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名將李常傑:宦官出身以屠殺宋人被受重用
李常傑(越南語:Lý Tht,1018年-1105年),《越史略》作「阮常傑」,原名俊,字常傑,越南李朝將領、宦官。
李常傑在李太宗時期出仕為官,後淨身為太監。李聖宗時,晉陞太保。此後,李常傑參與三次對占城的戰爭,又率兵入侵宋朝,成為李朝與宋朝交戰的主要將領。
1105年(李朝龍符五年),李常傑去世,被追贈以「入內殿都知、檢校太尉、平章軍國重事、越國公」(越南語:Nhng),食邑萬戶,以弟弟李常憲繼承侯爵。
早年生活
李常傑出生於壽昌縣(今河內)太和坊的一個武將家庭,為越南吳朝統治者吳權之後,銘文資料提到李常傑是「細江句漏縣」人(即今北寧省順城縣),當是後來改籍升龍太和坊,其父是李太宗時太尉郭盛溢(又作郭盛謚)。李常傑自少「姿貌揚逸」,並且練騎射,習兵法。在其年青時期,亦即李太宗時開始,就已登上仕途。1036年(李通瑞三年),李常傑因為承父蔭,被委任為騎馬校尉。其後淨身成為太監。1041年(李乾符有道三年),李常傑被召入皇宮,擔任侍衛及黃門祗候。
李聖宗時,李常傑晉陞為太保。1061年(李彰聖嘉慶三年),李常傑調任為清化、乂安等地察訪使,鎮壓當地的芒族動亂
征討占城
占城是越南李朝南鄰。李常傑作為李朝主要軍事人物,曾數次參予對占城的戰事。
第一次征討占城
1069年(李天貺寶像二年)農曆二月,因「占城國常來騷擾」,李聖宗親征占城。越軍在戰事中相當順利,節節擊敗占城軍,占城君主律陀羅跋摩三世兵敗逃走。同年五月,李常傑在真臘界俘獲律陀羅跋摩三世。
在這一役中,由於李常傑成功俘獲占城王律陀羅跋摩三世,迫使他向越軍求和「贖罪」,割讓了地哩、麻令、布政三州給李朝,然後將占城王釋放回國。據陳仲金所說,此三州即為現今越南的廣平省及廣治省轄地。
第二次征討占城
第一次占城之戰後,占城內亂,占王律陀羅跋摩三世於1074年(李朝太寧三年)投奔李朝。其後,據法國學者喬治·馬司培羅(馬伯樂)的說法,李朝大概有意助律陀羅跋摩三世歸國復位,便於次年(1075年,李太寧四年)派李常傑率兵南下,但被佔婆新國王訶梨跋摩三世擊退。
同年,宋越開戰,宋朝聯絡占城共同作戰。 李朝政府獲悉後,命李常傑抵禦占城。李常傑未能取勝,唯有招募人民移居當時是越占邊境的地哩、麻令、布政等地。
第三次征討占城
1104年(李龍符元化四年)農曆二月,由於造反的李覺逃亡入占,勸占城君主制麻那進攻越南,並收復了先前割讓的地哩、麻令、布政三州土地,李仁宗命年已老邁的李常傑再征占城。李常傑受命後,便又擊破占城,再度取得地哩、麻令及布政。
入侵宋朝
李常傑較為人所熟知的事跡,是他參予了在1075年至1077年(李太寧四年至英武昭勝二年)間對宋朝的戰爭。
1075年(李太寧四年),宋朝王安石認為越南在不久前遭占城侵擾,國勢衰弱至「餘眾不萬人」,便部署向越南開戰。李朝獲得宋朝在南部「造舟艦教水戰」及「禁州縣不與我邊貿易」的情報後,便自行「先發諸道兵」,由李常傑率領水軍,攻入宋朝邊境,先後攻陷欽州(今廣西欽州)、廉州(今廣西合浦)及邕州(今廣西南寧)等地。
李常傑在整場戰事中最矚目的行動,就是進行了大屠殺。當攻陷邕州後,由於知州蘇緘不願降服而自殺,全城軍民「無一人降者」,於是李常傑便「盡屠五萬八千餘人,並欽、廉州死亡者幾十餘萬人,常傑等俘虜三州人而還。」
不久,占城加入戰爭,李朝調回李常傑。1076年(李朝英武昭勝元年),宋軍開進越南境內,但被李常傑於如月江(在今北寧省如月村)阻擊成功。之後,宋軍移師到附近的富良江,重整士氣,而李常傑部下軍士則開始灰心喪氣。縱然李常傑盡力勉勵軍士,但李朝已有意議和,而宋軍八萬餘人,亦由於難以適應南方的氣候及瘟疫,而折損了過半數兵員,但仍佔領了越南的廣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廣淵州)、思琅州(今越南高平省上琅州和下琅州)、蘇州、茂州(今越南高平省與諒山省交界)等地。
雙方在經過零星的戰鬥後,1078年(李英武昭勝三年),雙方舉行議和,李朝向宋朝「請還廣源、蘇茂等州」,而作為回禮,李朝歸還俘獲的宋朝軍民,戰事就此告終。
匡扶國政
雖然宋越熙寧戰爭最後僅以和議告終,但李朝政府對李常傑的表現仍然相當滿意,並且對他加官進爵。當1075年(李太寧四年)李常傑奉命抵禦占城時,便獲授任太尉。其後,李朝又封李常傑為「兼內侍判首都押衙」、「行殿內外都知事」、「遙授諸鎮節度」、「同中書門下上柱國」、「天子義弟」、「輔國上將軍開國公」等等官職及封銜,以表示朝廷對他的尊崇。
李常傑的匡政,大體上是「內樹寬明,外馳簡惠」,對於奸惡者則「威而殲惡」,處理獄訟時「獄無濫之」,此外能不失農務,老必安之。當時人稱其治國能有「蒞民之本,安國之術」。此外,因當時佛教盛行,李常傑亦表尊重,讓佛僧長老擇地創辦佛寺。
1105年(李龍符五年)農曆六月,李常傑去世,追贈「入內殿都知、檢校太尉、平章軍國重事、越國公」,食邑萬戶,以其弟李常憲繼承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