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8的朝鮮王儲之爭:李氏朝鮮版“玄武門之變”

1398的朝鮮王儲之爭:李氏朝鮮版“玄武門之變”

朝鮮歷史故事

1398的朝鮮王儲之爭:李氏朝鮮版“玄武門之變”

朝鮮二號人物被殺!

朝鮮內定的接班人也同時被殺!

朝鮮最高領導人一夜之間被剝奪了實際權力!

1398年8月26日,朝鮮王國都城漢城,籠罩在血雨腥風之中。

31歲的王子、「靜安大君」李芳遠,發動軍事政變,率兵衝入王宮景福宮,直趨東宮「資善堂」,將其異母弟弟、年僅17歲的世子(王位接班人)、「宜安大君」李芳碩亂刀斬殺,另一異母弟弟、年僅18歲的「撫安大君」李芳蕃亦同時被殺。

得手之後,李芳遠率軍又殺入了開國一等功臣、封號「奉化君」、實際上的首相兼二號人物鄭道傳家中。56歲的權臣鄭道傳此時正與其好友、世子的岳父沈孝生交談,被亂兵砍死。

朝鮮最高領導人、63歲的朝鮮國王、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自此被完全架空。

這幾乎就是中國唐朝開國之初「玄武門兵變」的再現。弔詭的是,朝鮮的這個新政權,亦一直宣稱自己就是唐朝皇族的後裔,儘管不少人懷疑他們其實是蒙古人或者女真人的後代。

這場朝鮮版的「玄武門兵變」,史稱「戊寅靖社」,或「恭昭之難」。 

朝鮮立國

兵變之時,朝鮮王朝剛剛建國6週年。

此前,統治這三千里錦繡江山的,是高麗王朝。彼時,影響東亞、乃至全球格局的第一大事,是曾經橫掃歐亞的蒙古帝國,正在迅速崩潰,朱元璋建立了大明帝國。

在明帝國與元帝國的征戰中,高麗王朝試圖收穫漁翁之利。1388年,明朝洪武二十一年,高麗國王王禑派軍渡過鴨綠江,進攻中國遼東。率領這支入侵部隊的,就是高麗王朝最著名的將領李成桂。

高麗國王沒有想到的是,李成桂此時早已有了黃袍加身的念頭,率軍渡江之後,以糧餉不濟為由,請求班師,被國王拒絕之後,李成桂乾脆率軍發動兵變,逼迫王禑退位,另立其子王昌,李成桂則掌握了高麗王朝的軍政大權。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成桂篡位登基,高麗王朝覆滅。登基之後,李成桂下令處決高麗王室成員,那些先前的宗室子弟,紛紛改姓避禍,將自己原先的姓氏「王」改動筆畫,如玉、全、金,或者乾脆換姓成琴、申、田、車、周、馬、龍、乃等。

與此前的高麗王朝不同,李成桂推行了一邊倒的外交政策——依靠明朝,這奠定了日後朝鮮「事大主義」的根基,也成為這個政權能夠歷經明、清兩朝近500年而持續不倒的重要維穩因素。

在呈送給大明帝國的奏折中,李成桂宣稱自己的篡位是替天行道,此前的昏君「疏斥忠正,暱比讒邪,變亂是非,謀陷勳舊,諂惑佛神,妄興土木,靡費無度」,「舉國臣民實慮社稷生靈俱被其害,惶懼失措,無可奈何」,而他則應「一國大小臣僚、閒良、耆老、軍民臣等鹹願推戴」而即位。

朱元璋接受了既成事實,表態說:「三韓臣民既尊李氏,民無兵禍,人各樂天之樂,乃帝命也。雖然,自今以後慎守封疆,毋生譎詐,福愈增焉。爾禮部以示朕意。」

李成桂隨後請示朱元璋擇定國號,並應朱元璋的要求,推薦了兩個備選國號,一是「朝鮮」、一是「和寧」。朱元璋擇定「朝鮮」:「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此即「朝鮮」國名之由來。

權臣當道

在李成桂建立朝鮮的過程中,最為得力的助手是鄭道傳。

鄭道傳是高麗王朝的高幹子弟,其父鄭雲敬曾官至刑部尚書。鄭道傳本人,則循的是學而優則仕的傳統路徑,經科舉而入仕。

1370年,高麗王朝創立「成均館」,推行程朱性理之學,鄭道傳成為「成均博士」,每日在明倫堂講經論學,後來官至「儀正郎」兼「成均太常博士」。

1374 年,明洪武七年,高麗王國發生政變,親元勢力抬頭,與逃竄到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聯手,劫殺明朝使節林密、蔡斌,與明朝的關係開始緊張。而鄭道傳等人,對此堅決反對,甚至,當執政者要求鄭道傳迎接元朝使節時,他表態說:「我當斬使首以來,不則縛送於明。」因此,不久他就遭到流放。

1383年,鄭道傳被手握重兵的李成桂看中,納入幕府,成為李成桂的第一謀士。在李成桂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國的過程中,鄭道傳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朝鮮建國之後,鄭道傳因功被封為「佐命開國功臣、門下侍郎贊成事、判都評議使司事、義與親軍衛節制使、奉化伯」等,權柄極重,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鄭道傳參考中國典籍制度,制定了《朝鮮經國典》,成為行政、財稅、軍事、禮儀制度、刑罰、工程營建等方面的法規性文件;

他還建議李成桂遷都漢陽,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

他大力推行「科田法」,重新分配全國土地,有效抑制土地兼併。

在思想領域,鄭道傳積極推行儒學,在漢陽設立太學、文廟,地方建鄉校、書院,自李成桂開始,朝鮮的歷代國王都親祭孔子,程朱之學成為朝鮮的主流思想,朝鮮因此成為儒教國家。

軍事方面,鄭道傳主張裁撤「私兵」,禁止私人武裝,將一切軍權收歸國有,而且,他還親自設計並推行一些陣法,大大增強了朝鮮的軍事實力。

外交方面,鄭道傳堅持「事大主義」,尊奉明朝,這既符合他的儒家信仰,又是出於抗衡蒙古、女真勢力的現實考慮。

鄭道傳對於朝鮮王朝的影響,十分深遠,因此被稱為「革新派」的始祖。

王位繼承

當時困擾朝鮮王國的最大問題,既不是內政,也不是外交,而是權力繼承。

王位繼承方式,無非是立長和立賢兩種選擇。李成桂共有8個兒子,前6個是韓氏所生,後兩個是康氏所生。長子、「鎮安大君」李芳雨已死,因此,按照順序,次子、「永安大君」李芳果實際居長,如果立長,應該是他。而如果立賢,則8個兒子中最有能力的第五子、「靖安大君」李芳遠,是不二人選。

問題在於,李成桂十分寵愛康氏及其所生的兩個小兒子。最初,李成桂計劃冊立康氏所生的第七子、「撫安大君」李芳蕃。《朝鮮王朝實錄》記載,因為李芳蕃為人「狂率無狀」,功臣們難以接受,紛紛勸諫,李成桂於是選定了康氏所生的另一兒子,排行第八的「宜安大君」李芳碩,將其冊立為「世子」。既不立長,也不立賢,這樣的王位傳承,為此後的兄弟鬩牆埋下了禍根。

為了確保幼子即位,李成桂又將輔佐幼子的重任,交給了鄭道傳。自此,鄭道傳不僅手握軍權、政權,而且還掌控了最高權力接班人的培養大權。

最為不滿的,當然是功勞最大、勢力也最強的第五子李芳遠。李芳遠除了經常隨父出征所立戰功之外,最大的功勞在於當年曾當機立斷,誅殺了反對李家父子的高麗王朝重臣鄭夢周,為李成桂篡位清除了障礙。

奪嫡之爭

刺激李芳遠奪嫡的很大因素,在於鄭道傳的步步緊逼。

鄭道傳受命擔任「世子」師傅後,借助維護世子接班的名義,更加積極地部署軍隊整編工作,計劃收編王子們手上所擁有的「私兵」。他還建議李成桂,學習朱元璋的做法,「分遣諸王子於各道」。但是,無論是分遣王子,還是取締「私兵」,這些建議都沒有得到李成桂的同意,卻引起了李芳遠等王子們的忌恨。

李芳遠也試圖對鄭道傳予以還擊。他的屬下卞仲良、李薈等上書李成桂,建議解除鄭道傳兵權,認為「兵權宜在宗室,政權宜在宰輔」,鄭道傳卻手握兵權與政權於一身,不是國家之福。這一建議,也遭到了李成桂的痛斥,卞仲良等人被流放。

顯然,李成桂試圖在幾個權力集團之間,保持平衡。然而,這是十分危險的遊戲。

雙方都在加快部署。在鄭道傳的努力下,李成桂同意延聘沈孝生之女為世子妃,而沈孝生是鄭道傳的至交好友。此事辦妥後,鄭道傳或許認為自己得佔上風,遂開始與沈孝生等密謀翦除李芳遠勢力,計劃誘騙王子們入宮一舉殲滅。這一計劃被李芳遠的同母胞兄、李成桂第三子、「益安大君」李芳毅偵知,於是,李芳遠、李芳毅等同母兄弟5人,集合各自的「私兵」,提前動手,爆發了「戊寅靖社」事件。

政變之後,李芳遠並未立即即位,而是逼迫父親李成桂將王位傳給了實際排行最大的第二子李芳果,此即定宗。兩年之後,李芳遠又與四兄李芳干,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大打出手,李芳遠再度獲勝,流放了四兄。二哥李芳果也趕緊將王位讓給了李芳遠,自此,朝鮮政局才穩定下來。

在朝鮮發生血腥宮斗的同時,大明帝國也在經歷著規模更大、更為慘烈的內戰——朱元璋第四子朱棣,為爭奪王位,發動戰爭,最終奪得了政權。正因為自顧無暇,大明帝國對於朝鮮發生的一切,毫無興趣,未進行任何干預。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朝鮮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