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慕尼黑協定》逼出《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10日抵達俄羅斯首都莫斯科,與俄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舉行會談。俄方曾邀請默克爾參加9日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慶典活動,但默克爾並未出席,因此這次訪問被視為一種「補救」措施。在之後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普京認為由於英、法、德、意率先簽署了《慕尼黑協定》,蘇聯才被迫簽署《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改善自身的戰略環境。不少史學家認為,英法等國主導的綏靖政策縱容了納粹德國對別國的侵略,對二戰的爆發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慕尼黑協定》的簽署更是這一政策達到頂峰的表現。
普京:受英法德意逼迫,蘇聯被迫簽約
據鳳凰網報道,一向敢於直言的俄羅斯文化部長弗拉基米爾·梅津斯基近日聲稱簽署該條約「是斯大林偉大的外交勝利」。普京在新聞發佈會上被要求對此言論做出回應。
「當蘇聯意識到自己正獨自面對納粹德國時,蘇聯不希望兩國爆發直接的衝突,於是就誕生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普京說。
普京強調,由英、法、德、意四國在1938年簽訂的《慕尼黑協定》使得成立一個反納粹同盟的計劃破產,這致使蘇聯被迫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蘇聯始終努力在歐洲創造一個反法西斯同盟,這個計劃失敗之後才簽署了條約,」普京說。
默克爾回應:條約非法
作為合約簽署的另一方,德國總理默克爾在週日譴責了這份包含秘密瓜分波蘭和把波羅的海諸國劃撥給蘇聯的秘密協定,同時坦誠德國在二戰歷史問題上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默克爾說:「在我個人看來,除非你瞭解《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那些秘密條款,否則你很難理解為什麼會簽訂這份條約。」
「就這個觀點來說,我認為這個條約是不正確的,它建立於一個非法的基礎之上。」
包括默克爾在內的西方領導人沒有參加在紅場舉行的衛國戰爭勝利70週年大閱兵。在閱兵之後的一天默克爾訪問了莫斯科,並和普京一道為無名英雄紀念碑敬獻了花圈。
普京曾譴責該條約「不道德」
普京在09年訪問波蘭時承認莫斯科與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
2009,普京前往波蘭出席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事爆發70週年紀念紀念活動。他同年9月1日在波蘭《選舉報》發表文章,譴責了1939年簽署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普京撰文稱「今天我們明白了與納粹德國簽訂的任何形式的條約都是不可接受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在蘇德簽署該條約的一周之後德國入侵了波蘭,之後不久蘇聯也出兵波蘭,此舉被波蘭人稱之為「從背後插入的刀。」普京訪問波蘭時超過七成的波蘭民眾希望普京就當時蘇聯對波蘭的政策道歉。對此,普京承認莫斯科與希特勒的交易「不道德」。普京呼籲彼此諒解,希望俄波建立像俄德那樣的戰略夥伴關係。俄羅斯官員烏沙科夫說,普京此行目的是反擊篡改二戰歷史的企圖,同時推動俄波關係。
新聞背景:綏靖政策、《慕尼黑協定》以及《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綏靖政策指的是一種對侵略不加抵制,姑息縱容,退讓屈服,以犧牲別國為代價,同侵略者勾結和妥協的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這一政策最積極的推行者是 英國、法國、美國 等國。20世紀30年代前,綏靖主要表現為扶植戰敗的德國、支持日本充當防範蘇聯的屏障和鎮壓人民革命的打手。這從凡爾賽體系、華盛頓體系中可以窺見端倪。在道威斯計劃、楊格計劃、洛迦諾公約中則更具體化了。《慕尼黑協定》的簽署更是將「綏靖」推向了頂峰。「綏靖」一成為一種姑息養奸的做法。
慕尼黑協定(英語:Munich Agreement;德語:Munchner Abkommen;法語:Accords de Munich)全稱《關於捷克斯洛伐克割讓蘇台德領土給德國的協定》,是1938年9月29日至30日英國、法國、納粹德國、意大利四國首腦張伯倫(首相)、達拉第(總理)、希特勒、墨索里尼在慕尼黑會議上簽訂的條約。英、法兩國為避免戰爭爆發,犧牲捷克斯洛伐克利益,將蘇台德區割讓給納粹德國。
在1939年的8月23日,德國和蘇聯私下達成協定瓜分東歐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英文:Molotov–Ribbentrop Pact,又稱蘇德條約、莫洛托夫—裡賓特洛甫條約或希特勒—斯大林條約)是1939年8月23日蘇聯與納粹德國在莫斯科簽訂的一份秘密協議。蘇方代表為 莫洛托夫,德方代表為裡賓特洛甫。該條約劃分了蘇德雙方在東歐地區的勢力範圍。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主要內容有:
1.締約雙方保證不單獨或聯合其他國家彼此互相使用武力、侵犯或攻擊行為。
2.締約一方如與第三國交戰,另一締約國不得給予第三國任何支持。
3.締約雙方決不參加任何直接、間接反對另一締約國的任何國家集團。
4.雙方以和平方式解決締約國間的一切爭端。
5.條約有效期為10年。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對波蘭實施閃電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隨後蘇聯紅軍也入侵波蘭第二共和國,同年9月17日,蘇聯紅軍和納粹德國國防軍在布列斯特會師,9月25日,蘇德兩軍舉行聯合閱兵式,標誌著兩國對波蘭的瓜分佔領。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後,蘇聯加緊建立「東方戰線」,通過1939年10月—1940年3月的蘇芬戰爭,蘇聯取得芬蘭部分領土,並獲得漢科半島的租借權。1940年7月,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被併入蘇聯。同年6月,蘇聯佔領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和北布科維納。東方戰線的建立使蘇聯增加領土46萬多平方公里,人口增加2200多萬,西部邊界向西推進約300—400公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禦空間,改善了戰略地位。
1941年6月22日,阿道夫·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執行巴巴羅薩計劃,對蘇聯發動猛烈進攻,蘇德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