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離婚基因嗎?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你有離婚基因嗎?

是不是某種人特別容易離婚?有些人離了好幾次婚,這種人是天生易離婚嗎?譬如,美國影星伊莉莎白泰勒離了8次婚。也有的家庭,上下兩代都離了婚,譬如,台灣歌手王傑從小父母離異,他自己後來也離了兩次婚。這種離婚的家庭傾向是遺傳的嗎?

新研究發現離婚可能和基因有關。美國波士頓大學一群研究人員比較8千對男性同卵雙胞胎與異卵雙胞胎的婚姻狀況與離婚率,這些人都參加過越戰,原先研究的目的是想診斷有沒有人因為參戰而心理功能失調,請他們談一談和配偶相處情形、結婚與否。結果意外發現,同卵雙胞胎(有相同的基因)比異卵雙胞胎,更可能有相同的離婚型態。研究者因此懷疑離婚也許受到基因的影響。波士頓大學的研究,掀起基因研究界很多討論與爭議。最近比較為相關研究界接受的是,基因和離婚之間的關係其實是間接的。

波士頓大學離婚和基因關係研究的主持人雷楊博士解釋,基因對離婚的影響其實是透過某些含有基因的行為或疾病,而這些疾病和行為比較容易引起親密關係的衝突。例如,藥物濫用、憂鬱和酒癮。「幾乎任何一種心理病態性疾病,都會讓婚姻變得更難維持,」雷楊博士說。他發現雙胞胎如果有病態性的賭博,離婚率比一般人高2.8倍。

酒癮爸爸,酒癮小孩?

酒癮的人也確實比較容易引起婚變。

酒癮除了會引起生理問題,例如肝臟問題、心臟疾病,往往也會產生暴力、憂鬱,導致賠上人際與親密關係,包括走上離婚一途。曾有研究顯示,酒癮者分居或離婚的機率比一般人高4倍。不過,反之,離婚的失意也會讓人沉溺於酒精中。

從1980年代開始,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精神科醫師柯羅寧格就懷疑基因和酒癮的關係。他研究領養的小孩發現,親生父母為酒癮者,約有22%的機率會成為酒癮。後來,他們更進一步發現某一類型的酒癮者,確實有基因缺陷。

1990年代,《美國醫學會期刊》(JAMA)刊載一篇更具突破性基因與酒癮的研究。這個來自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研究,在35個死亡的酒癮者腦部發現,77%的人在某一個基因上有缺陷。研究者之一的諾伯在《基因聖戰》一書中指出:「這個基因只是造成人類容易酗酒的至少一打基因中,第一個被發現的而已,這才剛開始而已。」

不過,基因只是影響會不會成為酒癮的一個因素而已,環境的影響也不能忽略。長期治療酒癮病人的台中榮總精神科醫師林本堂指出,約2~3成的病人有家族史。「家族傾向,不一定是基因的影響,」精神科醫師王浩威、林本堂都先後指出。

因為有一個嗜酒的爸爸,很多酒癮者反而是從小就立志不要喝酒。但是在生命的成長過程中,因為很少學到壓力處理的能力,遇到事情,不得不抓狂,失控喝酒,然後更加痛恨自己,更沮喪。「父母的問題、教養方式、親密關係的處理,常常透過家庭的影響,複製到下一代,」王浩威說。

「我的爸爸是個老酒鬼,小時候,我常常懷著恐懼躺在床上等著他深夜回來,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那一段歲月裡,我不知有多少次哭著入睡,痛恨酒以及它所代表的一切意義。然而到了我30歲,在神學院讀了10年書,準備成為一個牧師時,卻進了奧斯汀州立醫院接受酗酒的治療9美國著名的心理輔導師約翰佈雷蕭在《家庭會傷人》一書中,說出他個人親身的經驗。

「藥癮及酗酒家庭,很明顯是內心自卑而有強迫性格的人,創造出不成熟的婚姻,讓孩子在其中受到羞辱及遺棄。受害的孩子長大後,繼承類似的病態並持續這種惡性循環。」約翰佈雷蕭說。

不斷複製的家庭暴力

婚姻與家庭治療師賽格爾認為,父母的婚姻關係是小孩成人後親密關係的藍圖。一個以300對夫妻的婚姻和他們小孩的婚姻為對象的研究發現,不愉快或是破裂的夫妻關係,會延續至下一代的婚姻。因為小孩會學習到父母如何對待另一半。忌妒、情緒化、易怒,或是強勢對待配偶,對孩子婚姻的影響大過於不良的親子關係或離婚。

根據統計,家庭暴力一直是婦女想離婚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根據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去年的統計,婚姻關係中的暴力是所有家暴中最常見的,占65%;離婚後和同居的暴力加起來也有10%,佔第二位。雖然傳統上,暴力行為一直是社會與心理學的研究範疇,但現在愈來愈多的研究投入暴力的生物學研究。很多研究開始發現「基因缺陷」和侵略暴力行為的關聯。分析發現,基因制碼在大腦中神經元之間的傳導物質所需的幾種酵素上出了問題。

過去,科學家一直很納悶,為什麼有些曾經受虐小孩變成施暴者,有些可以成長為心理健全的成人。2002年美國、英國和紐西蘭的研究者解開了謎。他們認為這和小孩的基因有關。受虐的小孩,如果攜有某種獨特的基因(這個基因位於X染色體上),比較可能成長為反社會、暴力傾向的成人。不過,他們認為,基因決定論,基因A造成行為B,這樣的邏輯還是太簡單。「基因可以修正小孩對不友善環境的敏感度,這也就是為什麼不是所有的受虐小孩都會成長為施暴者,有些基因會保護小孩,抵擋創傷,」研究基因和暴力關係的倫敦國王學院的研究者泰瑞馬非特指出。

偷情基因使人外遇?

除了和基因有關的疾病影響了婚姻,外遇也常在基因與婚變的關係中被提起。有些理論認為,喜歡拈花惹草也是基因在作怪。真的是如此嗎?性癮真是由不得己嗎?

從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基因是從胚胎就開始發展的藍圖,基因會透過荷爾蒙,引導生物的發展。雄性因為需要打獵,的確是比較具侵略,他們希望把自己的基因散佈出去愈多愈好,到處「播種」,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楊連謙指出。

在人猿的世界裡,只有一隻位高權重的雄銀背猩猩有資格和所有的雌性猩猩交配。過去從退伍軍人的研究也發現,睪固酮多寡和暴力行為與性活動成正比。睪固酮高的人,精力充沛、特立獨行、好鬥,而且縱慾。

如此看來,男性好亂交,女性堅守貞潔,對吧?錯了,大多數物種的女性也都很好色,兩性才會爆發戰爭,生物演化學家奧利薇亞賈德森在《Dr.Tatiana給全球生物的性忠告》一書中指出。

過去,生物學家一直認為雄性生物是演化來做愛的,多重性伴侶史是很自然的,雌性生物是演化來生孩子的,她們往往會拒絕和一個以上的異性發生性關係。但是,1980年後,生物學家運用複雜的基因技術分辨雌性的孩子是誰下的種,結果他們發現從竹節蟲到黑猩猩,守貞的雌性都很罕見。

有趣的是,最近英國的研究指出,女性的「紅杏出牆」也和基因有關。英國倫敦聖湯馬士醫院史貝克教授的研究發現,女性雙胞胎,如果其中一人曾對配偶不忠,另外一個約有55%的機率也有類似情形。同卵雙胞胎對配偶不忠或忠誠的相似性最強。

不過,史貝克強調並沒有一個單一的不忠基因,而是很多基因一起作用,例如喜歡冒險性格的基因等等。但是,根據這些研究,不論男性或女性就找到外遇的借口了嗎?楊連謙醫師指出,人類行為有生物性也有社會性。我們人類常常期許自己是有別於動物,比較有靈性的,對自己必須要有自覺與自律。

有多年國外婚姻與家族諮商經驗的台大護理系助理教授熊秉荃也認為,忠誠是婚姻中的要件,外遇即使有情境因素,也不能成為一個必然的借口,「上海有一個二奶村,並不表示可以成為包二奶的理由,是個人做了選擇讓外遇發生。」

事實上,基因和婚變關係的研究,就和研究多數社會行為有關的基因一樣受爭議。光是尋找這些基因就已經引起恐慌。很多人害怕,基因也許被用來做為犯罪或離婚的借口。

社會行為其實是基因和環境互動的結果。

在某些情況下,單一主要的基因可能決定一個特定的特質,例如眼睛的顏色或是杭廷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但是,多數影響行為的基因並非單一基因可決定的,而是多基因一起作用,再加上環境影響的結果。例如,我們的憤怒、貪婪、忌妒、色慾和抑鬱等情緒,與慾望都是先天基因與環境互動的結果。

知己知彼,婚姻久長

兩性的確存在一些差異。這些差異有生理的基因因素的影響,也有社會教育學習的結果。差異造成彼此互相吸引,也因而引起衝突。

熊秉荃指出,例如,社會文化的價值,造成性別角色太清楚,不論男性女性都在付代價。

男性的成長過程被要求不能哭、要勇敢,其實是讓男性成為情緒愈來愈抽離的個人,我們獎賞追求卓越,強悍衝刺藍波式的男性﹔男性如果比較有感受,就被說是娘娘腔、姊妹太多、媽媽的小孩。但是進入親密關係時,女性又忽然希望男性可以有談情的能力。同樣的,男性一方面很欣賞很纖細的女性,但是一方面卻也嫌棄女性為什麼都不獨立。

熊秉荃強調夫妻雙方都要有「不可能溝得通」的心理準備,「來自不同的家庭與成長背景,有哪一點基礎可以彼此互相瞭解?」有這樣的心理準備,然後努力一直學習瞭解對方,才能維持婚姻的久長。馬偕醫院協談中心社工師孫禎也說,婚姻是進形式,用謙卑、包容的心,放下自己的眼光,用對方的角度看事情,婚姻會愈變愈好。

婚姻是非常複雜的社會文化行為,基因不是解答人類行為唯一的答案,家庭社會文化因素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人類的七情六慾也許免不了要依基因劇本的導演,讓婚姻路途上危機四伏、險象環生,但是,預知基因的影響力,我們也許可以更瞭解自己與異性的差異,攜手共度晴時多雲偶有風雨的婚姻之旅。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