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肉營養勝熊掌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魚肉營養勝熊掌

魚肉營養勝熊掌

其實營養學界早已達成共識:「野味未必富含營養」

俗話說「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因為魚翅與熊掌珍奇難得,營養含量也被市民高看一眼。但記者日前在採訪中獲悉,「野味未必富含營養」在營養學界早已達成共識。相反,普通魚肉因其中的成分與人體接近,營養的吸收和利用率均勝於熊掌。

近半市民獵奇為滋補

據廣東省林業廳調查,16種獸類,如野豬、果子狸、黃麂、狍子、華南兔、竹鼠;21種鳥類,如喜鵲、環頸雉、斑鳩、麻雀、鷓鴣、竹雞、鵪鶉;16種兩棲類,如各種蛇類、虎紋蛙、印尼龜等,在市場上銷售量最大。但除了梅花鹿、果子狸、鴕鳥、藍孔雀、環頸雉、鵪鶉、虎紋蛙等少量種類來源於人工養殖外,85%以上的野生動物均來源於野外,其中25%的野生動物屬國家重點保護。

在接受調查的人群中,有46%以上的人吃過野生動物,其中又有超過半數者為60歲以上的老人。針對「流行吃野生動物」的原因的回答,有45.4%的人表示「能增加營養或滋補」,而37%的人「出於好奇」,「為了顯富」的占12%。這說明有近一半的人認為野生動物營養價值高,具有滋補作用。這一點正是南方的老人們在飲食中最為講究的。

吃「野味」應防食物中毒

在不少酒樓,「無污染,純天然,營養價值高」等字眼,成為野味的廣告詞;裝著蛇、鹿、鳥等野生動物的鐵籠成了招攬食客的「品牌」。野味的食補作用真的那麼神奇嗎?北大深圳醫院營養科主任朱翠鳳告訴記者,「野味未必富含營養」在營養學界早已達成共識。

據介紹,從茹毛飲血到吃熟食,在如何有效攝取營養、更美味地享用食物方面,我們的祖先其實動了不少腦筋。像雞鴨鵝、豬牛羊等原來都是野生動物,後來被圈養變成家禽、家畜,都是經歷了一個品類選擇、優勝劣汰、物種進化的過程。單從口感上看,野味雖然稀奇古怪卻不一定如想像中美味,如野豬的肌肉纖維明顯比家豬粗且不易消化;而狍子、竹鼠、鱷魚肉等,在烹飪中一般都需要添加很多佐料才能去除腥臊味。

此外,從食品衛生的角度來看,許多野生動物體內含有許多寄生蟲、細菌和病毒,如烹調不當,很容易發生食物中毒,甚至造成新的人畜共患病的爆發流行。

魚肉營養成分更接近人體

北大深圳醫院的營養師們表示,根據對家禽、家畜和幾種野生動物的營養分析比較來看,它們在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能量等主要指標上相差無幾。熊掌脂肪豐富,其中含有較多的平滑肌和膠原蛋白,但從營養學的角度來看,羊筋、牛筋、鴨掌、雞腱、豬腳等食物中,也含有同樣的成分,只不過它們的外形比熊掌校營養師們打了個比方,若30只鴨掌與一隻熊掌重量相當,那麼食客吃完30只鴨掌後攝取到的營養絕不會少於一隻熊掌。

在營養學界有種說法,「沒腿的比有腿的好,兩條腿的比四條腿的好」。意思是說,動物性食品中:魚類、禽類、畜類的營養價值依次排列。臨床研究結果顯示:經常吃魚的人比經常吃豬肉的人患腦血栓、動脈粥樣硬化、高脂血症等疾病的比率要低。因為魚肉中含有許多人體必需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可有效預防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此外,魚肉中所含蛋白質的氨基酸構成比與人體非常接近,各類營養素的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均比較高。與此相反,熊掌中富含的膠原蛋白,反而不易於人體消化。因此,我們可一言以蔽之:魚肉營養勝熊掌。

深圳商報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