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 越南戰爭發生背景

越南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 越南戰爭發生背景

越南歷史故事

越南戰爭什麼時候發生的 越南戰爭發生背景

越南戰爭(亦稱為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越南稱之為越南抗美戰爭)是指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1955年至1975年間冷戰中在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南戰爭是美國等資本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南越(越南共和國)對抗由蘇聯和中國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支持的北越(越南民主共和國)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的一場戰爭。發生於冷戰時期的越南(主戰場)、老撾、柬埔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東南亞爆發的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對亞洲國際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越戰是二戰以後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最後美國在越南戰爭中失敗。越南人民軍和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最終推翻了越南共和國,統一了越南全國。

背景

越南南北分裂

越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是法國的殖民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中則被日本佔領。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後,胡志明領導的越南獨立聯盟(越南共產黨)在向法國宣佈獨立,於1945年9月2日在河內建立了"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在此之前的1949年4月27日,流亡中的前越南皇帝保大在法國的支持下在西貢建立了越南臨時政府(南越)並就任國家元首。

1955年10月26日,吳廷艷組織了公民投票,結果有98%的人支持廢除保大的王位,於是廢除保大的王位,成立越南共和國。南越得到法國、美國、英國和台灣當局的支持,北越則得到蘇聯 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支持。按照1954年日內瓦會議的規定,南北越暫時以北緯17度線劃界,統一國家的選舉定於1956年7月舉行,但是這場選舉卻沒有舉行。最後,美國和南北越都沒有簽署協議中的選舉條款,南北分治並採取不同的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成為事實。

美國的亞洲戰略

隨著新中國的建立和中蘇同盟的形成,以及中美兩國在朝鮮戰爭的直接對抗和中國對越南民族解放運動的支持,美國更加意識到共產黨中國對美國安全利益所構成的現實和潛在的威脅冷戰局面形成後,美國在亞洲除了積極扶植日本,"遏制"新中國外,還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印度支那半島。印度支那不僅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經濟價值,而且越南民族解放運動中極具影響的胡志明還與共產黨有直接的聯繫,美國完全不希望看到殖民帝國政權被由蘇聯操控的政治機構所取代。

1948年12月30日,杜魯門總統批准了一份國家安全委員會報告,即48-2號報告。該報告使美國堅定地建立了"防止共產黨在亞洲進一步擴張"的政策,這份文件建議"對法屬印度支那應給予特別的注意"。 1950年和1952 年,從遏制共產主義的立場出發,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先後出台了 《美國對於印支的立場 》和 《美國在東南亞的目標和行動方針》兩個文件,認為印度支那衝突是東西方對抗的一部分,具有全球性的意義。根據這兩個文件的建議,美國有責任在東南亞採取一切切實可行的措施,支持在印度支那的法國人,阻止共產黨進一步擴張,以保護美國的安全利益。1954年4月,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首次使用 "多米諾骨牌效應"這個術語,以說明阻止印度支那淪陷的必要性 。

20世紀50年代,冷戰的特徵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威脅卻出現了新的形式-"局部戰爭"。美國艾森豪威爾政府於1954年決定向吳庭艷的南越政權提供援助,以遏制北越共產黨政權的發展,截至8月,艾森豪威爾共任命了300多人為美國駐越南軍事援助顧問團成員,在以後幾年中,美國駐越軍事援助顧問團在訓練、裝備南越軍隊並向其提供建議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肯尼迪主政時期, "多米諾骨牌效應"理論更是美國對越政策和全部冷戰戰略的指導思想。肯尼迪把越南看作 "自由世界在東南亞的柱石、拱頂石和提防要塞。"聲稱如果 "赤色浪潮"淹沒了越南,東南亞國家乃至印度、日本的安全會受到嚴重威脅 。在約翰遜時期,美國政府主張應當不斷加強對印度支那,特別是越南的干涉和滲透。1960年11月,約翰·肯尼迪當選為美國總統後繼承了哈里·杜魯門和艾森豪威爾兩位總統在10年前制定的介入越南戰爭的政策。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越南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