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蘭尼加戰役的歷史評價:隆美爾憑此戰晉陞元帥
昔蘭尼加戰役以納粹德國的完勝而告終,英軍失去了北非的重要支撐點昔蘭尼加。
為何隆美爾以劣勢兵力卻幾乎能每戰必勝?主要原因是他能認清沙漠戰爭的特殊性質。北非是裝甲兵的理想戰場,誠如隆美爾自云:「在一望無涯的沙漠上,摩托化部隊能發揮其最大威力。」英國人則深受所謂「步兵心靈」的影響,所以雖享有數量優勢但還是不能發揮其應有的功效。頗具諷刺意味的是,隆美爾本人又是一位著名的步兵戰術專家,其所著《步兵攻擊》一書早已成為權威名著,但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卻一躍成為裝甲名將,所以其心靈的彈性實不可及。事實上,他不僅善於運用裝甲兵,而且更善於運用步兵來配合裝甲兵。誠如其自云:「裝甲部隊為摩托化軍團的核心,其他部隊都是輔助性的,應繞著核心旋轉。應盡量用戰防武器來消耗敵方裝甲,而把自己的裝甲兵保留供決定性打擊之用。」這也正是孫臏以下駟當上駟的辦法。
英軍兩次攻擊(「簡短作戰」和「戰斧作戰」)的失敗又暗示戰術趨勢已有新改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防禦相對攻擊居於優勢,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此種趨勢完全倒轉過來。裝甲兵的閃擊幾乎勢如破竹,令人以為攻擊必然能夠壓倒防禦。但隆美爾卻證明,即令在北非沙漠那樣開闊地區中,對於防禦戰術若能作巧妙運用,也仍能擊退優勢敵軍的猛烈攻擊。這也正是所謂「機動防禦」觀念的萌芽。事實上,攻擊與防禦是一體的兩面,善戰者必須同時運用而不可偏廢。一般人還有一種誤解,以為沙漠地區是無險可守,實際並非如此。儘管是沙漠,其中還是有若干要點,例如隘道、山脊、要塞等,可用作防禦的基礎,尤其正因為可守之地甚少,遂更增加這些要害的戰略價值。整個北非戰役幾乎都是以這種據點來作為發展的基礎。
英軍撤到托卜魯克後,丘吉爾與參謀長委員會密商時,指出:「放棄托卜魯克要塞看來是不可思議的。」於是,向此地派了大量的增援部隊,以加強防守,雙方形成了拉鋸戰。1942年6月,德軍才攻克托卜魯克要塞。希特勒為了獎賞隆美爾這一次勝利,把他提升為元帥。當時的隆美爾只有5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