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在文學上的名人有哪些 有關於文明及神話是什麼樣的

波斯在文學上的名人有哪些 有關於文明及神話是什麼樣的

文學故事

波斯在文學上的名人有哪些 有關於文明及神話是什麼樣的

波斯是伊朗在歐洲的古希臘語和拉丁語的舊稱譯音,也就是說波斯是伊朗的古名。歷史上在西亞、中亞、南亞地區曾建立過多個的帝國,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薩珊王朝、薩法維帝國等。

文學

魯達基

由於波斯人不斷舉行起義和上層統治集團日益擴大其政治勢力,9世紀末,波斯人實際上已經擺脫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建立了許多地方政權。東北部霍拉桑地區的薩曼王朝(875~999)的統治者較其他地方政權的君主更注意保護文人和提倡文學創作。波斯文學史上第一個著名詩人魯達基(850~941)就曾任薩曼王朝的宮廷詩人。

魯達基生於撒馬爾罕,與他同時代的波斯詩人約有數十人。當時有兩個詩歌中心:一個是中亞的撒馬爾罕和布哈拉;一個是巴爾赫和木鹿。魯達基精於音律,熟悉民間創作,他的詩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感情和願望。波斯詩歌形式如頌詩、抒情詩、敘事詩和四行詩等通過魯達基及其同時代詩人的創作逐漸定型。因此,後世稱魯達基為「波斯詩歌之父」。

菲爾多西

魯達基逝世時,波斯文學史上最著名的詩人菲爾多西(940~1020)於霍拉桑圖斯誕生。菲爾多西是史詩《王書》的作者。《王書》的語言是優美流暢的波斯語。當時,阿拉伯語在波斯甚為流行,但作者有意識地避免使用阿拉伯詞語。在菲爾多西創作《王書》之前,薩曼王朝宮廷詩人塔吉基(卒於978年)曾奉命創作詩體《王書》,但他只完成一千行即去世。菲爾多西把他這一千行詩照錄在他的《王書》中,以資紀念。菲爾多西的《王書》反映了波斯人的民族獨立思想,在激勵波斯人的愛國主義精神,鼓勵他們反抗異族侵略,繼承和發揚波斯古代的文學傳統和創造波斯文學語言方面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詩人之王

菲爾多西以後,在伽色尼王朝,著名詩人有安薩裡(卒於1039年)、法羅西(卒於1038年)和曼努切赫裡(卒於1041年)。他們都是宮廷詩人。安薩裡曾被封為「詩人之王」。

霍拉桑地區詩人的作品的共同特點是敘事簡明,用語樸實,描寫環境和人物不過於鋪排,科學名詞和阿拉伯詞語很少入詩。這種風格在文學史上稱為「霍拉桑體」。

哲理詩人

著名的波斯哲理詩人奧馬爾·海亞姆(1048~1122)生活於波斯塞爾柱帝國時期(1055~1194)。是當時知名的學者。他的詩具有強烈的反封建反宗教色彩,統治階級稱他的詩是「吞噬教義的蛇」。

伊拉克體

12世紀以後,波斯文化中心西移。11世紀末,霍拉桑地區詩文創作即開始衰落,西部和西南部的創作漸呈繁榮。西南詩人的作品與霍拉桑體有明顯的區別。他們敘事多用比興手法,描寫更加委婉細膩,阿拉伯詞和科學詞語入詩,詩歌內容較前豐富,文字典雅含蓄,文學史上稱之為「伊拉克體」。它的代表人物有安瓦裡(卒於1187年)、哈卡尼(1126~1198)和內扎米(1141~1209)。南方詩人薩迪(1208~1292)則是伊拉克體的改革者,他的詩文主題思想更為明確,語言也更為平易。

敘事詩人

內扎米是菲爾多西以後最優秀的敘事詩人。他是阿塞拜疆人,生於甘賈(今阿塞拜疆境內)。主要作品有《五卷詩》,即《秘密寶庫》(1173~1180)、《霍斯陸和西琳》(1181)、《萊伊麗和馬季農》(1188)、《七美人》(又名《七寶宮》,1196)和《亞歷山大故事》(1200)。《五卷詩》在中亞和印度等地區享有很高的聲譽,各族詩人都競相學習和模仿內扎米的作品。

13世紀初蒙古人從東北部入侵,霍拉桑地區首當其衝,文人紛紛內逃,從而活躍了南方文壇。但是代表這一時期波斯文學的兩位大詩人薩迪和哈菲茲(1320~1389)都誕生在南方名城設拉子。

薩迪的主要作品是《果園》和《薔薇園》。他的作品充滿深厚的人道主義思想,反映了下層人民對封建壓迫的不滿。《薔薇園》獲得廣泛的世界聲譽,歷來是學習波斯語言的教科書,同時在波斯散文發展上也是一部承先啟後的作品。

波斯散文

從9世紀初開始出現,在薩曼王朝統治者的倡導下得到順利發展。初期的散文樸實無華,言之有物。從11世紀末開始,波斯散文引進了阿拉伯韻文形式(薩治)。這反映了伊斯蘭教的影響的增長。

波斯文學散文的內容可分為三類:1帝王、英雄故事,如散文體的《王書》;2愛情傳奇故事,代表作品有《巴赫蒂亞爾故事》(成書於薩曼時期)和《探子薩馬克》(成書於1189年);3道德訓誡故事,代表作品是譯自阿拉伯語的《卡裡來和笛木乃》和《卡布斯集》(成書於1082年)。薩迪的《薔薇園》是第3類散文作品的發展。

有關古波斯三大詩人的情況,可以參考我上一期講座:[伊犁將軍古代波斯系列大型講座之三]古代波斯風雲人物逐個說。

薩迪的同時代人莫拉維(魯米,1207~1273)是蘇菲文學(蘇菲意為穿粗毛織品的人)的主要代表詩人。莫拉維生於巴爾赫(現阿富汗境內),是伊朗著名蘇菲派詩人薩納依(?~1141)和阿塔爾(1145~1229)的繼承者。他的主要作品是6卷敘事詩和大量抒情詩。

蘇菲主義

是一種神秘主義思潮,於8世紀興起於伊拉克和敘利亞北部,以後廣泛流傳於中亞、印度、印尼等地。他們表面上不否認伊斯蘭教,但對其教義任意加以解釋和引申。他們否認人世幸福,提倡禁慾主義,追求抽像真理(即所謂感知主的存在,心與主合一)。這一思想於9世紀初傳入波斯,在城鄉手工業者中間廣為傳播,成為他們反對封建壓迫和宗教桎梏的武器。蘇菲主義後來分化為不同的派別。一派依附於統治階級,強調它的神秘色彩;另一派反對伊斯蘭教,譴責宗教統治,鼓吹思想自由。著名的抒情詩人哈菲茲是後一派詩人的代表。哈菲茲發揚了薩迪抒情詩的特點。他的詩感情真摯,語言優美,善於把生活語言提煉為洗練準確的文學語言。

賈米

波斯文學繁榮時期的最後一位詩人是賈米(1414~1492)。他是蘇菲派學者,曾編寫過616人的蘇菲派人物傳記。他與定都赫拉特的帖木兒王朝關係密切。賈米的主要作品是《七卷詩》(又名《七寶座》),4卷論述神學,3卷敘事詩,其中以采自《古蘭經》故事的《尤素福和佐列哈》最為著名。他的敘事詩模仿內扎米,散文著作《春園》則模仿薩迪的《薔薇園》。

自此以後,伊拉克體詩發生了很大變化,語言精練、感情充沛的抒情詩已不多見。詩人們在內容與形式上專事模仿,企圖以奇特的比喻和晦澀的語句掩蓋思想上的貧乏。立意平庸,用語俚俗,雕飾堆砌,故作風雅,是這一時期詩歌創作的共同特點,文學史上稱這種風格為「印度體」。

18世紀中,以伊斯法罕和設拉子為中心的南方詩人掀起一個反對「印度體」的「復古運動」,要求詩歌創作恢復「伊拉克體」或「霍拉桑體」,但是沒有結果。因為當時文學所面臨的迫切任務已不限於改革詩歌表現方法,而是要及時而準確地反映新的社會矛盾。

神話

在考古文化史上,古波斯屬於美索不達米亞文化地域,也就是今天的西亞文化地域。考古學者的研究證明,遠古時期,古老的波斯人和雅利安人原來同屬印歐語系中的一個分支,他們的居住地在今天的南俄羅斯草原以及伏爾加河東部地區,因為草原特殊的地理自然環境,他們依靠遊牧來維持生活。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漸漸分化成波斯——雅利安人和印度——雅利安人,這種分化直接影響到民族宗教和神話傳統的形成。

公元前2000年,古波斯人逐漸擺脫遊牧部落的生活方式,並產生了早期的宗教活動。在當時的宗教活動中,最為古波斯人所敬重的是一種古老而神秘的祭祀儀式,這種祭祀儀式實質上是一種原始的自然崇拜。在大自然的災害面前,古波斯人感到無所適從,不僅沒有辦法應對,而且產生了深深的恐懼。這使古波斯人非常迫切地需要一種信仰來消滅他們的內心恐懼,於是波斯神話中最古老的保護神產生了。因為古波斯人認為,世界上的一切災難和恩賜都由天上的神明來掌管,如果他們找到了合適的保護神,並且不斷地向他供奉祭品以及虔誠地禱告卞可以免除一切災害,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在保護神產生後,一些關於保護神的傳說也開始出現了,古波斯人把關於保護神的各種傳說的以口頭形式漸漸傳播到各地。當神的傳說以口頭形式在各地傳播開後,這種原始的傳播形式很快就由於文字的出現而被打破。文字的出現讓古波斯人找到了另外一種記載神明傳說的方法。同時隨著原始文明的發展,他們將一些神明形象刻在了各種器物上面,或者以原始的繪畫形式將神的故事繪在巖壁上,甚至用簡單的方法將神的形象塑出來,供奉在殿堂中。古波斯人不論遇到自然災害不是豐收之年,都歸結於保護神的作用,他們認為在凡人不可抵達的神界,自有神明將人類世界主宰,也自有神明造化著世間的萬事萬物。正是在這種觀念的驅動下,更多被崇拜的神明降臨在古波斯人的生活中,波斯神話的體系逐漸地完整起來。

公元前六世紀,波斯人瑣羅亞斯德創立了瑣羅亞斯德教,其教義提出了一神論和二元論。瑣羅亞斯德教所遵奉的惟一的神是偉大的善神阿胡拉·瑪茲達,他的敵人是亞神安格拉·曼紐,善神與惡神之間永遠進行著鬥爭。在波斯歷史上,隨著瑣羅亞斯德教的產生和成熟,善與惡之間的爭鬥變得愈發激烈,因為瑣羅亞斯德教崇尚的是二元論,它的教義是將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劃分為對立的二元,包括善良與邪惡,光明與黑暗,所以在波斯神話中才有了代表著光明和正義的至高善神阿胡拉與至高惡神安格拉之間的戰爭。他們之間的戰爭持續了整整三千年。在這場戰爭中,至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創造了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並最終擊敗了至高惡神安格拉·曼紐。

至高善神阿胡拉·瑪茲達所創造的世界上第一個人——原始人凱尤莫爾滋在他的協助下,建立了舉世聞名的波斯王國,並且成為第一任國王。

文明

波斯人是眾多古代文明中發展程度較高的民族,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在帝國時代2所跨越的年代中,波斯文明只是到了公元三世紀才開始興盛起來的,這並非是曲解了波斯的歷史,事實上帝國時代中的波斯還包括了波斯帝國(公元三世紀開始)的前身。 從三世紀開始,這一文明才以波斯帝國的名號出現於歷史舞台,直至公元十七世紀。在此之前的幾個世紀,這片土地曾經被許多發源於地中海區域的勢力所統治,但最終還是成為了一個獨立王國,恢復了屬於本民族的自由與榮耀,並發展成為一個橫跨美索不達米亞和印度的帝國。伊朗、伊拉克和阿富汗斯坦都曾經屬於當年古波斯帝國的版圖。

後來,當羅馬帝國分裂之後,波斯人將他們令人生畏的軍事力量又投入到一系列新的戰爭中。他們的新敵人就是羅馬帝國的繼承者:拜占庭王朝(Byzantine )。波斯人開始從拜占庭的邊境地區-敘利亞、巴勒斯坦、埃及和土耳其,發動了持續不斷的猛攻。波斯人在歷史上最輝煌的時刻,終於在公元619年來臨了。波斯帝國完全征服了整個埃及地區和高加索山脈。公元626年,波斯人在對拜占庭首都的圍攻戰中,以慘敗而告終。拜占庭人趁機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開始入侵波斯帝國的領土。多年來的無休爭戰,事實上已經為這兩個原本實力強大的文明敲響了喪鐘。公元628年,在雙方都已精疲力竭之際,統治者們終於同意簽訂了遲來以久的和平條約。在這之後,被戰爭極大削弱的波斯帝國被來自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穆斯林軍團攻佔了。

公元651年,阿拉伯穆斯林勢力在短短十年內征服了波斯帝國並完全佔有了波斯帝國的領土。這個新的伊斯蘭王國被稱作-伊朗(Iran)。然而這一片熱土彷彿永遠無法實現和平,在此後的數百年中,不斷有新的侵略者出現。首先是塞爾柱土克曼人(Seljuk turkmens ),征服了波斯全境。接踵而來的,是恐怖的蒙古(Mongol)軍團,再後來則是土克曼人(Turkmens )。

新的曙光直到公元16世紀才出現。與1300年前一樣,波斯人最終收復了自己的領土,建立了薩法維帝國。居魯士二世(公元前559-529),美索不達米亞一系列統治者的後裔,是個寬大和被崇敬的君主,並且被古波斯人稱為他們的父親(後來的親子關係測試表明他是他們「所有」人的父親是幾乎不可能的事情)。在公元前550年一次成功的反抗阿卡米力斯領主的鬥爭和繼承了米底王國後,居魯士鞏固了他在伊朗高地的統治並向西延伸到了小亞細亞。在公元前539年10月,巴比倫,古時代偉大的城市,被他的波斯軍隊攻下。

雖然成功的與埃及講和並鎮壓了巴比倫的起義,希臘的城邦卻最後保持了一致行動並擊敗了薛西斯,標誌者波斯帝國衰落的開始。由於他的自尊在失敗後刺激了他,薛西斯決定引退。薛西斯的死是波斯影響力的最終轉折點,他的一些繼承者偶然才顯現的活力和能力實在太罕見,無力阻止最終的崩潰,波斯波利斯最後在公元前330年四月被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在亞歷山大死後的權利爭鬥中,色流斯一世成功的奪到了亞歷山大帝國下的波斯領土。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文學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