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子的功效,李子的作用,李子的副作用
李子
(《滇南本草》)
【異名】李實(《別錄》),嘉慶子(《兩京記》)。
【來源】為薔薇科植物李的果實。
【植物形態】李(《詩經》)
落葉喬木,高達10米。小枝無毛,紅棕色有光澤。葉通常橢圓狀披針形,或橢圓狀倒卵形,長6~10厘米,寬3~4厘米,先端急尖,基部漸狹至柄,邊緣具密鈍細復齒,上面中脈疏生長毛,下面脈腋間有束毛,余無毛;葉柄長1~2厘米,有數腺點。花常3朵簇生,白色,逕1.5~2厘米;花梗長1~1.5厘米,無毛;萼長圓狀卵形,無毛;花瓣5;雄蕊多數;雌蕊具細長花柱,子房光滑。核果球狀卵形,逕5~7厘米,先端梢尖,基部深陷,縫痕明顯,被蠟粉,通常黃色或淡黃綠色,或微紅。花期4~5月。果期7~8月。
生於山溝路旁或灌木林內。常栽培於庭園。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佈。
本植物的根(李根)、根皮(李根皮)、樹脂(李樹膠)、葉(李樹葉)、種子(李核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化學成分】果肉中可得天門冬素0.1%,尚含谷酰胺、絲氨酸、甘氨酸、脯氨酸、蘇氨酸、丙氨酸、γ-氨基丁酸等氨基酸等。
【性味】甘酸,平。
1《別錄》:"味苦。"
2《干金·食治》:"苦酸,微溫,澀,無毒。"
3崔禹錫《食經》:"小冷。"
4《日用本草》:"味苦甘酸,微毒。"
【歸經】《本草求真》:"入肝、腎。"
【功用主治】清肝滌熱,生津,利水。治虛勞骨蒸,消渴,腹水。
1《別錄》:"除痼熱,調中。"
2孟詵:"去骨節間勞熱。"
3《日華子本草》:"益氣。"
4《滇南本草》:"治風濕氣滯血凝。"
5《醫林纂要》:"養肝,瀉肝,破瘀。"
6《隨息居飲食譜》:"清肝滌熱,活血生津。"
7《泉州本草》:"清濕熱,解邪毒,利小便,止消渴。治肝病腹水,骨蒸勞熱,消渴引飲等證。"
【用法與用量】內服:生食或搗汁。
【宜忌】1《千金·食治》:"肝病宜食。""不可多食,令人虛。"
2《滇南本草》:"不可多食,損傷脾胃。"
3《隨息居飲食譜》:"多食生痰,助濕發瘧痢,脾弱者尤忌之。"
【選方】1治骨蒸勞熱,或消渴引飲:鮮李子搗絞汁冷服。(《泉州本草》)
2治肝腫硬腹水:李子鮮食。(《泉州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