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羅馬波斯戰爭的原因和背景,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薩珊波斯和羅馬帝國之間為了爭奪東西方商路和小亞細亞的霸權,爆發了長達400年的戰爭,史稱羅馬波斯戰爭。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著小編一起看一看。
從中東文明和國際體系演變的宏觀歷史進程來看,公元前1世紀至公元7世紀初羅馬—波斯西亞對峙格局是中東歷史上一種之前未曾出現過的國際體系,並持續了近七百年之久,因而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而從文明交往的角度來看,羅馬波斯體系的形成是後起的地中海文明在發展成熟之後東擴至西亞傳統文明區所必然導致的結果。從蘇美爾到新巴比倫時期,西亞國際體系的特徵是列國混戰與大一統帝國的不斷交替。
一、戰爭的原因和背景
公元前6世紀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建立和擴張第一次統一了古代西亞全部文明區,形成了囊括中亞、西亞和環東地中海地區的大一統帝國,並在小亞細亞西部和愛琴海地區與希臘城邦形成早期東西方文明的地理分野。
公元前334-前326年的亞歷山大東征滅亡了阿契美尼德王朝,首次改變了西亞傳統文明格局,並使得東西方文明的傳統界限一度趨於消失。
而希臘—馬其頓人對波斯的征服使得原處於波斯帝國治下的環東地中海地區被納入所謂的「希臘化世界」,由此為後來羅馬擴張至地中海東岸初步奠定了政治和文化基礎。
亞歷山大東征滅亡波斯帝國之後,中東地區進入由繼業者希臘化王國主導的「希臘化時代」國際體系。在希臘化時代前期,由希臘—馬其頓裔王室建立的塞琉古王朝、托勒密王朝、帕加馬王國和馬其頓安提柯王朝構成希臘化世界的核心國家。
一方面,塞琉古帝國由於其版圖橫貫中亞西亞而構成維持希臘化時期西亞秩序的主導力量。另一方面,塞琉古帝國統治中心位於東地中海的安條克使得其對東方屬地和行省的控制力具有很強的不穩定性。
從近東視角來看,公元前276-前168年間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圍繞科勒—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歸屬進行的六次「敘利亞戰爭」構成這一時期東方希臘化世界國際事務的主題。與托勒密王朝的長期戰爭和王室內鬥嚴重削弱了塞琉古帝國的實力。
公元前3世紀中葉第三次敘利亞戰爭失敗後,塞琉古王朝對東方行省的控制開始出現瓦解的徵召。從公元前245年至公元前238年,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和帕提亞王國相繼從中亞和伊朗高原東北部獨立,自此之後希臘化時代的國際格局遂開始日益走向多元化和複雜化。
與塞琉古帝國衰落相生相伴的是羅馬共和國在地中海的崛起東擴以及帕提亞王國在伊朗高原的西擴。
公元前202年,羅馬在與迦太基進行的第二次布匿戰爭中取勝後,已成為西地中海地區的絕對主導力量,此後羅馬人的其權力觸角也開始向希臘和整個東地中海地區伸展。
後來的歷史發展證明,羅馬共和國的東擴和帕提亞帝國的西擴共同構成希臘化時代後期國際體系演變的主旋律,並由此逐漸瓦解了曾經由希臘化國家主導的國際體系。
而塞琉古帝國在西亞確立的統治秩序最終被羅馬—帕提亞在近東形成的兩極對峙國際體系所取而代之。
二、西亞秩序的解體與帕提亞的西擴
通過對希臘化時代後期羅馬共和國東擴和帕提亞帝國西擴的具體歷史進程進行整體考察可以發現,公元前2世紀帕提亞帝國的形成受益於羅馬東擴對塞琉古帝國造成的重創,而羅馬共和國最終擴張至兩河流域也受益於帕提亞帝國在公元前1世紀初由於內部問題導致的西擴停滯。
因此,羅馬和東擴和帕提亞的西擴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均不同程度地受益於對方擴張進程的推進或暫緩,其最終結果便是雙方在公元前1世紀中葉以幼發拉底河為大致界限形成了對塞琉古帝國西亞遺產的瓜分和繼承。
羅馬共和國在東地中海的擴張始於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公元前197年羅馬軍隊在色薩利的狗頭山戰役中擊敗馬其頓國王腓力五世之後,羅馬勢力擴張至愛琴海,遂與西亞傳統霸主——塞琉古帝國發生衝突。
而公元前190年羅馬在馬格尼西亞戰役中決定性擊敗塞琉古王朝,深刻地改變了此後希臘化世界的國際局勢。塞琉古王朝此後一蹶不振,其對轄下廣大東方屬土的統治搖搖欲墜。
馬格尼西亞戰役之後,南高加索的亞美尼亞和索菲尼王國立即宣告獨立。而羅馬勢力開始在亞洲立足,並於公元前189年入侵小亞細亞並擊敗加拉太王國。
公元前165年,不滿塞琉古王朝強制希臘化政策的猶太人發動了著名的「馬加比起義」,至公元前143年形成獨立的猶太祭司國。猶太王國的獨立進一步打擊和削弱了塞琉古王朝在東方的統治,而東方強盛一時的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已於公元前170年代分裂為南北二部。
塞琉古王朝的衰落和希臘—巴克特裡亞王國的分裂使得帕提亞王國獲得了向西擴張的絕佳歷史機遇和國際環境。而帕提亞國王米特裡達梯一世正是在這樣的國際環境下登上歷史舞台,開始了將帕提亞王國發展為囊括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大帝國的歷史進程。
帕提亞王國向西擴張至兩河流域的進程,伴隨著與塞琉古王朝和兩河流域周邊眾多獨立小王國的反覆鬥爭,並不時受到中亞遊牧民族遷徙浪潮的干擾,因此並非一蹴而就。
公元前163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四世去世之後,國內權臣和王室成員展開了激烈的權力鬥爭,同時馬加比起義和托勒密王朝的干涉又進一步牽制了塞琉古王朝對東方事務的關注。
從公元前155年起,米特裡達梯一世開始對伊朗高原西部用兵,並在公元前148年後完成了對米底的征服。公元前141年,帕提亞軍隊奪取塞琉古王朝在底格里斯河西岸的陪都塞琉西亞,由此標誌著帕提亞勢力範圍開始進入兩河流域。
公元前139年塞琉古國王德米特裡二世企圖收復塞琉西亞,卻被帕提亞軍隊擊敗俘虜。但米特裡達梯一世並未來得及鞏固征服成果便於前138年去世,使得兩河流域的希臘自治城市以及以查拉塞尼、埃利麥斯為代表的半獨立王國再次蠢蠢欲動。
從公元前138年至前133年,查拉塞尼和埃利麥斯多次襲擾帕提亞帝國在美索不達米亞的城市和屬地。直到公元前133年弗拉特斯二世穩固統治之後,才開始加強對美索不達米亞的控制。
公元前130年,塞琉古國王安條克七世以舉國之兵力發動最後一次東征。塞琉古軍隊前期頻頻得勝,兩河流域大批希臘城市一度叛離帕提亞倒向塞琉古一方。
公元前129年冬,帕提亞人利用塞琉古駐軍在所征服城市裡橫徵暴斂引發騷亂之機,突襲安條克七世並將其斬殺,遂取得了戰爭的決定性勝利。然而戰後帕提亞軍隊中的塞種僱傭兵和塞琉古希臘降兵反叛,弗拉特斯二世措手不及戰死軍中,其叔阿塔巴努斯一世繼位。隨後帕提亞人再次進軍埃利麥斯,並於公元前127年將其降服。
公元前124年,阿塔巴努斯一世又戰死於和東方塞種/月氏人的戰爭中,遂由阿薩西斯家族另一支的王子米特裡達梯繼位為米特裡達梯二世。米特裡達梯二世繼位之後,首先用兵解決自前127年起便入據美索不達米亞的查拉塞尼勢力,又通過征服蘇薩把埃利麥斯納入帕提亞帝國的直接統治之下,隨後在查拉塞尼任命總督進行統治。
在重新確立了帕提亞帝國在兩河流域的統治地位後,米特裡達梯二世於前120年進軍南高加索,擊敗亞美尼亞王國,迫使其國王阿塔瓦茲德斯一世入質王子(即後來的提格蘭二世)稱臣,隨後將帕提亞的勢力範圍進一步擴展至高加索的伊比利亞和阿爾巴尼亞地區。在鞏固兩河流域南部和南高加索的勢力範圍後,米特裡達梯二世開始集中精力平定一直侵擾帕提亞東部邊疆的塞種遊牧部落。
公元前119-前115年間,在蘇倫家族的幫助下,米特裡達梯二世徹底擊敗塞種人並將其安置於赫爾曼德河流域,並將該地交給蘇倫家族統治,該地此後遂得名錫斯坦。
隨後米特裡達梯二世又收復了巴克特裡亞西部直至阿姆河南岸的大片地區,從而打通了和索格底亞那的聯繫,並於前115年隆重接待西來的漢朝使臣。在解決塞種人問題後,帕提亞帝國東部邊疆始趨穩定,從而得以把精力再次轉向西方。
公元前113年,幼發拉底河中游西岸的塞琉古希臘城市杜拉—幼羅波斯歸附帕提亞,帕提亞帝國勢力範圍遂擴張到幼發拉底河沿岸。
公元前111年,米特裡達梯二世首次發行帶有希臘文「王中之王」稱號的鑄幣,此稱號也在同時期巴比倫祭司撰寫的天文日誌中以其阿卡德語形式首次出現,這標誌著帕提亞帝國開始進入其全盛時期。
結語
最遲至公元前97年,米特裡達梯二世已經降服了奧斯羅恩、阿迪亞貝尼、戈爾蒂耶尼等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小國,從而完全建立起了帕提亞帝國在兩河流域和南高加索的附庸國體系。
大約與此同時,米特裡達梯二世還通過與亞美尼亞的聯姻關係與黑海南岸的本都王國結成了帕提亞—亞美尼亞—本都三角同盟,帕提亞帝國在西亞的擴張至此達到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