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前,各國的戰略佈局是什麼樣的?

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前,各國的戰略佈局是什麼樣的?

法國歷史故事

在第三次大沽口之戰前,各國的戰略佈局是什麼樣的?

在與布爾布隆頻繁接觸的同時,伊格那提也夫又努力同普魯斯拉關係。普魯斯在給約翰·拉塞爾的秘密信件中報告這些交談的內容時說:這位俄國駐華公使否認他的國家在中國「推行擴張政策」,說俄國在華的特殊目標是關於中俄邊界問題,現在「兩國政府間已明確規定了邊界」。清政府「以協助鎮壓叛亂為名」,曾經「促使俄國人把他們的工程師和武器供給中國人用來防衛大沽」,但俄國未予同意。他說在「增加與中國交往的便利,並要求更自由地與中國政府接觸這些事情上」,俄國與英、法的意見是一致的。

「各國使節唯有為了他們的共同利益而經常和諧地合作」,才能對中國產生「有益的效果」。他還強調,各國要和「整個軍機處打交道」,「而不要去和個別的欽差大臣辦交涉」。此外,「他似乎含蓄地示意,攻克大沽是有其必要的。」葛羅和額爾金到達上海後,伊格那提也夫為了進一步向他們表示「團結友好」,又將關於白河下游清軍防務和北京城防的「準確有用的「「詳細軍事情報」密告英法聯軍。根據小編瞭解,伊格那提也夫這時實際上充當了英法聯軍謀士的角色,「使自己成為英、法兩國人不可缺少的顧問和中國事務專家」。伊格那提也夫在上海的陰謀活動並沒有逃過清朝官員的視線。

薛煥就曾奏報說:「俄酋到此,極力慫思英、俄打仗,並雲在京日久,述及都門並津、沽防堵各情形,言之鑿鑿。諄告普魯斯、布爾布隆,不必誤聽人言,二三其見,竟赴天津打仗,必須毀去大沽炮台,和議方能成就。」然而,清方對此無法採取有效的措施。7月4日,伊格那提也夫離滬去日本轉渤海灣,於15日到達北塘。華若翰則於7月3日離滬北上大。這樣,在1860年7月的白河口外,又形成了英、法、俄、美四國聯成一氣的陣勢。從英法聯軍在北塘登陸起,中經新河之戰、塘沽之戰,到大沽炮台陷落,是為第三次大沽口之戰。由於清方主客觀上的弱點和錯誤,在短短的二十一天內,清軍以全面潰敗而告終,此戰並成為牽動全局失利的決定性因素,天津亦因而棄守。英法聯軍進犯津、京,大沽炮台自然要成為他們首要的攻擊目標。

根據小編瞭解,鑒於1859年的慘敗和戰後清政府進一步加強了該地的防衛,侵略者深知,直接發動對大炮台的正面進攻顯然困難較大,只有易地登陸,採取遷回戰術,才是明智之舉。早在1859年9月,賀布在總結其失敗教訓時就曾向英國海軍部建議:為了攻佔大沽,最適當的登陸地點是北塘河。那裡防禦弱,未必遭到堅強抵抗,而入河的便利也在白河之上。根據小編瞭解,1860年6月16日,英、法陸海軍司令官和駐華公使在上海討論軍事行動計劃,也決定英軍由北塘登陸,法軍由大沽南岸擇地登陸,然後展開鉗形攻勢,從側後襲取大沽炮台。

然而,經過法國海軍上校布古阿、參謀長斯米茲和海軍中校迪潘等月中旬前往偵察的結果,發現大沽口南岸到處是水灘和鬆軟的粘土,炮隊、車輛和馬匹等均將無法登陸,即使部隊能到達海灘,供應軍用物資也是完全不可能的。為此格蘭特、賀布、孟托班、夏爾內法國海軍司令、額爾金和葛羅等7月19日在煙台開會時不得不修改其原定計劃,決定以北塘為英法聯軍的統一登陸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法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