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大撤退共撤走多少人?付出了多大代價?
敦刻爾克 戰爭史上的撤退奇跡
敦刻爾克大撤退,從1940年5月26日至6月4日曆時九天,總共有338226人撤回英國,其中英軍約21.5萬人,法軍約9萬人,比利時軍約3.3萬人。但這些部隊撤離時將重裝備全部丟棄,帶回英國的只不過隨身的步槍和數百挺機槍而已,在敦刻爾克的海灘上,英法聯軍共丟棄了1200門大炮、750門高射炮、500門反坦克炮、6.3萬輛汽車、7.5萬輛摩托車、700輛坦克、2.1萬挺機槍、6400支反坦克槍以及50萬噸軍需物資。
在撤退中,英法聯軍有4萬餘人被俘,還有2.8萬餘人死傷,這些傷亡人員中,有的是在抗擊德軍進攻堅守至關重要的防線時戰死的,有的是在海灘等待上船時喪生在德軍空襲和炮火下,還有的是在海上隨著被德軍擊沉的船隻而葬身大海。英國共動員了861艘各型船隻投入撤退,有226艘英國船和17艘法國船被德軍擊沉。英國空軍為了掩護撤退,總共出動2739架次戰鬥機進行空中掩護,平均每天出動300架次,有力抗擊了德軍空襲,英軍損失飛機106架,英軍戰鬥機和地面高射炮火擊落德機約140架。在德軍地空火力猛烈轟擊下,英法聯軍仍撤出了33.8萬餘人,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跡」!
盟軍雖然遭受了損失,但畢竟保存了有生力量,為今後反攻歐洲大陸奠定了基礎。
2005年4月4日上午,敦刻爾克的天空有些陰鬱,我從巴黎匆匆趕來拜會當地「戰爭回憶協會」的會長、也是敦刻爾克戰爭紀念館的負責人盧西恩先生,他除了要引領我參觀戰爭紀念館外,還要給我展示一些有關那場戰爭的珍藏,更吸引我的,他還將介紹我拜望一位親身經歷過敦刻爾克大撤退的法國老兵。11點整,留著兩撇花白短鬚的盧西恩老人如約準時出現在火車站口,這位70多歲的老人有力地握緊我的手,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敦刻爾克是法國第一個遭到德軍大規模轟炸的城市,卻是最後一個得到徹底解放的城市,在3362座建築中,有1524座被徹底炸毀,有805座被嚴重毀壞,戰爭已經使這座城市面目全非了。」
「奇怪的戰爭」緣於三點原因
記者坐上盧西恩老人的雪鐵龍轎車穿越敦刻爾克市區往戰爭紀念館去的路上,但見兩邊商店林立,行人穿梭,一派繁榮景象,盧西恩老人告訴我,敦刻爾克是從1949年9月4日才開始重建的,歷時14年,直到1963年才完工,現在的城市面貌雖然煥然一新,但是戰爭的創傷卻永遠留在人們的心上,對於那些親身經歷過的人尤其如此。
盧西恩老人在敦刻爾克大撤退時整整8歲,現在又從事紀念館和有關協會的研究工作,所以說起這段戰爭如數家珍。在敦刻爾克戰爭紀念館,他一邊引導我參觀當年德軍的摩托車、法軍的迫擊炮等實物,一邊向我介紹這次戰爭的概況。他說,1940年5月法國不戰而亡的「奇怪戰爭」主要基於3點原因:一是當年英法的兵力嚴重不足,僅相當於德軍的2/3,同時法國過分相信馬奇諾防線;其二是1937年比利時宣佈中立,為日後德軍繞過馬其諾防線入侵法國創造了客觀條件;其三是德軍當時的宣傳策略使法國人誤認為法德邊境、法意邊境、法西邊境最需要防守,因此分散了兵力。
盧西恩先生介紹說,在繞過馬奇諾防線攻克了法國北部要塞色當之後,至5月31日,40萬軍隊被孤立在色當以北一線,於是英國政府決定通過法國東北角的敦刻爾克海港由海路疏散兵力,撤回到英國本土。並把這次大撤退命名為「發電機行動」。
歷史上最艱苦的軍事行動
盧西恩先生說,這幾乎是一次歷史上最艱苦最英勇的軍事行動,它所面臨的困難來自3個方面:一是要隨時清除海路中德軍發射的魚雷;二是要躲避德軍在空中的瘋狂轟炸;三是在荷蘭沿海,德軍的巡洋艦隨時追擊從蘇格蘭南下救援的英法船隻。在這種圍追堵截的境況下,敦刻爾克海灘上士兵們撤退的秩序仍然非常有序。與此同時,對敦刻爾克市區的大規模轟炸也開始了,盧西恩先生說,根據他從戰爭紀念館搜集的材料,幾天中德軍共投下了30000枚炸彈和15000枚燃燒彈,時年8歲的盧西恩還清楚地記得,德軍的「思圖卡」戰機向下垂直俯衝時發出令人恐懼的轟鳴,那種感覺是「讓活著的人直接面對死亡之門。」盧西恩先生說,在德軍最先摧毀了石油儲備庫之後,敦刻爾克中心市區已經成為一片火海。
聽了紀念館的資料講解,我仍然想繼續深入瞭解一些親歷這場戰爭的老兵們的具體感受,熱心的盧西恩先生又引領我拜望了另一位親歷這場戰爭的法國水兵安德烈·瓦杜先生,電話裡,已經87歲高齡的瓦杜先生聽說來自北京的中國記者來訪,當即爽快答應。
已經滿頭銀髮的瓦杜先生和夫人在居所準時等候我。老人1937年11月在法國入伍,1940年3月被派到「雷霹號」魚雷艇上服役潛水兵。瓦杜回憶說,1940年3月,德軍已經開始在法國境內和英法之間的海域空襲,那時瓦杜先生所在的魚雷艇正在蘇格蘭一帶服役,在挪威海域的一些港口已經多次與德軍發生了面對面的遭遇戰。特別是一次在挪威附近的漢姆尼斯遇到德軍的阻擊,雖然瓦杜所在的「雷霹號」魚雷艇未受損失,但同行的英國一艘「索馬裡」號艦船被炸傷。5月31日,「雷霹號」剛剛把「索馬裡」號護送回蘇格蘭,就接到盟軍指揮部的指令,立刻挺進敦刻爾克,接送由此撤退的盟軍。「雷霹號」作為執行任務的艦艇之一,從6月1日到6月4日先後4次執行了接送任務,最多一次運送了2500名士兵撤出敦刻爾克。
撤退的過程九死一生
在6月1日執行任務時,魚雷艇開到佛特—馬迪克這一地方時遭到了德軍火力的猛轟,當時就在船上的瓦杜先生回憶說,德軍的戰機俯衝下來,每次投下20到30枚炸彈,同時進行機槍掃射。儘管當時全船軍士都已經處於作戰準備狀態,大炮也都上膛,但是由於敵人的炮彈來得猛烈,船整個被炮火包圍,最終沒能逃過厄運,船尾發射魚雷的動力蒸汽爐被炮彈擊中,冒出蒸汽雲。船艙也挨了幾顆炮彈,魚雷艇開始左舷傾斜,迅速下沉。艇長立刻命令棄船。所有船員都很鎮定,沒有一絲恐慌和混亂,甚至沒有人發出叫喊,就從右舷跳入水中。船在10分鐘以後完全沉沒,這艘魚雷艇便結束了其戰爭使命。而當時跳入水中的船員在德軍飛機仍在上空掃射的情況下,激昂地高唱起《馬賽曲》,為他們的「雷霹號」送行。
船員們陸續被附近經過的英軍小木筏救起,最後在一艘武裝後的敦克爾克拖網漁船「伯納黛特」上集合。當時艇長稍稍清點了人數,20來人失蹤。「伯納黛特」曾嘗試停靠多個碼頭,但都被炮火驅退,船只得在槍林炮火中改向,駛往多佛爾。就在船出港到達第8號浮標附近時,被德軍的飛機鎖定為攻擊目標,德軍炮彈接連爆炸,震得船東搖西晃,船上的馬達也停止了工作,水開始從船底湧上來。這些剛剛死裡逃生不到兩個小時的船員又有不少被炮彈的威力掀入海裡,德軍飛機上的機槍仍然一刻不停地掃射。最後幸得兩艘滿載士兵的漁船前來營救,「伯納黛特」才最終成功在英國登陸。瓦杜幸運地在這次劫難中保住了生命。
眼睜睜看著母子被炸死
瓦杜老人說,給他印象最深的是第二天傍晚他再次從蘇格蘭返回敦刻爾克的一幕。在滿載士兵的艦艇就要起錨之前,瓦杜匆匆地跑到醫療所去拿一點止瀉藥,在一條街道上,他親眼見到德軍空襲的炸彈在一位帶著孩子急急行走的赤腳母親身旁爆炸,由於沒有受過軍事訓練,所以兩人來不及臥倒,一瞬間母子即被炸得血肉模糊。當轟炸過後瓦杜跑到近前細看,被驚嚇得心都緊縮成了一團:早已停止呼吸的母親居然立在那裡,雙手下意識地緊緊抓住孩子的雙臂,鮮血湧流的面龐上,眼睛仍然睜得大大的!當瓦杜小心地把孩子的屍體輕輕從母親手裡掣出來時,那母親才「撲通」一聲倒在地上……
老人說到這裡眼眶有些濕潤:「他們就是普通的平民啊,也許想利用轟炸的間隙出去搞一點吃的,也許要帶著孩子換一處地方避難,但是卻永遠的成為了炮灰……」
6月2日,最後一批英國遠征軍從東堤登船。當晚,又撤出26256人。
6月3日,最後一批英軍登上驅逐艦撤回英國。當晚撤至英國的26175人絕大部分是法軍。
6月4日9時40分,德軍第18集團軍所屬的裝甲部隊衝入了敦刻爾克市區,海灘上擔負最後後衛的部隊約4萬法軍來不及撤離,全數被俘。當天還有26175名法軍官兵撤離敦刻爾克,滿載法軍的「布卡裡」號驅逐艦是最後一艘撤離敦刻爾克的船隻。
14時23分,「發電機行動」結束。 在整個執行任務的過程中,即使是戰船屢次被擊沉的情況下,瓦杜和他的戰友也沒有慌亂,而是按照應急計劃換船、還擊,同時計劃著下一步的目標。因為面對戰爭中的死亡,痛苦和恐懼是毫無意義的,炮火會在萬分之一秒內使你渾然不覺地喪失生命。瓦杜一字一頓地說,所以在敵人殺死你之前,一定要殺死他,這話在和平年代聽起來有些殘忍,但處在戰爭之中,就變成了一種本能。
經過敦刻爾克大撤退後,瓦杜先生作為潛水兵又被派往阿爾及利亞服役,1944年8月又返回法國大陸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鬥。老人把自己唯一保留的兩枚敦刻爾克大撤退時盟軍貼在服裝上的標誌贈送給我,他撫摸著這兩枚戰爭的遺物對記者說:「請《北京青年報》告訴所有的讀者,戰爭沒有任何意義,它帶來的只有死亡、傷害和無限的悲傷。」
大撤退每日進展情況
1940年5月26日晚,即「發電機行動」的第一個晚上,在海軍努力下,首批1312人,主要是後勤部隊,順利離開敦刻爾克回到英國。
5月27日,儘管英國海空軍竭盡全力,但由於缺乏小型船舶,無法迅速將人員從海灘接到停泊在近海的大型船隻,撤退速度很慢,全天只撤出了7669人。
5月28日,有17804人撤離,比前一天多了整整一萬人,這是因為公開呼籲的民船開始陸續到達,發揮作用。
5月29日,儘管英軍損失慘重,但因為大量民船加入撤退,使撤退的速度大大增加,達到了創記錄的每小時兩千人!全天共撤走了47310人,為幾天來的最高記錄。
5月30日,全天共撤出53822人,其中近一半是法軍。
5月31日,有68014人撤回英國。
6月1日,德軍轟炸機擊沉了包括4艘滿載官兵的驅逐艦在內的31艘船隻,還重創11艘,這是英軍損失最慘重的一天!全天,又有64429人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