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建築師密斯凡德羅簡介 密斯凡德羅的設計有什麼理念?
密斯凡德羅的設計理念是什麼?簡介密斯凡德羅作品有哪些?這就為你介紹:
密斯凡德羅簡介
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德國建築師,(1886年3月27日-1969年8月17日)也是最著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大師之一,與賴特、勒·柯布西耶、格羅皮烏斯並稱四大現代建築大師。
密斯堅持「少就是多」的建築設計哲學,在處理手法上主張流動空間的新概念。
密斯凡德羅的設計理念
一、少就是多
「少就是多」,這句話的含義你可以很輕易的從幾千年的中國傳統美學和哲學中品味出來。國畫大師最有意境的東西往往不是塗滿筆墨的畫幅,而是在於那一大片空白之中。
當「少就是多」從密斯口中說出來時,當然沒有東方人悠閒與怡然,有的只是德國人的嚴謹與理性。是的,「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簡,「多」不是擁擠而是完美。
密斯的建築藝術依賴於結構,但不受結構限制,它從結構中產生,反過來又要求精心製作結構。"Less is more",密斯對他的學生如是說,「我希望你們能明白,建築與形式的創造無關。」
巴塞羅那的德國館是這樣一個例子,在這件德國用來參加1929年世界博覽會的展品中,你絕對見不到任何一件附加於建築之上的多餘的東西,沒有雜亂的裝飾,沒有無中生有的變化,沒有奇形怪狀的擺設品,有的只是輕靈通透的建築本身和它裡外連續流通的空間。
與此相類的還有1954-1958年建於紐約的西格拉姆大廈。這座彷彿凌空生起的摩天大樓無疑是紐約最精緻的建築之一,這種精緻不是來自樓裡樓外充斥的雕花線腳,而是來自其精巧的結構構件,茶色玻璃和內部簡約的空間。
在二十世紀以前,建築形式在受到結構限制的同時也受到當時的建築擁有者的思想限制。在西方建築的各種形式中,繁多的裝飾件,龐大的結構體是其統一象徵。
只有當新的結構技術和新材料的大量使用時,建築才會產生根本性的變革,二十世紀是鋼的世紀,電的世紀,當鋼鐵和玻璃廣泛應用於建築之前,一批思想先進的建築師走在了運動的前列。
無疑,密斯正是這樣一位先行者。「少就是多」就是居於這樣一種環境而產生的。在密斯的建築中包括從室內裝飾到傢俱,都要精簡到不能再改動的地步。
我們無從得知密斯是在怎麼樣的靈光一現之下找到了這句現代建築史上最為經典的名言,總之,現在它影響我們這個世界已經七十年了。
二、流通空間
在二十世紀初這應該是個很前衛的名詞。我相信在密斯做了巴塞羅那的德國館後歐洲建築界的震動是多麼巨大。
的確,對於那些從學院裡走出來的建築師,對於那些多多少少受到各種西方古建築流派對建築學的定義和限制的建築師來說,這種完全與以往的封閉或開敞空間不同的--流動的,貫通的,隔而不離的空間開創了另一種概念。
有趣的是,在西方,這是種全新的東西,而在古老的東方,中國古代的知名或不知名的文人和園林工匠已經知道並精通了流動空間。
與二十世紀其他三位建築大師中的賴特不同的是,密斯從頭到尾根本就沒顯露過對中國文化的興趣與嚮往。但「流通空間」概念和中國傳統造園藝術有驚人的共通性。
只不過,誠如我前面對密斯的「少就是多」的理解,他的流通空間之所以與中國造園藝術全然不同,其差異性甚至使一般人不會將二者聯繫起來,原因就在於:這種流通空間是理性的,秩序的,室內的空間,還有重要的一點,它是靜止的,其目的是實用性。
而中國園林的流通空間是有意營造的隨意的,自由的,室外的,它是流動的,其目的是觀賞性。拋開它們的表象,二者又的確在本質上是共通的,在人為營造的這些空間中,二者都成功了。
在稍後於德國館的吐根哈特住宅中,密斯再次成功的應用了「流通空間」思想,住宅底層的起居部分是建築的精華。
在開敞的大空間中,客廳與書房以精美的條紋瑪瑙石板牆分隔,餐室部分以烏檀木作成弧形牆,於是,書房、客廳、餐室、門廳作為起居的四個部分被劃分為互相聯繫的空間。
內部流通的空間同時又被玻璃幕牆引向花園,室內向室外延伸,室外向室內滲透,「流通空間」再次在這裡得到完美詮釋。
三、全面空間
或稱為「通用空間」、「一統空間」是密斯另外一個重要的理論。我認為這是從「流通空間」中發展而來的。在「流通空間」中,大的空間被劃分為幾個互相聯繫貫通的小空間,當我們把其中的隔牆移走,留下來的將是一大片空間整體。
在這片空間中,我們可以隨意佈置,將其改造成任何我們想要的形式。這就是「全面空間」了,我無從推斷出密斯是否也像我這樣從「流通空間」得到「全面空間」,但也許我可以試著尋找大師的足跡。
與沙利文的「形式服從功能」不同的是,密斯認為人的需求是會變化的,今天他要這樣,明天他又會要那樣,而建築形式可以不變,套句中國古話,就叫「以不變應萬變」,只要有一個整體的大空間,人們可以在其內部隨意改造,那需求就能得到滿足了。
1950-1956年密斯在伊裡諾理工學院的克朗樓中非常清晰的表達了他的這種想法,在120m*220m的長方形基地上、克朗樓的上層是可供400人同時使用的大空間,包括繪圖室,圖書室,展覽室和辦公室等空間,不同部分用一人多高的木隔板來分隔。
克朗樓正像起名字——crown(皇冠)——一樣,精緻典型但很不實用,據說很少有人願意在其通透的大玻璃牆內學習和工作。從這點說,克朗樓是失敗了,但其體現的「全面空間」思想,卻是二十世紀建築界影響最大的思想之一。
密斯凡德羅作品有哪些?
一、伊利諾伊理工學院校園規劃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的建築成就為他在20世紀建築史中博得一席之地。對材料富於經驗的理解,獨創性的空間設計,將建築融於環境的才能,所有的這些都通過照片傳媒的手法觸及我們的感官。
因此這本書的介紹主要基於作者的照片材料——其中一部分從未發表過。它一方面追溯了創造這些卓越的建築的年代,另一方面,也追溯了這些建築時至今日的持續發展。
這個文獻描述了密斯最初接觸建築的熱情,並介紹了他逐步接近建築本質,並融會貫通的經過,反映了他與建築之間交流的默契。在這個專論中挑選的眾多例證,全面地反映了密斯的建築。
它也是一本定位於實踐的手冊,用來幫助那些探求正確的建築與規劃方法的建築師。它所表達的建築的願望與教益的力量在今天仍是很有裨益的。
因此這套關於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卓越建築的導讀系列叢書涉及他最重要的單體建築。總地來說,這套展現細節的叢書的基礎,即是嚴肅與翔實的接觸密斯迷人的全部作品。
二、范斯沃斯住宅
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1945年為美國單身女醫師範斯沃斯設計的一棟住宅,1950年落成。住宅坐落在帕拉諾南部的福克斯河右岸,房子四周是一片平坦的牧野,夾雜著叢生茂密的樹林。
與其他住宅建築不同的是,范斯沃斯住宅以大片的玻璃取代了阻隔視線的牆面,成為名副其實的「看得見風景的房間」。
三、西格拉姆大廈
位於美國紐約市中心的西格拉姆大廈建於1954~1958年,共38層,高158米,總投資450萬美元,設計者是著名建築師密斯·凡·德·羅和菲利普·約翰遜。
大廈的設計風格體現了密斯·凡·德·羅一貫的主張,那就是基於對框架結構的深刻解讀,簡化的結構體系,精簡的結構構件。
講究的結構邏輯表現,使之產生沒有屏障可供自由劃分的大空間,完美演繹「少即是多」的建築原理。
四、柏林新國家美術館
柏林新國家美術館是現代建築的先驅密斯·凡·德羅所建,美術館本身是一件鋼與玻璃的雕塑,裡面的陳列品有從印象派到德國表現主義、現實主義、立體主義的繪畫作品。
乃至亨利·摩爾等人的大型雕塑。在它的對面,柏林愛樂音樂廳金黃色的牆面和曲折和造型有如樂海中的揚起的風帆。
五、圖根哈特別墅
建築師密斯·范·德·羅厄設計的布爾諾圖根德哈特別墅是20世紀20年代在歐洲興起的建築 「近代運動」中具有國際風格的優秀建築範例。
圖根德哈特別墅的房屋建築作為密斯·范·德·羅厄的代表作品對新的建築理念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