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昨日省消委會召開的雞精研討會上獲悉,省消委會近日進行的雞精調味料比較試驗顯示,一些雞精絲毫不含雞的成分,甚至主要是用食鹽、澱粉做成的,卻也在包裝上使用醒目的雞形象做宣傳。
據介紹,由於目前雞精產品尚缺乏國家和行業標準,相關的監管缺乏依據。所以,省消委會召集各生產企業和食品監督、衛生、質監、進出口防疫部門一起研究雞精行業標準。
雞精消費量去年全國達到7萬噸
省質監局有關負責人透露,質監部門建議生產企業將雞精區分為「雞精調味粉」和「雞香調味粉」兩種,並提出了相關技術指標。
據省食品質量監督檢測站副站長晏日安介紹,雞精調味料是用味精、食鹽、增鮮劑、雞肉和雞骨的粉末和濃縮抽取物等製成的有雞的鮮香味的復合調味料,已成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鮮味料。
晏日安說,目前在歐美國家,雞精食用量占鮮味料總量的8成以上,在香港達到7成以上。2002年全國消費總量達到7萬噸,而味精消費量為70萬噸左右,雞精對味精的取代率已經高達10%以上。在廣州,雞精代替味精走入千家萬戶已成大勢所趨。
雞精調味料尚缺國家和行業標準
作為全國最大的調味品生產大省,廣東調味品生產企業眾多。然而,由於目前雞精調味料還沒有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讓職能部門對市場的規範十分「犯難」。
省消委會於今年3·15期間對廣州、深圳、東莞、澳門等地銷售的21種雞精調味料產品進行的比較試驗發現,有些產品少含甚至不含雞的成分,個別產品連味精和呈味核甘酸(一種增鮮劑)的含量也很低,基本上以食鹽、澱粉(和糊精)為主,加上香精和色素調香調色,其產品和雞精的含義相差甚遠。
由於無標準工商部門監管缺依據
但是,由於缺乏具體的規定去明確「究竟含有什麼成分及含有多少才能叫做雞精」,使得市場難以有序競爭,消費者更感到「眼花繚亂」。對那些不含雞成分卻用雞形象大做宣傳的雞精,工商部門也表示監管缺少依據。
對此,昨天與會的廣東各大調味品生產企業如家樂、致美齋、海天等都表示,生產標準的缺乏已成為行業發展的「瓶頸」,當前雞精行業急需盡快制定國家或行業標準,才能健康有序發展。
據瞭解,目前,中國調味品協會已委託上海太太樂調味食品有限公司起草雞精的行業標準。在起草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雞肉中所含的營養成分既多又雜,在檢測時難以找到一個真正能夠衡量「雞肉」成分多少的指標。此外,在「是否必須含有雞的成分才能稱為雞精」的問題上,社會各界有不同的聲音。如,廣東省衛生監督所有關負責人認為,雞精只是一種調味品,按國家規定可以不要求其含有營養成分,因此可以允許雞精中不含雞成分,但在名稱和標識上必須出台相關規範予以明確,並應在標籤上註明其產品配料表,便於消費者購買時識別。
雞成分含量區分雞精和「雞香」
對此問題,省質監局質量監督處副處長梁運勤透露,質監部門正在就雞精的行業標準進行調研,初步起草的行業標準中建議生產企業按照雞肉和雞骨含量的多少分成「雞精調味粉」和「雞香調味粉」兩種,並提出了「理化指標」和「微生物指標」兩套指標。雞精調味粉的理化指標包括感觀、溶解性、氨基酸、蛋白質、脂肪、水分、鉛、砷、過氧化值等12項指標,雞味調味粉的理化指標項目相對較少。此外,在微生物指標即衛生指標上,擬就細菌總數、大腸桿菌、致病菌等的具體含量作出規定。目前此標準尚在起草階段。
廣州日報 作者:記者湯新穎通訊員江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