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反映和孩子談論死亡是一件很難啟齒的事,尤其是對年幼的孩子。
??那麼應當如何回答這一問題呢?兒童問題咨詢專家趙遠虹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需要不同的答覆。
??6到7歲的孩子一般不認為死亡是一個生命的終結,有可能會認為「死」只不過是一個暫時睡著了的現象,現在不吃不喝,不喘氣了,過一段時間他還會再醒來。
??趙遠虹說,面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應當注意一個原則,那就是教育者盡量不要主動向孩子解釋這個問題。如果他問到了,一定要正面回答。回答時要簡單明瞭,避免含糊不清和欺騙的回答,比如「他走了」,「他睡著了」等等。當孩子沒有正面問到的時候,盡量不要討論這個題目,因為孩子的成熟度有異,教育者如果在孩子身心尚未準備好的情況下提到這個問題,反而會使孩子受到不必要的驚嚇。會引起談論此類話題的較多機會是家中有寵物死亡,或在看電視的時候。
??教育者在回答問題前需要注意兩點:第一,不要因為你自己內心的恐懼和避諱,而不談論這個題目。第二,當孩子來提這個問題時要認真傾聽,從而判斷孩子究竟想知道什麼。只要滿足了孩子想知道的那一點就可以結束談話。判斷時可用反問的方法,如「你說呢?」「你認為人死了去哪裡呢?」「你認為天堂什麼樣呢?」這麼做,有80%孩子就會很滿意了。
??還有一個問題是孩子經常提到的,就是問:「媽媽(爸爸或其他親人),你會死嗎?」因為孩子對時間的概念還不成形,如果家長直接答說「會」,將使孩子誤以為近期就會發生。所以在回答該問題時務必加上「要很老很老很老才會死」。通過多次強調「很老」這個字眼,使孩子覺得時間還很長,不會因為他的親人受到死亡威脅而不安。趙遠虹說,我們成人往往會忽略孩子的視角,對一個幼兒園的孩子來說,一個初中生就已經「很老」了。
??「如果家長自己處於悲痛之際,沒有辦法談論這個問題時,就要跟孩子如實講:我現在還不能談,等我可以談的時候再談,好嗎?切記不要做空口的承諾,一旦孩子不了了之了,就讓他不了了之。」趙遠虹表示這種特殊情景需要家長特別注意。
??7到9歲的孩子已經對死亡有了較客觀的認識。他們與成人世界溝通的渠道擴展很多,也可從多種媒體獲得豐富的信息,對父母的依賴性減少,已知死亡是永久的離別,對在自己身上也會發生的客觀事實是認同的態度。
??但他們多多少少還是具有一些幻想的成分,也往往對死亡的可能性把握不準,比如他在電視上得到消息說,廣東刮颱風,傷亡若干人,他雖然在北京,但因為對自然知識的掌握有限,也會莫名其妙地感到恐懼。但這不是缺點,成人不應該取笑他。趙遠虹建議,可按情況給孩子提供一些有關書籍。孩子需要冒險的時候,你就教給在各種各樣的情況下他應該怎麼應付,教給他如何戰勝困難。
??10到12歲的孩子對死亡的態度接近成人。值得注意的是,他們的反應有時很冷漠或無所謂,但是同時會把內心的悲哀轉化成一種非正常的暴怒或暴力行為。
??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已具備抽像思維能力和理智判斷能力。他們對死亡的看法雖然跟成人沒有很大差別,但是他們的感情世界明顯動盪不安。一方面,他們很難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實;另一方面死亡帶來的驚恐會造成情感上的長期困惑。
??現在社會上有一個問題比較值得注意:不少父母因為工作繁忙,把孩子都托給祖父母照看。因為許多老人自身對死亡就有種恐懼感,他有可能自覺不自覺地常對孩子講起這種事情。在趙遠虹的咨詢中就碰到過這樣的案例。因為小孩子對許多詞彙只能按照字面上的意義理解,比如「你真氣死我了」,「你不吃飯我就打死你」等等,一旦事情發生,小孩子就會誤以為自己對老人的去世負有很大責任。
??趙遠虹特別強調說,如果孩子一直生活在祖父母身邊,祖父母是他生活的第一養育人,那麼老人的死對孩子的打擊就比較大,孩子日常的生活和行為都可能發生極大變化,有幾種典型的現象會出現:如身體常常不適,喜歡獨處,沉默寡言,學習成績大幅度下降,情緒無常,百無聊賴等等。家長要有很大的耐心對待此類孩子,盡可能通知所有與孩子日常生活有關係的人員,如教師、十分信任的某一親戚朋友,一起進行關注。??(韋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