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脂肪的飲食誤區

生活小常識大全,生活中的小竅門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有關脂肪的飲食誤區

有關脂肪的飲食誤區

對於脂肪,人們知道的只是:所有的脂肪都是壞東西,它們是引起癌症、心臟並肥胖症的罪魁。

這種觀點其實是過時的,並且對健康有著潛在的危害。實際上,適量的脂肪對於生理和心理而言都是必需的。從人體最基本的生理結構看,脂肪有助於細胞膜的構成,而有了細胞膜,細胞才能控制物質的進出。

另外,脂肪還是一種類似於激素物質的組成原料,從控制血壓到產生疼痛感,影響身體中的每一種功能。如果某些種類的脂肪攝入不足,就會剝奪大腦重要的營養來源,結果導致抑鬱症或其他精神問題的出現。同時,脂肪攝入太少,也會降低雄激素的分泌,這可是對人的健康有著關鍵作用的一種性激素。另外,對於營養物質的吸收,脂肪也起著關鍵的作用。例如,番茄中含有一種具有抗癌功效的叫“番茄紅素”的抗氧化劑,能降低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宮頸癌的發生率。如果只吃番茄而沒有脂肪的攝入,那麼只有少量的番茄紅素能進入你的血液中。

當然,你也許還是會說,吃脂肪會不會發胖呢?無論脂肪對健康多麼有好處,它可是被公認的導致發胖的原因啊!接下來,就讓我們分析幾個有關脂肪和體重關係的誤區,這樣你就能真正認清脂肪的面目了。

誤區一:吃脂肪,長脂肪

有很多人相信這個“理論”,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是許多暢銷減肥書中的主要觀點:吃高脂食物,會讓你的身上長出厚厚的脂肪;如果你不吃脂肪,就不會長脂肪。

科學的觀點應該是怎樣的呢?的確,如果你不注意控制攝入的熱量,吃高脂肪食物確實會導致你發胖,因為脂肪是一種高熱量的物質,每克脂肪約含有38千焦的熱量,而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每克只含有17千焦的熱量。因此,如果你吃了很多脂肪,也就等於攝入了很多熱量。如果正常的代謝活動或是體育活動不能消耗掉這些熱量的話,你當然就會發胖,這是千真萬確的。

但總的說來,有關脂肪會導致增重的說法還是被過分誇大了。事實上,你會驚訝地發現,如果是兩種熱量相同的膳食,那高脂膳食和低脂膳食對於體重的作用是相同的。在瑞士日內瓦大學醫院進行的一項研究證明了這種觀點。讓一組超重的病人吃脂肪含量為45%的膳食,而讓另一組病人吃脂肪含量為26%的膳食(標準西方膳食脂肪的含量約為35%),兩種膳食的熱量同樣都是5020千焦。為了保證實驗的公正性,所有的膳食都是在醫院裡配製並食用的。三個月後,兩組病人所減輕的體重相差無幾。由此證明,你可以邊吃脂肪邊減肥。

當然,這並不是在鼓勵大家去吃高脂肪膳食,因為所謂理想的膳食,是含有適當的健康脂肪的膳食。吃脂肪本身並不會讓人長胖,人們發胖的主要原因是運動得太少,吃了“錯誤”的脂肪(如反式脂肪酸)及攝入了過多的熱量。

誤區二:不吃脂肪能加速新陳代謝

有關脂肪和減肥的另一個認識誤區是,不吃脂肪或攝入低脂、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能加速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這種說法確實有其正確的一面。身體消耗碳水化合物所用的熱量確實比消耗脂肪所用的要多,會用掉一些“額外”的熱量。梅奧診所曾進行過一項為期6個星期的研究,超重的婦女被安排吃一種含有適量碳水化合物,但脂肪含量高——配有厚厚的奶油沙司的意大利面(40%~45%的熱量來自於脂肪,比女性常規的膳食要高)。兩個星期後,這組婦女改吃熱量相同但脂肪含量低得多、碳水化合物含量卻高得多的食物。一個月後,研究人員測試的結果表明,儘管這些婦女在整整一個月的時間裡都是用碳水化合物代替脂肪,但她們的新陳代謝速度並未發生變化,而且她們並未能減重或減脂。這個實驗表明,在不減少熱量的情況下,僅想用低脂高碳水化合物的方法減肥是根本行不通的。

誤區三:吃碳水化合物不會增加脂肪

這種錯誤的認識導致了人們普遍的肥胖。

該觀點認為所攝入的任何碳水化合物不會轉化成體內的脂肪,因為這在代謝作用中是不可能發生的。換句話說,無論你吃多少無脂食品,都不會增加體重。所有這些碳水化合物要麼提供熱量,要麼就憑空在空氣中消失。

但事實並不是這樣。新近研究表明,數百萬節食者所追求的低脂膳食會帶來反面效果:它們會將你的身體變成造脂機器。就像奶牛能將草轉化為牛奶一樣,當膳食中的脂肪含量非常低而碳水化合物含量非常高的時候,身體也能將那些無脂食品轉化為腹部或是腿部厚厚的脂肪。

洛克菲勒大學中進行了相關研究。健康的體重正常的志願者分別被安排食用含脂量10%和40%的膳食,每個人都攝入自身體重所需的熱量。每隔10天,研究人員測定一次志願者體內甘油三酯的含量,以確定其新脂肪的含量。結果發現,食用高脂膳食的志願者幾乎沒有增加脂肪,他們的身體好像在說:行了,我膳食中的脂肪供給已經夠多的了,不需要再自己製作脂肪了。與此相反,食用低脂膳食的志願者體內卻製造出大量的飽和脂肪酸,這表明他們的體內鬧起了“脂肪饑荒”,於是身體就變成了一個將碳水化合物轉化為脂肪的機械裝置,正是這樣的機制幫助人體度過困難時期。

生活小常識大全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