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解放真相:蘇軍付出巨大犧牲 與美軍無關
弗拉基米爾·彼得羅夫斯基 8月15日是朝鮮擺脫日本殖民統治的光復節,也是朝鮮北南雙方共同慶祝的唯一節日(當然,慶祝方法各不相同)。今天,當東京否認侵略並欲將自衛隊改成所謂「正常」軍隊的聲音甚囂塵上時,我們有必要回憶一下,1945年8月朝鮮半島到底發生了什麼。
在1945年2月舉行的雅爾塔會議上,反法西斯聯盟領導人約定,打敗納粹德國兩三個月後,蘇聯將對日本軍國主義者宣戰。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舉行的美英蘇波茨坦會議確認了雅爾塔協定中關於蘇聯參加遠東戰事的內容。蘇聯執行了協定的要求:1945年4月5日,蘇聯政府宣佈廢除蘇日互不侵犯條約;當年5—6月,蘇聯向遠東投送軍隊和武器。
為將朝鮮從日本殖民統治下解放出來需要完成兩大任務:第一、打敗日本帝國主義;第二、將日本軍隊和殖民政權趕出朝鮮和毗鄰的中國領土。早在1941年已同日本開戰的美國顯然將第一個任務視為自己的主要使命。然而,美軍在陸地上的軍事行動並不像海上和空中那樣成功。例如,美軍花了整整十個月才在1945年7月解放了菲律賓。華盛頓非常清楚,沒有陸戰經驗豐富的蘇軍參與,要擊敗日本將十分困難。
1945年8月6日,美國轟炸機向日本廣島投下第一顆原子彈,造成巨大破壞和無數平民傷亡。這次行動與其說是軍事行動,不如說是對敵人的威嚇。當時世界上很少有人明白這一可怕新式武器的意義,但暗地與美展開核競賽的斯大林深諳其含義。1945年8月8日,蘇聯為履行對盟國義務向日本宣戰,並於8月9日對日作戰。同一天,美國空軍向長崎投下第二顆原子彈。西方歷史學家認為正是原子彈轟炸才導致日本投降。然而朝鮮半島的戰事無可爭議地表明,沒有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和日軍在陸地上的慘敗,日本的軍事機器還會頑抗很長時間。
蘇軍主要進攻方向包括中國東北、北朝鮮、南薩哈林和千島群島。蘇軍指揮部向北朝鮮派出了遠東第一方面軍的精銳部隊、太平洋艦隊的戰艦及空軍部隊。8 月12日,靠近蘇聯邊境的朝鮮港口城市雄基和羅津獲得解放。8月13日,雙方為爭奪清津展開了激戰。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頒布了停戰詔書,這一消息第二天才傳到朝鮮。然而,駐朝日軍並未立即服從命令,直到8月18日才徹底停止抵抗。駐紮在朝鮮東海岸最大港口元山的日本軍隊甚至直到8月22日才向蘇軍投降。為接受日軍投降,8月24日,蘇聯向平壤和鹹興投送了空降部隊。8月25日,朝鮮北部地區的日軍被完全解除武裝。9月初,蘇軍已推進到三八線附近。
朝鮮解放是無數人浴血奮戰的結果,蘇軍為此付出了巨大犧牲。美國軍隊並未直接參與朝鮮解放戰爭,直到8月28日才向日本空投了自己的軍隊。數天後的9月2日,盟國代表在「密蘇里號」戰艦上簽署了日本無條件投降書。美軍是在日本投降後才進入朝鮮的。他們9月8日開始在仁川登陸,顯然不是為了解放朝鮮或是接受投降。這一行動的主要目的是阻止蘇軍佔領朝鮮全境。
應當指出,斯大林統治下的蘇聯遵循的絕非是利他主義原則。不惜一切代價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是戰勝國的邏輯。這一邏輯導致冷戰的出現,分裂了歐洲的德國和東亞的朝鮮,後果一直持續到今天。但歷史是無法假設的:在慶祝朝鮮光復節的時候,我們有必要回憶一下,到底是誰、用什麼方式解放了這個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