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心靈的呼喚:讓-杜布菲作品展示
無論是沙子、海綿、爐渣、乾燥花、蝴蝶翅膀等千奇百怪的素材,在20世紀法國藝術家尚?杜布菲(Jean Dubuffet)手中,都能變成美麗的藝術作品。他用各種媒材拼貼的畫面質感粗糙、有顆粒感,彷彿歷經歲月摧殘的斑駁牆面、遠古壁畫。
除了使用全新的素材,尚?杜布菲也不被傳統技法限制,常用粗曠簡單、抽像的線條與陰鬱濃厚的色彩,描繪他內心的感受與扭曲的人物肖像。這種風格推動了當代藝術與街頭藝術的發展,影響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等多位藝術家。
為了紀念這位重要的藝術家逝世30年,今年1月,瑞士拜勒基金會美術館(Beyeler Foundation)以「尚?杜布菲:變形的風景」(Jean Dubuffet: Metamorphoses of Landscape)為題,展示超過100件讓·杜布菲的作品,讓人們欣賞他獨特的視覺表現與創作脈絡。展覽展至5月8日。
受精神病患創作影響 讓·杜布菲畫都市生活
「我相信野蠻的價值,我指的野蠻是直覺、熱情、情感、暴力與瘋狂。」
——讓·杜布菲
讓·杜布菲從小學畫,在巴黎朱麗安學院(Academie Julian)就讀期間,希望能創作更顛覆、具現代價值的繪畫,開創全新的藝術形式。同時,他也開始關注藝術史家兼醫生的漢茲.普林鍾(Hans Prinzhorn)出版的專書《瘋狂的表現》(Expression de la Folie),探索精神病患如何用藝術表達自我。
雖然精神病患的畫作質樸簡單,裡頭的情感卻很強烈與濃厚。讓·杜布菲深受此影響,從1940年代起,用凌亂抽像的線條、灰暗的色調,畫了一系列有關日常生活的作品,刻劃人們的內在情緒。
他曾以都市生活為靈感,繪製了人們住在公寓的景色。在《樓房》(Fa?ades d'immeubles)中,建築物的線條粗曠凌亂,窗戶與門窗擁擠狹小,而面目模煳的人探向窗外,或在街道上來回走動,色調則陰暗沉重,象徵都市生活的虛假與憂鬱。
為了進一步跳脫傳統的藝術手法,讓·杜布菲自1950年代起,選用沙子、海綿、碎布、乾燥花等素材,拼貼一系列畫作。在《Paysage aux argus》中,拼貼了不同品種與色彩的蝴蝶翅膀,不規則的色塊則點綴期間,色彩絢麗繽紛、層次分明,像是仔細堆砌的古老石牆。
讓·杜布菲畢生創作不懈,晚年更積極用塗鴉、素描的形式創作,向兒童塗鴉與塬始藝術致敬,希望讓藝術能內心更純粹的感受。他最受矚目的系列作品「L』Hourloupe」,便以奇幻的色彩與流暢的筆觸,刻劃歪曲的人形、扭動交雜在一起的肢體,將心理與身體的感知用繪畫與雕塑表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