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伯納有句名言:讓你疲憊的不是連綿不斷的群山,而是你鞋子裡的一粒沙子。其實,很多的時候,「滅頂之災」並沒有夭折我們信念的破壞力,只是我們因為自己給自己使絆兒;即便,真的是沉重得讓人難以喘息,也應該想到:因為我們失去了,並且不能失去更多。於是,「心理干預」開始讓我們凝眸,開始提醒我們,到了清除你鞋子裡那粒沙子的時候了。記者近日採訪了多次參與災難心理干預的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的專家呂秋雲教授。呂教授說——
??
呂秋雲教授首先告訴記者,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除了受災人的家屬外,還包括他的朋友、同事,以及搶救人員、目擊者,他們都是需要進行心理干預的對象。
那麼,什麼是災難心理干預呢?呂秋雲教授說,心理干預在國外被稱為危機干預,是指在遇到災難事故時對當事人進行的一系列心理疏導活動。災難事故是突發的,而且危害程度深,當事人在沒有心理準備的情況下遭受打擊,短時間內會產生一種應激狀態,如果不能及時疏導,當事人往往容易產生絕望、無助、抑鬱等心態,最終造成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因此,對當事人進行心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
??
宣洩抑鬱直面現實
??
心理干預最主要的是傾聽,就是讓他們宣洩災難引起的抑鬱、焦慮等負性情緒,讓他們都說出來,而不是壓抑、迴避,使他們意識到自己的某些痛苦體驗別人也曾經或正在遭受,自己並非孤獨地面對這些不幸。心理專家在進行傾聽的時候,會從一些細微的動作中讓傾訴者感到,有人在默默地支持他,幫助他。然後心理專家必須幫助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認識、面對、接受失去朋友、親人這一事實,這是成功干預的第一步。
??
原諒災難原諒自己
??
起初,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往往存在否認失去朋友、親人的心理。為了讓他們接受這一事實,需要對他們與死者的關係及其他有關事件進行回憶。此時還要告訴他,哭泣、悲傷、內疚等等都是人在痛苦時的一種很自然的情感表現,不是軟弱,這是正常的。還告訴他們如果酗酒、自傷、自殺等才是不正常的反應。而此時可以告訴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處理好與死者有關的消極情緒,將有助於發現他們關係中值得永遠懷念的一面。在干預中,可幫助他們分析,是否已盡了最大努力。讓他們學會原諒自己,以積極的方式消除內疚,改變不現實、不合理的信念。
呂教授還指出在提供干預時,有時會遇到阻力,原因之一在於他們認為自己不應放棄悲哀。他們認為如果悲哀的時間不夠長,或者悲哀的程度不深,就是對死者的不尊重,然後讓自己無休止地陷在悲哀之中。其實仔細想想,即便是死者也不希望我們永遠沉浸在沉重的悲哀中。此時應使他們瞭解到,從悲哀中解脫,從事其他有意義的活動並不是對死者的背叛,緊接著要幫助他們投身新生活。
逝者已去,我們要堅強地活著。
??
健康心態紀念逝者
??
受到創傷後,每個人表達悲哀的方式都是不同的。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所有的悲哀及創傷後所產生的自然反應都會慢慢地減弱。隨著悲哀反應過程和干預的進展,心理專家將幫助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與死者保持一種健康的關係。要讓他們知道,現在已離去的親人或朋友,永遠存在於我們的記憶之中。呂教授指出,很多人都希望將創傷事件忘掉,但這是一個誤區。我們永遠都不可能忘掉創傷,而我們要做的是逐漸淡化悲哀,積極地投入新的生活。在每年的創傷事件的那一天,我們可以採取健康的行動去紀念逝者。
無論是自然災害還是人為災害,都使許多人要目睹死亡及毀滅,會給人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災難發生後立即進行災後心理干預,可幫助倖存者和遇難者家屬最大限度地利用積極應付技能面對和經歷痛苦過程,盡快完成善後事宜,對於已經失去的,我們沒有回天之力。但面對現實,我們應該有所為。
(北京娛樂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