麥地那以東四百里的沙特要塞迪裡耶(Diriyah)以及敵人在戰場上所表現的勇氣,這使埃及軍隊相當艱辛。易卜拉欣則展示了他的力量和韌性,他與他的軍隊一起分擔困境,不為失敗所挫。1818年9月,阿卜杜拉·伊本·沙特投降,埃及軍將迪裡耶摧毀。
1819年12月11日,易卜拉欣凱旋回到開羅。他對法國人蘇萊曼帕夏給予支持,蘇萊曼帕夏以歐洲的模式訓練埃及軍隊,易卜拉欣提出要讓自己作為新兵一樣受訓。1824年,奧斯曼帝國蘇丹馬哈茂德二世任命穆罕默德·阿里為摩裡亞(希臘南部的伯羅奔尼撒半島)的統治者。馬哈茂德二世未能擺平希臘革命,遂請求埃及軍隊的協助。1822年,希臘人擊敗由馬哈茂德·德拉馬裡帕夏(Mahmud Dramali Pasha)所領導的三萬大軍。
易卜拉欣帶領一支艦隊及一支一萬七千人的軍隊開赴伯羅奔尼撒,於1824年出航,易卜拉欣只能在羅得島及克里特之間前行。易卜拉欣擔憂希臘火船對艦隊構成的威脅,因而停止進軍,直至希臘海軍因薪酬問題而嘩變,易卜拉欣於1825年於莫頓登陸。1828年,西方勢力介入希臘革命,並簽署了協定。
易卜拉欣的軍隊在摩裡亞的戰爭裡表現出有力而兇猛,輕易擊敗希臘人。對米索隆(Messolonghi)的圍攻使他及奧斯曼帝國軍損失慘重,但仍能在1826年攻陷米索隆。面對希臘的游擊部隊不斷侵優,易卜拉欣遂以摧殘希臘及將居民遣至埃及當奴隸作為回應。這引起了歐洲的憤慨,終引致英國、法國及俄國海軍的介入,爆發納瓦裡諾海戰(Battle of Navarino),聯軍取得勝利,法國遠征軍登陸。根據1828年10月1日簽訂的協定,易卜拉欣撤離了希臘
奧斯曼帝國政府對易卜拉欣甚為猜忌,曾計劃阻止他返回埃及。在納瓦裡諾海戰見過易卜拉欣的軍官形容他的身材矮胖,有天花的痕跡。1831年,穆罕默德·阿里與樸特的爭端越演越烈,易卜拉欣被派遣前往征服敘利亞。1832年5月27日,經歷慘烈的圍城戰後攻克阿卡,又佔據大馬士革。7月8日,易卜拉欣於霍姆斯(Homs)擊敗一支奧斯曼帝國軍,7月29日於貝蘭擊敗另一支奧斯曼帝國軍,並進軍小亞細亞,於12月在科尼亞擊敗大維奇爾領導的軍隊。
5月6日屈塔希亞會議(Convention of Kutahya)的結果使穆罕默德·阿里得到敘利亞。易卜拉欣軍中有歐洲軍官的協助,易卜拉欣的聰慧、耐力及能量都使這些軍官信服,相反奧斯曼帝國的軍官自大傲慢、不學無術。他在戰事裡得到了當地居民的支持,展示了他的外交手腕及機智。戰後,易卜拉欣成為敘利亞的統治者,他迫不得已要實行父親的苛索政策,導致政府的聲望下跌,終引發叛變。
1838年,樸特認為帝國已經有能力重啟戰端,易卜拉欣在1839年6月24日於努賽賓(Nusaybin)獲勝,但英國及奧地利帝國介入以維持奧斯曼帝國的完整性,他們的海軍切斷了易卜拉欣與埃及的通訊,易卜拉欣被迫於1841年2月撤離敘利亞。
晚年
此後,易卜拉欣沒有再參與戰爭,他的健康狀態亦轉差。1846年,易卜拉欣出訪西歐。在父親患上失智症後,易卜拉欣在1848年7月成為攝政王,直至11月10日易卜拉欣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