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眼”行動:英軍“哥曼德”特種部隊突襲德軍雷達站

“挖眼”行動:英軍“哥曼德”特種部隊突襲德軍雷達站

世界歷史雜談

“挖眼”行動:英軍“哥曼德”特種部隊突襲德軍雷達站

1940年7月~1941年5月,德國空軍在英國上空與英國空軍進行的一場大規模空戰,史稱不列顛之戰。這場戰爭中,英國空軍之所以能在戰鬥機數量上處於絕對劣勢的情況下成功對抗德國空軍,非常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其擁有高效的雷達預警網。對於在雷達方面佔有的優勢,英國人是始終充滿自信的。然而,此戰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很快就讓英國人感到焦慮不安了。

自從德國轉兵東向進攻蘇聯後,暫時無力開闢「第二戰場」的英國就開始以空軍的轟炸機部隊對德國進行戰略轟炸,從而支援蘇聯抗擊德軍。一開始似乎還比較順利,英國轟炸機一直保持著較低的損失率。但這種情況到了1941年秋季突然發生了變化,英國轟炸機的損失突然以驚人的速度劇增,特別是在11月對德國魯爾區的一次空襲中,居然有21%的轟炸機未能返回基地。英國方面開始懷疑德軍已經擁有了性能先進的雷達系統,否則德軍不可能如此高效地攔截英國轟炸機。因此,英國首相丘吉爾特別召見了以瓊斯博士為首的英國電信研究專家組成員,要求他們立即採取措施搞清楚德軍雷達的具體情況。

事實上,早在1939年11月,瓊斯博士就收到過有關德國雷達的情報。當時,情報稱德國在沿海地區部署了一種飛機探測系統,作用距離可以達到120km。該飛機探測器的工作頻率為600MHz,配用碟形拋物面天線。隨後的情報進一步指出,德軍使用了被稱為「弗裡亞」的雷達系統,大大提高了其空軍戰鬥機和高射炮的防空效率。接著通過空中照相偵察,瓊斯博士終於發現德軍的一個「弗裡亞」雷達站設在法國西北部一個叫奧德維爾小村莊附近。英國方面又經過不懈努力,最終弄清楚了「弗裡亞」雷達站不僅位於奧德維爾村,而且在迪厄普和加來地區也有德軍雷達站。

就在這個時候,英軍偵察機又探測到了一些570MHz信號的方位記錄,但是空中照相偵察卻無法拍攝到這種裝置。也就是說,這種裝置要比「弗裡亞」雷達小得多。英國監聽部門此時獲得了一條情報,稱「弗裡亞」雷達正與一種叫作「沃爾茲堡」的設備儀器被送往羅馬尼亞。據此,瓊斯博士判斷「沃爾茲堡」很可能就是570MHz信號源。1941年11月,英國偵察機在法國諾曼底地區第二大港口城市勒阿弗爾以北的海邊村莊布魯尼沃爾,發現了兩部「弗裡亞」雷達。通過照片判讀,雷達站還有一條小路通向幾百米遠處的一條環路,環路中有一個很小的點。開始,照片判讀人員認為這個很小的點可能是照相機上的灰塵所致,但後來發現這是一個黑色物體。瓊斯博士據此判斷,這個黑色物體很可能與「弗裡亞」雷達有密切關係,也許就是「沃爾茲堡」。12月5日,英軍再次派出1架「噴火」式戰鬥機執行偵察任務,最終獲得了比較清晰的照片。照片顯示那個黑色物體像一個電火盆,直徑約3m,有一個拋物面反射器。但是,僅憑照片無法知道這種裝置是否工作在570MHz的頻率上,因此英軍仍無法對其進行有效干擾。

瓊斯博士看著偵察機獲得的照片,突然發現在「沃爾茲堡」坐落的懸崖上有一個斜坡通往海灘,距離海灘只有幾百米。這時一個大膽的想法突然出現在瓊斯博士的腦海中:「瞧,我們可以從這兒進去!如果我們能夠搞到雷達,那麼一切問題都迎刃而解了!」他立即寫了一封信給戰時內閣,提出應設法繳獲德軍的雷達設備。丘吉爾首相看到這封信後立即表示同意,並指示軍方研究這一設想。

「哥曼德」出場

接到丘吉爾首相的指示之後,英陸軍經過仔細研究發現,採用常規方法實施這一行動將注定失敗。雷達站設在很高的懸崖上,西北是90多米高的懸崖峭壁,南北兩側則是通往大海的深溝,僅東面有路可以通行。這條惟一的通路上有一座教堂,當時已被德軍用作兵營。情報部門偵察的結果是,教堂內至少駐有100多名德軍。而且,在周圍的山上還分佈有德軍的十幾個海防哨所,距雷達站幾公里的地方還有德軍的1個步兵團和1個坦克營,只需30分鐘這些部隊就可以趕到增援。即使從海上發起攻擊的突擊隊能夠不受重大傷亡地打上懸崖,他們也無法保證在這之前阻止德軍對雷達設備實施破壞。就在軍方感到常規部隊難以完成這樣的任務時,有人提議由新組建的特種部隊--「哥曼德」特種部隊執行這一任務。

說起英國的特種部隊,人們似乎首先想起的是特別空勤團(SAS)。「哥曼德」特種部隊與SAS不同,「哥曼德」是從英國本土發展起來的,後來被編入英國海軍陸戰隊;而SAS則是在北非戰場發展起來的,隸屬於英國陸軍。「哥曼德」一詞最早來自於布爾戰爭,即英國與南非白人--布爾人的戰爭。當時,英軍在兵力上佔有絕對優勢,但布爾人採取化整為零的小分隊突襲作戰方式,頻頻對英軍實施打了就跑的戰術突襲,使得英軍傷亡慘重,雖然英軍最後以出動10萬兵力、損失2萬(而布爾人僅損兵3700人)的重大代價打贏了這場戰爭,但這些布爾人的小分隊卻給英國人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這種以突襲方式作戰的小分隊當時被英國人稱為「哥曼德」,即「突擊隊」的意思。

二戰爆發後,英國遠征軍在法國遭到慘敗,雖然其主要的有生力量通過敦刻爾克撤退保存下來,但部隊全部重裝備幾乎損失殆盡。恰在這個艱難的時刻,卻有人開始設想對德軍佔領區進行攻勢作戰,這個人就是大英帝國總參謀長迪爾上將的副官達托萊・克拉克中校。他建議使用少數小規模部隊偷襲從挪威西海岸的納爾維克到法國比利牛斯山脈一線的德軍陣地,這也是當時惟一能夠給德軍有效打擊的方法。這一提議雖然遭到一些人的反對,但卻得到了丘吉爾的支持,因此陸軍決定由克拉克中校負責組建他所提議的襲擊部隊。   克拉克中校立即付諸行動,他從陸軍和海軍陸戰隊中挑選了幾百名有作戰經驗的官兵,於1940年6月下旬組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比較正規的、獨立執行特殊任務的新型部隊,即我們所說的「特種部隊」。這支部隊最初編為10個「襲擊部隊」,每個部隊下轄2個小隊,每個小隊編有3名軍官和47名士兵共50人。因此,該特種部隊當時編製約1000人。其裝備有當時比較先進的湯姆遜衝鋒鎗、布倫輕機槍和越野摩托車、輕型汽車等交通工具。部隊組建後,原本打算稱為「奇襲部隊」或「豹部隊」,但英軍中很多人對布爾人的「哥曼德」記憶猶新,最後就以「哥曼德」命名了這支特種部隊。

「哥曼德」成立之後,很快就對德軍佔領的歐洲海岸地區發動了一系列突襲行動,令德軍損失慘重,大大振奮了英國軍民抗擊納粹的信心和士氣。這些突襲行動驚動了希特勒,為此,希特勒還特地發出了所謂的「根絕命令」,即「第46號指令」,對俘獲的英軍,無論其是否身穿制服(當時的國際法規定,只有身穿己方制服的被俘人員才能享受戰俘待遇,否則將以間諜論處予以處決),無論是否有武裝,務必「斬盡殺絕」。由此可見,當時「哥曼德」的突襲行動確實給德軍的心理造成了重大影響。

當時負責統一指揮特種部隊的英軍聯合司令部司令海軍准將蒙巴頓,親自召見「哥曼德」的創建人之一--羅斯特少校前來受領任務。任務內容很簡單,由1個空降連和1個工兵小組組成的「哥曼德」從空中進入雷達站,奪取雷達設備後從海灘撤回來,此次任務的代號為「刺痛行動」。但是,這個任務要想實施卻非常困難--要求所有的行動包括撤退都必須在半小時內完成。不過,羅斯特少校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並表示「沒有特種部隊完成不了的任務」!隨後,瓊斯博士向羅斯特少校講解了行動的具體目標:首先要奪取並運回「沃爾茲堡」雷達,為此瓊斯博士還建議在接應特種部隊撤回的軍艦上安裝無線電接收機,以備「哥曼德」失手時探測「沃爾茲堡」雷達是否是570MHz信號源;其次要拿到「沃爾茲堡」雷達的接收機、顯示裝置和發射機;第三是想辦法抓回俘虜,最好是雷達操作手;最後,如果有些重要部件難以拆卸的話,要將上面的標籤拆下並帶回來。

行動計劃確定後,「哥曼德」即展開了艱苦的訓練。訓練的重點是如何在半小時內完成所有拆卸動作,並順利撤退到海灘登上接應的船隻。負責拆卸雷達的工兵小組利用一部與德軍雷達類似的英國雷達進行拆卸訓練,拆卸所用的時間由最初的40分鐘慢慢減少到20分鐘,並且在這段時間內還可以完成繪製機器結構草圖、拍攝照片等動作。就這樣,「哥曼德」完成了作戰準備,只等適當的時機發起行動。

  突襲行動成功

這次突襲是一次空降襲擊和海上撤退相結合的行動,這就要求各方面的情況,尤其是氣象條件要滿足空降作戰和海上撤退的要求。一方面不能有大風天氣,以防止空降時士兵被吹散無法集中作戰;另一方面水文條件還要是漲潮,以便於接應的快艇趁著漲潮盡量接近海灘,有利於特種部隊迅速上船撤離。但根據預測,符合要求的天氣直到1942年2月27~28日才出現,因此行動發起時間也就定在了這一天。

當晚22時,12架經過改裝的「惠特利」轟炸機載著119名傘兵騰空而起,飛向位於布魯尼沃爾村的德軍雷達站。經過兩個多小時的飛行,於28日凌晨零點15分開始空降。第一批傘兵降落在離雷達站以南約550m的地方。他們原以為會遭到德軍抗擊,但德軍並沒有反應,很可能將這些轟炸機當作了派往德國執行轟炸任務的飛機,因為夜暗也沒有發現傘兵空降的情況。落地後的特種部隊立即分為3個小隊,羅斯特少校帶領第一小隊向雷達站和教堂前進,負責攻佔雷達站並拆卸雷達;第二小隊由一名中尉率領,任務是掩護部隊不受來自內陸的攻擊;第三小隊負責佔領通往海灘的通路。

羅斯特少校的小隊悄悄包圍了雷達站和教堂,他和4名隊員首先衝入雷達站的房間內,卻發現裡面只有1個德軍士兵。這名德軍士兵企圖抵抗,但很快就被擊斃。與此同時,房子外面也展開了戰鬥,並俘獲了1名德軍雷達操作手。只用了幾分鐘,德軍在「沃爾茲堡」雷達周圍的抵抗就全部被粉碎。非常奇怪的是,原本估計駐有100多名德軍的教堂內卻空無一人。原來,因為天氣寒冷,這些德軍都搬到了山下的布魯尼沃爾村中去了。聽到槍聲後,德軍立即集合向山上增援,並通知後方的其他部隊趕來。第二小隊隨即展開了阻擊行動,阻止德軍接近雷達站。這邊佔領雷達站的工兵小組立即開始拆卸雷達,但藉著手電筒光亮進行拍照的時候卻引來了德軍火力射擊,被迫中斷拍照工作直接進行拆解作業。剛剛工作了不到10分鐘,羅斯特少校就發現內陸有3輛開著前燈的卡車向雷達站駛來,這無疑是德軍的增援部隊,一旦他們使用迫擊炮等向雷達站轟擊,將會造成嚴重損失。羅斯特少校當機立斷決定到此為止,搞到多少零部件算多少。隊員們立即將拆下來的部件裝到折疊式手推車上,向海灘撤退並在途中快速埋設了不少地雷以遲滯德軍的追擊。離開時,特種部隊在雷達站內安裝了延時爆炸裝置,以摧毀剩餘的設備和破壞現場。

羅斯特少校指揮部隊掩護裝有雷達部件的手推車且戰且退,直到接近海灘遭到德軍火力攔阻時才發現撤退通道此時還被德軍控制。原來,擔負佔領並扼守退路的第三小隊40名隊員中有一半降落到了離計劃著陸點4km遠的地方,未能在第一時間奪取撤退通道。當這些隊員發現降落位置錯誤時,趕緊向正確位置運動。正當羅斯特少校的小隊與扼守通道的德軍交火時,他們也正好趕到。兩邊人員共同努力,終於攻下了擋住去路的德軍哨所,打通了退路。特種部隊於2時15分控制了海灘,並立即通知接應的海軍快艇前來裝載人員和設備。誰知,通信兵卻未能與快艇取得聯繫,這將意味著特種部隊無法撤出。此時,增援而來的德軍已經開始向海灘步步緊逼,形勢到了極為危險的境地。羅斯特少校一面親自發射紅色信號彈求救,一面下令部隊準備進行防禦戰,以固守待援爭取時間。就在這時,安裝在雷達站的延時爆炸裝置爆炸了,撤退時埋設的地雷也開始一個接一個炸響,但這並不能阻止德軍繼續向海灘接近。若是海軍快艇再不到達,特種部隊除了全部被殲滅就只有跳海一條路了。就在「哥曼德」準備背水一戰時,海軍的快艇終於趕到了。原來,當「哥曼德」發信號要快艇前來接應時,正好有1艘德軍驅逐艦和2艘炮艇在距英軍快艇不到1.6km處駛過,迫使快艇在原地停留了一段時間。萬幸的是,德軍艦艇並沒有發現英軍快艇。羅斯特少校立即指揮部隊上船,首先上船的是攜帶雷達部件的工兵小組,然後是傷員和俘虜,最後其他隊員也登上了快艇。快艇上的火力一直向岸上射擊,掩護「哥曼德」上船。當快艇離開法國海岸24km時,天亮了。不過,此時英軍數架「噴火」式戰鬥機已經飛臨船隊上空進行掩護,因此後邊的撤退行動非常順利。   此次突襲行動非常成功,「哥曼德」繳獲了需要的絕大部分雷達零部件,而且俘獲3名德軍士兵,其中1名是雷達操作手。「哥曼德」自身傷亡15人,其中2人陣亡,7人負傷,6人失蹤。通過對繳獲的「沃爾茲堡」雷達的分析,英國方面很快就掌握了這種雷達的技術性能,從而在以後的作戰中重新掌握了主動權。

突襲行動評析

「刺痛行動」取得了圓滿成功,這也是世界上首次採取特種部隊奪取對方雷達實物的戰例,為以後的類似行動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正確的情報判斷是突襲行動成功的前提

現代戰爭中,電子戰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往往對戰爭進程有著重大影響。此次,英軍開始懷疑德軍裝備了高性能的雷達,實際上是因為自身轟炸機的損失率突然大幅增加。英國相關部門也因此進一步利用先前掌握的相關情報對這一情況進行驗證。如瓊斯博士早在1939年11月就開始注意關於德軍雷達的相關情報。到1940年5月,1個德軍戰俘供稱,德國海軍一直在試驗一種無線電回波裝置,能夠測量遠處目標的距離和方位。這無疑也是一種當時英國人尚不知曉的雷達系統。兩個月後,1架英國飛機第一次探測到了疑似雷達信號。緊接著,情報部門破譯的德國空軍的秘密報告的要點中,也提到因為得到了「弗裡亞」雷達的警報,所以德國戰鬥機才進行了成功的截擊行動。這些情報綜合在一起,使得瓊斯博士確信德國人已經擁有了性能先進的雷達。

在搞清楚這一點後,英國人隨即轉入對德軍雷達站具體位置的偵察。1940年11月22日,英軍1架高空飛行的「噴火」式戰鬥機拍攝了2張非常清晰的照片。這些航空照片上顯示在奧德維爾村西面有2個並排的圓圈,每個圓圈的直徑約有6m,當時並不能判定這些圓圈到底是什麼東西。後來,通過對2張本來應該組成一幅完整立體圖像的照片使用立體視鏡進行觀察,在兩次曝光的9秒鐘間隔內,有一個圓圈頂部的又寬又薄的物體旋轉了90°,而這個特徵正是雷達天線旋轉所特有的。之後,英國人擴大偵察範圍,又發現了位於布魯尼沃爾村的德軍雷達站,並通過仔細的照片判讀,發現了體積更小的「沃爾茲堡」雷達。正是因為這個發現,英國人才意識到可以採取奪取德軍雷達設備的辦法來瞭解其技術性能。

因此,特種作戰行動必須依賴正確的情報判斷,而正確的情報判斷則依賴於平時大量點滴情報的積累和綜合。如果做不到這一點的話,作戰能力再強的特種部隊也會陷入有勁不知往何處使的境地。

出其不意的目標選擇達成了完美的突然性

突襲行動的目標選擇是關係到行動成敗的極為重要的因素,目標選擇合理可以充分達到出敵意外的效果,選擇不合理則可能正好與敵方防禦的強點撞上造成行動困難。可以說,此次英軍的目標選擇完全達成了戰術行動的突然性。

二戰時期,雷達投入戰場使用並不久,當時德軍實在是難以預料到英軍居然會採取派出特種部隊直接奪取雷達設備的方式,因此警戒非常薄弱。德軍雷達設置在法國佔領區的海岸上,附近雖然也有一些德軍的海防哨所和部隊,但距離都比較遠,需要半小時左右才能趕到雷達站。距雷達站最近的教堂內的德軍本來是可以對英軍突襲行動造成很大困難的,但卻因為天氣寒冷而臨時搬到了布魯尼沃爾村,這就使得雷達站內只剩下了負責操作雷達設備的人員了。這些僅有的操作人員根來就不是戰鬥兵員,在英軍強悍的特種部隊面前只幾分鐘就被殲滅,從而為英軍順利佔領雷達站並拆卸設備提供了條件。當德軍發現英軍襲擊雷達站開始增援時,英軍已經基本完成任務開始撤離了。英軍的目標選擇和行動方式完全出乎德軍意料之外,也就為行動成功奠定了基礎。

此戰德軍吃了大虧後,立即採取措施,很多雷達站都開始加強防禦,周圍圍上了密密麻麻的鐵絲網。雖然雷達站的防禦得到了加強,然而令德軍沒有想到的是,英軍後來卻因為這些鐵絲網更容易判明德軍雷達站的位置,也算是此次突襲行動的另一個成果吧。

嚴格的訓練是取得突襲成功的重要保證

此次「哥曼德」突襲的目標是德軍雷達站,雖然雷達站自身的防禦能力有限,但其卻處於可得到快速增援的位置。當時,英軍情報部門認為雷達站旁邊的教堂內至少駐有100多名德軍,在周圍的山上還分佈有德軍的十幾個海防哨所,距雷達站幾公里的地方還有德軍的1個步兵團和1個坦克營,只需半小時就可以趕到雷達站。英軍排除了使用大量常規部隊進行兩棲突擊的可能性,那麼就要使用小規模特種部隊進行突襲了。特種部隊雖然作戰能力很強,卻只適於進行快速的突襲行動,無法與敵方大量正規部隊進行正面對抗。這也就決定了「哥曼德」必須在德軍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完成任務,否則行動成功的可能性就非常渺茫了。

正是基於這一點,「哥曼德」與負責拆卸雷達設備的工兵小組進行了反覆演練。拆卸雷達所用的時間由最初的40分鐘,逐漸縮短到30分鐘、25分鐘,最後可以在20分鐘內完成整套雷達的拆卸工作。而在後來的實戰中,「哥曼德」可以用來拆卸雷達的時間實際上只有不到10分鐘。但由於部隊經過反覆的嚴格訓練,仍然完成了大部分雷達部件的拆卸工作,並且將有用的標籤全部取下帶回,最終搞清楚了德軍雷達的主要技術性能。

  各軍種聯合行動是保證特種作戰成功的關鍵

此次「哥曼德」突襲德軍雷達站的行動,雖然直接動使用的只有119人組成的特種部隊,但卻是一次嚴格意義上的陸海空三軍聯合行動。當時的「哥曼德」仍然隸屬於英國陸軍,而空軍負責使用經過改裝的「惠特利」轟炸機運送「哥曼德」特種部隊進行空降並提供撤退過程中的空中掩護,最後撤離工作則是由海軍的快艇負責。一旦涉及到多個軍種的聯合作戰,一般都需要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負責指揮。當時,英軍有一個專負特種作戰指揮任務的聯合司令部。該司令部也就擔負起協調陸海空三軍進行聯合作戰的任務。事實證明,每個軍種都有其獨特的作戰能力,其相互之間的關係不是可以相互代替,而是需要相互配合才能發揮最大效應。突襲雷達站過程中,空軍完成了對特種部隊的空降投送任務,特種部隊在地面戰鬥中成功奪取了所需要的絕大部分雷達部件,海軍的快艇雖然遭遇了點小麻煩,但最後也完成了將特種部隊撤離海灘的任務。從這一點來看,特種作戰需多軍種聯合實施,這也成為時至今日特種作戰取得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

特種部隊極強的應變能力保證了對戰場意外情況的應對

再好的作戰計劃也趕不上戰場形勢的變化。特種部隊在敵後作戰所面臨的戰場形勢更為嚴峻,經常會碰到預料不到的意外情況,因此要求特種部隊要具備極強的應變能力。

此次「哥曼德」突襲德軍雷達站的行動中,英軍碰到的第一個意外情況就是本來打算用20分鐘完成雷達設備的拆卸工作,最後卻只有不到10分鐘時間進行這項工作。當「哥曼德」隊員拆卸雷達不到10分鐘時,羅斯特少校就發現內陸有3輛開著前燈的卡車向雷達站駛來。這表明德軍增援部隊的行動速度要比預想的快得多,如果德軍使用迫擊炮等向雷達站轟擊,那麼正在拆卸雷達的「哥曼德」隊員就會遭到嚴重損失。不僅出現人員傷亡,最重要的是雷達的拆卸工作將無法進行下去,而且一旦受過專門訓練的工兵小組遭到嚴重損失,後邊的工作也就無法進行下去了。因此,羅斯特少校當機立斷下令結束拆卸工作,迅速脫離陣地向海邊撤退。應該說,在當時的戰場態勢下這一處置是非常正確的,使得「哥曼德」避免出現與德軍增援部隊陷入膠著狀態難以擺脫的局面,為後面的撤退行動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部隊撤退到海灘上時,又接連出現兩個意外情況。先是羅斯特少校率隊到達海灘通道時,才發現通道仍被德軍控制。第三小隊因為在空降著陸時有一半隊員降落到離預定地點4km遠的地方,此時仍沒有控制海灘通道。好在特種部隊獨立作戰能力和應變能力很強,第三小隊迅速判明了所在位置並收攏部隊立即趕往海灘通道。當他們趕到時,正好趕上羅斯特少校等人撤退到此,兩邊共同努力很快就奪下了海灘通道。緊接著,控制海灘的「哥曼德」發現與預定擔任接應任務的海軍快艇無法取得聯繫,這意味著「哥曼德」無法從海上撤退,在德軍增援部隊攻擊下不是全軍覆沒就是要跳海了。羅斯特少校並沒有驚慌失措,一方面使用信號彈努力與快艇恢復聯繫,另一方面佈置海灘防禦準備固守待援。好在海軍快艇只是因為意外情況耽誤了一段時間,隨後很快靠上了海灘將「哥曼德」隊員接走。這些情況說明,在關鍵時刻,特種部隊的應變能力式是極為重要的,而這也是特種部隊能力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世界歷史雜談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