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走出大學校門的郗傑英(化名)不到一年就換了兩份工作,當他來到第三家單位時,人事經理看完他的簡歷,說:「你很優秀,哦,還是個獨生子,不知道心理素質怎麼樣。」這話讓郗傑英聽得蠻不是個滋味。這一年多來,同事之間發生爭議時,他總是會因獨生子的身份而得到「另眼相看」。
現在中國有這種感覺的年輕人不止郗傑英一個人。自從1978年開始在城鎮全面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後,產生的第一批獨生子女正好在21世紀初步入職常中國目前有獨生子女8000萬人,他們將是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心理素質受到普遍關注。記者採訪了中科院心理學博士楊家忠和南京大學社會學系風笑天教授,他們對獨生子女的心理問題做了一些解答。
獨生子女心理素質並不差
獨生子女很獨立。一種很流行的看法是,獨生子女嬌生慣養,不能吃苦,依賴性很強。不過,風教授曾經主持過一項研究,比較了獨生子女與非獨生子女在工作選擇、職業適應、人際交往、婚姻戀愛等方面的不同,結果顯示,在工作選擇方面,獨生子女們的獨立性更強些。獨生子女完成學業後自己主動應聘的較多,而非獨生子女則是通過家人、親戚找工作的較多;在其他方面,兩類人群的差別也很校
獨生子女易相處。獨生子女由於是家庭的中心,身邊的親人對他們的愛都是無條件的,獨生子女往往把這種人際關係當成是天經地義。因此,許多人認為,獨生子女以自我為中心,不易與人相處。是這樣的嗎?楊博士告訴記者,美國心理學者格羅特和他的同事們的一項研究證實:獨生子女的離婚率不比非獨生子女高——如果獨生子女真的是以自我為中心,不易相處的話,他們離婚率應該更高。研究者認為,獨生子女迎來人際關係的考驗時,如果個人素質良好的話,往往可以很好地調節自己。
獨生子女不孤獨。此外,在職場上不難發現,新一輩的獨苗們不太喜歡參加某些集體活動,許多人寧願單獨活動,如讀書、寫字或集郵等等。楊家忠博士認為,獨生子女雖然更加享受獨來獨往,不過,這不意味著他們溝通能力差。由於獨生子女的父母更多地主動與他們交流,他們容易發展起比非獨生子女更強的語言能力,不會表現得內向木訥。此外,研究發現,雖然獨生子女比非獨生子女的朋友圈子小,但他們的朋友關係卻更為牢固持久。
獨生子女有職業成就
楊家忠博士認為,獨生子女走入社會後,及時調整心態,克服一些心理弱點,還是有許多獨特的優勢。
比如,早在1904年,就有心理學家研究過出生次序、智力和成就三者之間的關係。揭示了智商與家庭規模有關,來自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比在大家庭中長大的孩子的智商更高。這與父母能為獨生子女進行更多的教育上的投資有關。
1970年研究者統計了《時代》雜誌封面上出現過的風雲人物,發現其中獨生子女和長子女佔有更大的比例。國外學者認為,父母對獨生子女的教養更加類似於對長子女的教養,期望值很高,要求嚴格,因此,被寵壞的獨生子女不如我們想像的多。(記者 張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