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瘤是一種較常見的良性腫瘤,可以長在身體任何部位,但多數長在皮膚及皮下組織,所以較容易被發現。這種腫瘤可輕可重,可大可小,輕者只有針頭大小(如毛細管瘤),重者可侵及幾乎整個面部或手部。血管瘤是脈管腫瘤之一。脈管是由間胚葉發展來的,若胚胎期發育不正常,這些原始細胞離散殘存在不正常的部位,繼續發展則成為血管瘤。
皮膚血管瘤通過肉眼觀察即可作出診斷,而皮下血管瘤的診斷則比較困難,有時尚須借助影像學檢查(如血管造影、CT等)來確定其性質和範圍。正確的診斷對選擇治療時機和方法十分重要。
血管瘤的分類:
葡萄酒色斑(又名鮮紅斑痣)表現為皮膚上有大小和形狀不同的紅斑,一般不高出皮面,邊界比較清楚,顏色從淡紅、深紅以至紫紅色不等。局部加壓後可退色,壓力解除後很快恢復原色。此類血管瘤發展甚慢,病變在皮膚層內。
單純性血管瘤(又名毛細管瘤)病變主要在真皮層內,範圍大小不一,一般邊界尚清楚,四周有時可見"蜘蛛腿"樣毛細血管伸展。局部略高出表面,亦有長得像草莓狀的。表面很薄,易受外傷而破裂出血。此類血管瘤很不穩定,可向微靜脈血管瘤和海綿狀血管瘤發展。
海綿狀血管瘤病變主要在皮下軟組織,因位置較深,不易發現。患者常因發現一個無痛的軟性包塊而就醫。腫塊可大可小,局部隆起,並常隨體位變化而改變。若將病變部位放在低於心臟水平時,局部隆起較明顯;反之,若將病變部放在心臟水平之上,則隆起減輕,甚至消失。觸摸腫塊像摸海綿,可壓縮,鬆手後慢慢重新脹起。表面皮膚可以是正常色澤,也可微紫藍色。常需借助穿刺來確定診斷。
動靜脈血管瘤又稱蔓狀血管瘤,除了具有海綿狀血管瘤的那些臨床表現外,因其病理特點是動靜脈溝通豐富,往往有較粗口徑的動脈,所以腫塊觸摸常有搏動感。
指混合狀血管瘤指同時存在兩種病理類型成分的血管瘤。其臨床表現視占主要成分的病理類型而定。
血管瘤的自然發展趨勢
血管瘤的自然發展趨勢有三種:1不斷增長;2增長到一定程度後漸漸穩定;3自行消退。雖然如此,但實際上自行消退的機會是極少的。嬰幼兒時期血管瘤增長往往比較迅速,應及時治療,以免發展過大造成治療困難。
血管瘤的治療
燒灼療法利用高溫直接破壞病理組織,使組織壞死脫落並由疤痕修復而癒合。具體方法包括電烙、燒熱探針燒灼、二氧化碳聚焦激光燒灼等。這種治療方法因破壞區需靠自體組織漸漸修復才能癒合,所以僅適用於範圍不大的皮膚層血管瘤。
硬化劑注射療法將硬化劑注入血管瘤部位,使組織產生物理化學性炎症,引起組織壞死或機化,形成疤痕而達到目的。這種療法採用的藥物繁多,常用的有5%魚肝油酸鈉、95%酒精、50%高滲葡萄糖等等。注射後局部會產生一段時間的腫痛現象,數天後漸漸復原,常需反覆注射數次才能治癒。適合於皮下血管瘤的治療。
放射療法通過X線或r射線局部照射,使病變組織細胞壞死而達到治療目的。由於不同射線的性能不同,X射線、鈷(60,)、鐳等穿透組織能力強,可用來治療皮下甚至較深部位的血管瘤;而磷(32,)的穿透力弱,僅用於皮膚層的血管瘤。放射治療可能引起一些全身反應,如疲倦、眩暈、噁心、嘔吐、胃納不佳、白細胞減少等。其適應症及具體照射劑量和方法,要由放射科醫生決定。
冰凍療法利用低溫物理效應使組織變性或壞死而達到治療目的。目前常用的是液氮冷凍(直接噴射、冷凍頭接觸均可)。冷凍後局部出現組織水腫(水泡),1~2天達到高峰,以後漸漸消退,繼之壞死組織脫落形成潰瘍,2~3周自然癒合。此法雖安全,不用麻醉,但治療時有一定疼痛,癒合時間較長,須經常更換敷料以防感染。由於組織壞死脫落區需周圍組織爬行來修復,亦會遺留一定疤痕。所以,範圍較大或部位較深的血管瘤不適合採用此療法。
類固醇治療法 據報道嬰幼兒79%有效,以混合瘤效果最顯著。一般認為療效和療程成正比,治療開始的年齡越小越好。大劑量類固醇治療有不良反應,應慎用。治療前需周密檢查,確認無明顯感染性疾病方可採用,服藥期間應注意觀察並加強營養。
手術療法採用手術切除病變組織,然後縫合切口或組織移植方法閉合創面,術後5~10天拆線即可。手術療法雖較複雜,但效果較好,其他療法難以治癒的血管瘤常須採用手術療法。
總之,血管瘤是一種常見的疾病,人們應該重視,及早診治才能取得較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