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樹皮的功效,苦樹皮的作用,苦樹皮的副作用
苦樹皮
(《中國藥植志》)
【異名】苦皮子(《四川中藥志》),山熊膽(《新醫學》(3):26,1972),趕狗木(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
【來源】為苦木科植物苦木的樹皮、根皮或莖木。
【植物形態】苦木,又名:黃楝樹、崖漆樹、苦檀木、苦皮樹、臭辣子、苦樹、魚膽樹、青魚膽、狗膽木、苦膽木、山苦楝。
灌木或落葉小喬木,高7~10米。樹皮灰黑色;幼枝灰綠色,無毛,具明顯黃色皮孔。單數羽狀復葉,互生,常集生於枝端,長20~30厘米,小葉11~13;小葉片卵狀披針形至闊卵形,長4~10厘米,寬2~4厘米,先端長尖,基部闊楔形,兩側不對稱,邊緣具不整齊鋸齒;柄極短或幾無柄。花黃綠色而小,雌雄異株,6~8朵集成腋生聚傘花序,總梗長達12厘米,密生短柔毛;花萼4~5,卵形,有時被細毛;花瓣4~5,倒卵形,比萼片長約2倍;雄蕊4~5,著生在4~5裂的花盤基部;雌花較雄花小,子房卵形,4~5室,花柱4~5,彼此相擁扭捩,基部連合。核果倒卵形,肉質,紅色,基部具宿存花萼。花期4~5月。果期8~9月。
生長於濕潤而肥沃的山坡、山谷、林緣、溪邊、路旁等地。分佈河北、山西、河南、山東、江蘇、江西、湖南、湖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廣東、廣西等地。
【化學成分】木材含苦木素、異苦木素。又含苦樹素A、苦樹素B、苦樹素C、苦樹素D、苦樹素E、苦樹素F、苦樹素G、苦木半縮醛A、苦木半縮醛B、苦木半縮醛C、苦木內酯A、B、C、E、F、H、J、K、M、N等。並含倍半萜醇苦木萜醇、生物鹼苦木酮鹼、甲基苦木酮鹼。此外,又含無苦味的四種結晶物質:色素成分2,6-二甲氧基-p-苯醌、三萜類、4,5-二甲氧基鐵屎米酮、2,4-二氯-6-氨基吡啶。
果實和核仁含脂肪袖,油中有洋芫荽子酸、棕櫚酸、月桂酸、油酸、亞油酸、亞麻酸等。
【藥理作用】苦木素味極苦,可作健胃劑,增進食慾;過量引起嘔吐。可作為吐根鹼的良好代用品,1:10000的濃度在體外能抑制溶組織阿米巴的運動(吐根鹼同樣濃度尚無作用),其浸劑灌腸可治蟯蟲。對兔靜脈注射0.14克即可致死,但它不易自胃腸道吸收;兔肌肉注射30毫克/公斤或大鼠肌肉注射20~100毫克/公斤,不致產生中毒。以苦木素溶液灌注哺乳動物心臟,可抑制心跳振幅及頻率。對昆蟲(蠶)的毒性與對哺乳動物(兔)的毒性相似,可侵犯神經系統,在兔先引起全身的肌肉震顫,而後轉入麻痺。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苦,有毒。"
【功用主治】清熱燥濕,解毒殺蟲。治菌痢,胃腸炎,膽道感染,蛔蟲病,急性化膿性感染,疥癬,濕疹,燒傷。
1《中國樹木分類學》:"瀉濕熱,殺蛔蟲,治疥癬。"
2《南寧市藥物誌》:"消炎解毒。治痧氣及胃腸炎,肺炎,惡性瘧疾。"
3《四川中藥志》:"洗瘡毒,治蟲瘡。"
4廣西《中草藥新醫療法展覽資料選編》:"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去濕止癢。治毒蛇咬傷,燒傷,皮膚濕疹。"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1~3錢。外用:煎水洗或研末敷。
【宜忌】孕婦忌服。
【選方】治急性化膿性感染:苦木二份,金櫻根一份。水煎三次,第一次煮沸二小時,第二、三次各煮沸一小時半,過濾併合並過濾,濃縮成膏。外敷。(《中草藥通訊》(2):59,1972)
【臨床應用】1治療細菌性痢疾
觀察10例,9例於2~5天治癒。腹痛及膿血便平均1~2天消失,大便鏡檢2~4天轉陰。服藥7天,觀察3個月無復發。用法:研粉或製成片劑內服,每次1~3克,每日3~4次;或用木質3~5錢,每日1~2次煎服。
2用於膽道感染
治療膽囊炎2例、膽道蛔蟲合併感染1例、膽道結石2例,服藥後4~32小時腹痛消失,12~24小時退熱。對消炎、止痛效果滿意。用法同上。
3治療燒傷和外傷
用10~20%山熊膽煎液洗滌創面,塗以5~30%山熊膽軟膏或撒布粉劑。治療淺Ⅱ度和部分深Ⅱ度、面積2~15%燒傷6例,均在5~12天治癒,無1例感染。治療外傷100餘人,效果尚佳。對皮膚粘膜無刺激性,肉芽生長快,傷口癒合迅速。
4治療多發性癤腫
口服山熊膽片(0.4克)寧片,每日3次。觀察4例,服藥後很快控制炎症。3例痊癒,1例並用四環素治癒。
此外,曾以山熊膽制劑內服或外用,治療濕疹、癬疾、淋巴結炎、副睪炎、盆腔炎、胃痛、肋膜炎、慢性支氣管炎等,也收到一定效果。認為.此藥有消炎(特別對急性炎症)、止痛、防腐作用。服藥後除有口乾現象外,未見毒性反應
【備考】《南方主要有毒植物》:"苦木,有毒部位:根皮、樹皮及葉。中毒症狀:食多量,引起咽喉、胃部疼痛,嘔吐、下瀉,眩暈、抽搐,嚴重者休克。解救方法:洗胃,服蛋清或麵糊;飲糖水或注射葡萄糖液;腹劇痛時可注射阿托品或復方樟腦酊;抽搐時給鎮靜劑;如休克則給興奮劑等對症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