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花號公約》是怎麼誕生的?清教徒為美國的誕生帶來了什麼影響?

《五月花號公約》是怎麼誕生的?清教徒為美國的誕生帶來了什麼影響?

文學藝術

《五月花號公約》是怎麼誕生的?清教徒為美國的誕生帶來了什麼影響?

你知道美國的主流文化是什麼嗎?小編為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說起美國歷史上最著名的船隻,那就不得不說一些「五月花號」了。這艘船承載著美國人最原始的民主制度,在這艘船上誕生了《五月花號公約》,催生了美國民族的萌芽,主導了美國的主流文化,對美國以及美國人的性格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不敢說沒有「五月花」號就沒有美國,因為哪怕沒有「五月花」,也會有「六月花」、「八月花」、「年年花」,但是就是這麼機緣巧合之下,「五月花」號對美國的誕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來「五月花」號只是一艘很普通的英國三桅蓋倫船,於1615年下水,原本只是用於近海商業貿易的貨船,主要來往於英國和法國,以及挪威、西班牙等歐洲國家之間,從未進行過越洋遠航。

如果沒有那些決定去北美的清教徒,「五月花」號可能他會跟其他三桅蓋倫船一樣,日復一日地奔波在大海上,達到壽命之後出售拆解,木材被做成老船木傢俱,在弗吉尼亞公司的名冊留下一個名字,然後消失在浩瀚史海中。

但是偏偏的,在1620年9月6日,36名清教分離主義派教徒登上了這艘小船,這艘船又駛向了北美,然後一群人在船上簽署了《五月花號公約》。

那是什麼樣的原因讓這些清教徒選擇登上這艘船呢?關注小編,看過小編前面文章的都知道,在當時去北美並不是一項很好的選擇,除了大海上無法預知的自然災害,還有船上時刻都會面臨的飲水短缺、敗血症,甚至於船上糟糕的居住條件、惡劣的衛生條件,都有可能導致致命的疫病發生,分分鐘要人老命。

就算僥倖到達,北美也並不是一片安靜祥和的樂土,對於陌生的入侵者,印第安人可不會手軟,無數殖民者已經成為了印第安人的刀下亡魂,而且死的一點都不冤。

所以在當時移民北美的大多是歐洲包括英國圈地運動中失去土地的農民、破產的中小手工業工商業者、無家可歸的流浪漢、償還不起債務的債務人以及被流放的囚犯等,大多是在歐洲混不下去想去美洲搏一把的人。

清教徒也並不屬於這些人,他們大多受過非常良好的古典文學教育,家庭環境生活狀況相比船上其他人而言要富裕一些,還遠遠達不到說混不下去要跑路去美洲。他們之所以踏上未知旅途,就要從催生清教徒的宗教改革開始講。

從16世紀開始,隨著海外貿易不斷擴大,重商主義成為了當時社會乃至英國政府的主流,在這樣的背景下,資本主義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大量的國外資金流入到英國國內,早早從事工商業貿易的人都發了大財。

有錢就想有權,畢竟權比錢值錢,有錢又有權,才能更有錢,他們要麼巴結權貴要麼自己花錢撈個議員、買個官當當,對於政治訴求也越來越強烈,形成了一個資本主義新貴族階級,他們需要獲得平民百姓的支持,此時思想解放就尤為重要

加上文藝復興改變了人民的思想,促進了思想解放,民主民權民族主義興起,使得當時的百姓還是官員都迫切渴望脫離教廷束縛,得到真正的解放。

還有一點便是都鐸王朝統治初期,英國教會由羅馬教廷所控制,屬於羅馬天主教世界。當時的英國教會掌握著英國三分之一左右的地產,所擁有的財富約佔全國總財富的五分之一左右。羅馬教會不僅從英國賺取大量錢財土地,而且還大量插手干預英國的宗教事務。

說白了,就是你搶了老子的錢和女人,還對老子的家務事指手畫腳,不能忍!

宗教界需要反對羅馬教廷,國王需要獨攬大權,新興資產階級需要話語權,多方一拍即合,一場自上而下的宗教改革開始了。

1534年,英國國會通過了《至尊法案》,規定國王是英國教會(也叫安立甘宗或英國聖公會)最高首腦,教皇無權干涉英國教會事務;教會召開會議前須經國王批准;現行教規須經國王指定專人審查;教會法庭的職權轉移到國王法庭上;同時,該法案還保留了天主教的主教制度、基本教義和儀式等內容。從此,英國完全脫離了羅馬教廷的控制,成為一個新教國家。

那些原本屬於天主教的財產也被剝奪拍賣,落入了資產階級手中,這極大壯大了資產階級的力量。

而且宗教改革極大刺激了民族意識,也讓英國成功擺脫教廷統治,但是隨著資本主義不斷的發展進步,此時的宗教改革顯得並不是那麼徹底,還殘留了大量繁雜的天主教舊制和儀式,而且宗教改革中更多的天主教資產被那些大貴族大資產階級拿走了,中小資產階級反而連湯都沒得喝。

於是更新更簡約的教義開始傳播開來。

到了16世紀60年代,英國出現了反對國教會的「非國教徒」,他們主張依照加爾文教來「純潔教會」,要求清除國教中的天主教舊制和繁瑣儀式,減少宗教節日等;只承認《聖經》是信仰的唯一權威,強調所有信徒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擺脫王權對教會的控制;提倡「勤儉清潔」的生活,清教徒由此而得名。

16世紀70-80年代,清教徒人數激增,並脫離國教會,建立獨立的宗教組織。80年代,根據訴求以及手段的不同,清教徒分為兩派:長老派和獨立派。

長老派相對溫和,訴求也相對簡單,只要求國教進行加爾文教化的改革,主張君主立憲,取消教階制,設立長老制,使更多信徒能參與管理教會,日後發展成英國長老會。

在這次針對國教會的改革中,原本與獨立派聯合的長老派卻與保皇派妥協並且勾結,導致了教派分裂,並於1647-1648連續兩年被清除出國會。

另一派是較為激進的獨立派,又叫分離主義派,他們代表著新興中小資產階級的利益,主張各教堂獨立自主,只成立聯合會性質的組織;反對設立國教,不贊成教會從屬於國家政權;主張共和政體,這些主導思想也成為日後美國的主導思想。

獨立派的主張相當於釜底抽薪,從制度上挖皇室的牆角,瓦解國王和貴族們的統治基礎,儘管獲得了許多中小資產階級以及平民百姓的支持,但是卻遭到了長老派和英國皇室貴族的一致反對和迫害。

1608年8月,遭到國教會和長老派迫害的清教徒離開英國到荷蘭。但是荷蘭並非樂土,而只是暫時的棲身之所,為了追求更高的自由,去向更多人宣揚清教主義,建設更加美好的家園,同時也是為了躲避英國斯圖亞特王朝的迫害,其中一部分教徒決定遷居當時新開發的處女地:北美,並與弗吉尼亞公司簽訂移民合同。

1620年9月16日,36名清教徒在牧師布萊斯特率領下在普利茅斯港乘五月花號前往北美,拉開了民主主義前往開發美洲的序幕。

11月21日,「五月花」好到達科德角(今馬薩諸塞州普羅文斯敦),於感恩節後第一天在普利茅斯地方上岸。在登陸前,即11月21日由分離派領袖在船艙內主持制定一個登陸之後大家需要共同遵守的《五月花號公約》,有41名自由的成年男子在上面簽字。

《五月花號公約》是美國歷史上第一份重要的政治文獻,對美國的影響貫穿了從簽訂之始到如今,它是美國建國的奠基,也是現在美國信仰自由、法律等的根本原因。1991年的《世界年鑒》評價該公約是「自動同意管理自己的一個協議,是美國的第一套成文法」,這份著名的文件也被人們稱為「美國的出生證明。」

但是精神食糧不能填飽肚子擋風御寒。在登陸之後,自由人和清教徒們心情激動,以為自己可以開創一番新天地,卻不得不面對糧食、御寒衣物短缺的窘境,上岸不久就死了一半,還是當地的印第安人及時為他們送來了糧食和生活必需品,幫助他們熬過了在北美的第一個冬天。

待到開春,印第安人還特地派人教他們怎樣狩獵、捕魚和種植作物,幫助這些人在美洲安定下來。為了感謝印第安人,感謝上帝的恩賜,他們舉辦了聚餐,邀請當地的印第安人一同慶祝節日,這也就是美國感恩節的由來。

此時的清教徒們與印第安人的關係也相對融洽。

此後,大量的新移民包括清教徒來到了北美大陸,因為當地氣候條件與英格蘭相似,許多新移民們將他們所在的區域稱之為「新英格蘭」。

他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利用豐富的林業資源發展出了發達的造船業和捕魚業,然後帶動對外貿易,農業、畜牧業等等多元化的發展,為本地創造了大量的財富,加上自給自足,對海外市場依賴程度低,因此新英格蘭地區的經濟更加獨立,資本主義更加發達。

這一切與清教徒本身所堅持的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

他們對於清教主義毫無懷疑也不允許有懷疑,並且從不懷疑上帝是否與自己同在。

加爾文曾經說:「上帝對人的獲救有絕對自由權,但人可以通過在塵世職業上的成就以獲得受到上帝恩寵的確證。」他們將自己視為必定要創造一番事業的人,因此使得他們像普通人一樣專心於實際工作,而不是每天守著教堂唸經禱告,研究虛無的神學。

新英格蘭的清教主義是美國文明形成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們主張建立無教階制的民主、共和的教會,反對國王和主教專權。接受加爾文教教義,要求廢除主教制和偶像崇拜,減少宗教節日,提倡勤儉節忍,反對奢華縱慾。

同時,清教徒們讚許和鼓勵現世財富的積累,提倡節儉、勤奮的進取精神,信奉「自助者天助之」,人人都可以通過努力奮鬥獲得財富和地位。主張簡單、實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信徒生活,這些都與資本主義不謀而合,極大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

而且最初來到美國的清教徒大多受過古典人文教育,受教育程度較高,他們相信學校將為人指明方向,學習更多的知識將會讓人得到上帝眷顧。

在清教徒的主導下,新英格蘭殖民地為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在1674年頒布了《祛魔法案》(又叫《老魔鬼撒旦法》,還真是個稀奇古怪的名字),規定凡滿50戶人家的城鎮必須任命一位老師教孩子閱讀和寫字。凡滿100戶人家的城鎮必須建立一所拉丁文法學校,不執行這一法令的人,將受罰款處罰。

到南北戰爭之前,美國27個州有25個州建立了州立大學,到現在,美國北部新英格蘭地區依然擁有全美最好的教育資源:美國常青籐盟校的8個裡佔了4個;美國最好的兩個文理學院:威廉姆斯學院和阿默斯特學院也在新英格蘭地區;麻省理工學院、韋爾斯利大學都位於這一地區;此外還有一批美國前50的優秀名校。

清教主義可以說是他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且清教徒們團結程度超過當時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中部和南部。新英格蘭的自治能力較為突出,經濟發達,民眾受教育水平高,還能為宗主國英國提供大量的鈔票,被宗主國英國視為地方自治的典範。

與此同時,清教徒們和新移民們在移居北美大陸的過程中,在英國新教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美國自己的民族特色,這種民族特色最突出的體現之一就是在盎格魯—薩克遜民族中所逐漸形成的宗教使命感,他們把北美大陸視為復興基督教的理想之國,是建立未來基督教世界的楷模,在這些清教徒看來,他們肩負著拯救世界的使命。

清教徒們的使命感令來自英國的牧師安德魯·伯納比注意到了一種具有擴張傾向的天命思想已經在北美殖民地人的思維中生根:「一種如同幻覺一般的奇怪觀念已經注入大部分人的頭腦裡,這個觀念就是,帝國要向西擴張;每一個人都急切地期待著那個命定時刻的到來,即美洲將把它的律法帶給全世界。」

這種使命感也促成了美利堅民族的形成,加上當地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擺脫宗主國的剝削也成為了越來越迫切的任務。

也正是因為清教徒受到過迫害,對於宗主國並無好感,加上思想先進獨立,因此也是他們最先反對宗主國英國各種賦稅政策、波士頓傾茶事件、打響獨立戰爭第一槍列剋星敦的槍聲也是在新英格蘭地區,大陸會議代表們也是在新英格蘭地區的費城簽署了《獨立宣言》。

歷史學家巴斯等說:「沒有對美國清教思想的瞭解,就不可能理解美國社會。」清教徒和清教主義奠定了美國社會的基礎,塑造了美國人的性格,從各個方面影響著美國社會和美國政治。

清教徒和清教徒精神對美國的誕生以及發展產生了非常重要而且積極的意義,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得看到,這種清教徒和清教徒精神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在社會發展中也產生了極為嚴重的負面作用。

在隨後展開的殖民活動與西進運動中,美國人信奉天定命運,秉承著救贖世界的使命感,打著救贖世界的旗號,令他們即便面對印第安人哪怕是老弱婦孺也可以毫無憐憫、心安理得地舉起屠刀,製造了一場又一場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將原本生活在這片土地數千年的印第安人趕入了所謂的「保留地」,做起了自由的囚徒。

時至今日,許多創業人仍然在推崇清教徒和「清教徒」精神,但是在踐行的時候,我們也需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畢竟照搬的不一定好,只有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鞋子合不合腳,只有腳知道不是。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文學藝術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