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新三皇同盟為何因為保加利亞而最終解體
根據1881年的,三皇同盟的續約,奧匈帝國同意俄國把保加利亞和東魯米利亞合併,而作為回報,俄國將同意奧匈帝國對波斯利亞和黑塞哥維亞的兼併。
保加利亞自從1878年《柏林條約》給與保加利亞自治公國地位後,俄國一直沒有建立對保加利亞的有效控制,而俄國一手扶持起來的保加利亞的君主——亞歷山大大公,更是受夠了俄國官員的指手畫腳,因此,他決心徹底的擺脫俄國的控制,所以俄保關係處於微妙狀態。而在1885年9月18日,東魯米利亞爆發了農民起義,驅逐了住在當地的土耳其官員,並自行宣佈與保加利亞合併。
但是,由於俄保關係已經惡化,所以俄國決不能應許一個不聽命於俄國的、統一的保加利亞的存在,因此在1885年10月在君士坦丁堡舉行的列強大使會議上,俄國代表一改過去支持保加利亞和東魯米利亞合併、建立「大保加利亞」的建議,轉而譴責保加利亞破壞柏林條約的現狀,所以俄國提出了恢復1878年的《柏林條約》規定的現狀,即:禁止保加利亞和東魯米利亞的合併,保持東魯米利亞原來的半自治的地位。
俄國的提議能不能成為現實,關鍵取決於同屬三皇同盟成員的奧匈帝國的態度。雖然奧匈帝國與俄國在爭奪巴爾幹問題上存在著深刻的矛盾;同時,奧匈帝國也為俄國失去對保加利亞的控制而幸災樂禍。但是,奧匈帝國也不想把事態擴大化,以免起義波及到自己。因為在奧匈帝國的內部,也存在著嚴重的民族矛盾。所以,奧匈帝國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也是支持俄國的建議。而三皇同盟中的主導者,德國,因為出於維護三皇同盟的目的,也是支持俄奧合作的。
英國卻明確的表示反對俄國的這項建議。英國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統一而強大的保加利亞,以遏制俄國在巴爾幹半島的擴張。為達到這個目的,英國積極鼓動保加利亞與土耳其的和解。英國的計劃是,東魯米利亞在名義上仍歸土耳其所有,由土耳其的蘇丹任命保加利亞的亞歷山大大公為東魯米利亞的總督。
在英國積極的外交斡旋下,終於在1886年2月,土耳其蘇丹正式任命了保加利亞的亞歷山大大公為東魯米利亞的總督。這等於承認了亞歷山大在保加利亞的合法地位,這也意味著俄國將徹底失去在保加利亞的控制權。所以,不甘失敗的俄國政府策動了保加利亞的親俄勢力發動政變,廢黜了亞歷山大大公,並派出特使考爾巴斯將軍對保加利亞進行了高壓統治。
面對俄國的倒行逆施,保加利亞的攝政當局在英奧兩國的支持下給與堅決的抵制。1887年7月,另立了薩克森科堡的斐迪蘭為新的保加利亞大公,從而使俄國重新控制保加利亞的企圖徹底破產。
保加利亞危機的後果,直接導致了三皇同盟的最終解體。三皇同盟是俾斯麥為了防止在普法戰爭之後,戰敗的法國尋求俄奧兩國的支持,以便向德國復仇而建立的。令俾斯麥始料不及的是,俄奧兩國在巴爾幹問題上,有著不可調和的矛盾,因此俾斯麥非要強求的俄奧合作是不可能持久的。因為奧地利已經看出了,通過三皇同盟來遏制俄國在中南歐的擴張,已經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俄奧關係的破裂和三皇同盟的解體只是個時間的問題。這也暴露了俾斯麥體系一個先天而致命的缺點,就是俄奧矛盾是無法調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