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leukemia)是造血系統的惡性腫瘤,是指某一系統血細胞的惡性增生與浸潤、骨髓及外周血細胞有質與量的異常。按照病情緩急、白血病細胞幼稚程度和自然病程可分:
1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
起病急驟,骨髓及外周血中主要為原始和早期階段的幼稚細胞,不經特殊治療,病程一般少於6個月。
2慢性白血病(chronic leukemia)
起病緩慢、骨髓和外周血中主要是較成熟的異常細胞,其次為幼稚細胞,不經特殊治療,病程一般在1年以上。
[臨床表現]
臨床表現主要有貧血、出血、感染及伴有肝、脾淋巴結等臟器組織浸潤。
[診斷要點]
(1)起病多數急驟,少數緩慢起玻
(2)臨床表現為貧血、出血、感染及浸潤四大特點:
1貧血:疾病早期可出現並呈進行性加重。
2出血:早期為皮膚粘膜出血,中晚期有內臟出血,其中腦出血是致死常見原因之一。
3感染:常見感染有肺炎、咽峽炎、癤痛及肛周炎、敗血症等,細菌多為金黃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等,真菌及雙重感染有增多趨勢。
4浸潤:肝、脾、淋巴結腫大多見於急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皮膚粘膜浸潤如齒齦腫脹及口腔潰瘍,多見於急性單核細胞性白血玻
(3)骨、關節痛及胸骨壓痛為白血病的特異體征。
(4)腦膜或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時,可有噁心、嘔吐、頭痛等腦膜刺激反應。
(5)血象檢查可有血紅蛋白常低於7g/100ml,紅細胞低於2500×1000000000/L(250萬/mm3),網織紅細胞正常或減少,白細胞計數可低至300×1000000/L(10萬/mm3)以上,分類可見到原始及幼稚白血病細胞,血小板早期正常,晚期明顯減少。
(6)骨髓象:骨髓增生明顯活躍或極度活躍,原始及幼稚細胞比例增多,原+早(幼)>30%。紅細胞系統增生受抑,粒紅比例增大,巨核細胞通常減少。
(7)細胞化學染色、溶菌酶測定、染色體檢查及免疫學檢查對急性白血病診斷與分型都有一定意義。
[鑒別診斷]
在白細胞減少的非白血性病例中,應與再生障礙性貧血、粒細胞缺乏症及巨幼紅細胞性貧血等相鑒別。
外周血細胞增高者,應與類白血病反應相鑒別。
以上鑒別要點是病史、臨床表現、血塗片分類、細胞化學染色及骨髓檢查等,一般不難鑒別。
[家庭應急處理]
(1)注意口腔、鼻腔、外陰、肛門皮膚衛生和清潔,口服不吸收抗生素如新黴素、粘菌素及制黴菌素防治感染,可用PP粉坐浴清洗肛門及外陰。
(2)進無菌或少菌食物。
(3)避免外傷,防止出血進一步加重。
(4)並發尿酸性腎病時,應鼓勵患者多飲水,停止使用細胞毒性藥物,防止腎功能進一步惡化,口服別嘌呤醇200mg,每日3次。
(5)對症處理:
1並發腦出血時,應保持絕對安靜。
2昏迷者應取側臥位或頭轉向一側,以防舌根後墜阻塞氣道,定時翻身,防止褥瘡發生。
3抽搐者,可給予安定10mg肌注或口服,並急送醫院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