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飆突進》的內容是什麼?它是哪位德國作家寫的?

《狂飆突進》的內容是什麼?它是哪位德國作家寫的?

文學藝術

《狂飆突進》的內容是什麼?它是哪位德國作家寫的?

「狂飆突進」這個名稱,象徵著一種力量,含有摧枯拉朽之意。它得名於德國劇作家克林格爾在1776年出版的一部同名悲劇《狂飆突進》。此劇宣揚反抗精神,劇中的青年主人公維爾德這樣說:「讓我們發狂大鬧,使感情衝動,好像狂風中屋頂上的風標」。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狂飆突進》是德國作家弗裡德裡希·馬克西米連·克林格爾1776年24歲時發表的劇本。劇作刻畫了一個具有反抗精神的英國人威爾特逃亡到英屬北美洲,參加了那裡的反對英國殖民者的獨立戰爭。

在當地,巧遇自己早年的戀人,使威爾特感到惶惑的是,她的父親與威爾特的父親有宿仇。然而,他暫時拋開私情,依然英勇地參加戰鬥。直至戰爭結束,威爾特才與戀人取得諒解。

作品還借助主人公的兩位朋友「火」和「怠惰」,表達了作者的革命傾向;通過「火」象徵德國人民擺脫封建統治,建立合乎理性的社會制度的熱情幻想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通過描寫「怠惰」,作者意在喚醒生活在德意志大地上的人民,不要因為軍事官僚的黑暗統治而無所事事,一個人怠惰,絕不可能有所作為。主人公威爾特是英國公民,卻願為美洲的獨立自由而戰,明顯體現了反專制主義,反對壓迫、爭取自由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的感情。

劇作《狂飆突進》鞭撻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其強烈的叛逆精神,對於崇尚個性解放、追求自由、反對封建專制的18世紀70年代興起的文學運動影響巨大。

由赫爾德和歌德倡導的該文學運動以克林格爾的劇本名稱而命名:「狂飆突進運動「」,飽含著摧枯拉朽的力量,雖然它未能徹底改變18世紀德國現狀,但卻在文學領域提出了社會革命的要求,並用文學創作反映出新興市民階級與封建貴族的鬥爭。

作者簡介

弗裡德裡希·馬克西米利安·克林格,FriedrichMaximillianvonKlinger(1752~1831)德國作家。生於普魯士王國境內的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和歌德是從小時候的朋友。俄國中將。狂飆突進運動得名於他的劇本《狂飆突進》。

克林格同雅各布·米歇爾·萊茵霍爾德·倫茨和海因裡希·利奧波德·瓦格納都是「狂飆突進」戲劇的代表。

克林格在思想上受盧梭的影響,在戲劇創作上受莎士比亞和歌德的影響,把古典主義戲劇所尊奉的一切規則都視為違反自然的清規戒律。他的劇本充滿反抗激情,劇中主人公都是有自我意識的天才,都是現存生活秩序的叛逆者。

克林格不著力於情節的安排,也不注重人物的刻畫,因而他的劇作結構鬆散,人物性格不鮮明。

克林格最初的劇本是《奧托》(1774)和《受折磨的女人》(1775),他的成名作是《孿生兄弟》(1774)和《狂飆突進》(1776)。《孿生兄弟》寫一對孿生兄弟互相仇視。

《狂飆突進》(1777)原名《混亂》,寫的是一個英國人到美洲參加自由戰爭,遇到舊日所愛的女子,幾經波折消除父輩由於誤會而結下的冤仇,終於結為良緣。德國文學史上的狂飆突進運動由這個劇本的篇名而得名。

克林格在狂飆突進時期的劇本還有《新阿麗亞》(1776)、《西姆索納·格麗沙爾多》(1776)、《施梯爾波和他的孩子們》(1777)。

1780年以後,克林格脫離了狂飆突進運動,受到盧梭、伏爾泰等人影響。所寫劇本帶上了古典文學的特徵,如《達摩克裡斯》(1790),創作重點由戲劇轉向小說。寫有《浮士德的生活、事業和入地獄》,反映了克林格的哲學和政治觀點。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文學藝術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