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默斯·希尼作為愛爾蘭詩人,諾貝爾文學獎是如何評價他的?
謝默斯·希尼,愛爾蘭詩人。生於愛爾蘭北部德裡郡毛斯邦縣一個虔信天主教、世代務農的家庭。希尼不僅是詩人,還是一位詩學專家。199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他的諾貝爾獎演講《歸功於詩》也是一篇重要詩論。他還寫過一個劇本。希尼把古英語史詩《貝奧武夫》譯成現代英語,轟動一時。是公認的當今世界最好的英語詩人和天才的文學批評家。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希尼自小接受正規的英國教育,1961年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於英國女王大學英文系。畢業後當過一年中學教師,同時大量閱讀愛爾蘭和英國的現代詩歌,從中尋找將英國文學傳統和德裡郡鄉間生活經歷結合起來的途徑。1966年,以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一舉成名。
1966年到1972年,希尼在母校任現代文學講師,親歷了北愛爾蘭天主教徒為爭取公民權舉行示威而引起的暴亂。
2013年8月30日,愛爾蘭詩人謝默斯·希尼逝世,終年74歲。
作品成就
在他早年的代表作、詩集《一位自然主義者之死》中,謝默斯回憶了逝去的童年,表達了對故鄉的懷念。在詩歌《挖掘》中,他希望自己能夠以父輩們挖掘土地的堅毅和技巧去寫詩:「在我的手指和大拇指間,一支粗壯的筆躺著,舒適自在像一支槍。」
1995年,謝默斯摘得諾貝爾文學獎,組委會的評價是:「他的詩歌具有抒情之美和倫理之深,使日常生活中的奇跡和活生生的往事得以昇華。」據統計,2007年謝默斯的詩集在英國書市的銷量,佔到了當時所有在世英國詩人總銷量的1/3。
學術成就
愛爾蘭詩歌又一次得到了殊榮。詩歌界最重量級的艾略特獎公佈結果,謝默斯·希尼憑著2005年的詩集《故地輪迴 》獲得了2006年度的艾略特獎。希尼的獲獎並非一路暢通。另外一個強勁的對手同樣是愛爾蘭詩人,牛津大學的詩歌教授保羅·馬爾登,不過最終,希尼還是獲得了這份1萬英鎊的獎項,T·S·艾略特的妻子瓦勒裡·艾略特親自前來頒獎。
評論界普遍認為,新出版的《故地輪迴 》儘管圍繞著倫敦地鐵線裡的日常生活,但卻充滿了黑暗、預言和危險,他的詩歌裡,描繪了一個衝突不可避免,戰爭無處不在的世界。艾略特獎的評審主席西恩·歐布萊恩高度評價了希尼的作品,稱之為「令人欣喜的作品」。
希尼本人並沒有參加頒獎,但他在得到獲獎消息後表示自己感到十分榮幸,不僅因為T·S·艾略特的名字,也因為對前幾屆獲獎得主和當年其他候選人的尊敬。
自1993年設立以來,艾略特獎成為了文學尤其是詩歌界重要的議程。此前的獲獎者包括艾麗思·奧斯瓦德、特德·休斯,萊斯·穆瑞等。
希尼的獲獎在國內並未出乎詩界的意外。詩人王家新說當年希尼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時候,他就借希尼的詩歌表示「像土豆熟了從地裡挖出來一樣」水到渠成。他表示,希尼不僅是國際上公認的大詩人,也是國內詩壇普遍認可、尊重和關注的詩人。據他介紹,希尼就出生在葉芝去世的同一天,也被公認是繼葉芝後愛爾蘭最重要的詩人。他是農家子弟,作品一直關注對生活經歷的挖掘。
寫作特點
希尼的詩作純樸自然,奔流著祖輩們的血液,散發著土地的芳香,繼承了愛爾蘭文學的優秀傳統,以極富感情色彩的田園抒情詩見長。
比方《采梅子》 開篇,詩人交代采莓子的時令和環境:「八月底」,「滂沱大雨」「烈日炎炎」。這正是黑莓子成熟,鮮美的時節。然後詩人鋪陳渲染,從形、色、味、態等方面,在一個點上生動地描繪黑莓子成熟、鮮美的情景。
黑莓子「起初,只是小小的一枚,閃著晶瑩剔透的紫色」「夾雜在,紅花綠葉之間」,是一個「硬硬的小疙瘩」,毫不起眼。可那「品嚐第一粒」的滋味卻是那麼的「鮮美」誘人。緊接著,作者用了一個別緻的比喻——那漫山遍野成熟的黑莓子 「彷彿沉澱下來的美酒:把夏日的醇美盡收」,再進一步從面上來強化突出這種令人心曠神怡的美景和感受。
希尼的詩歌也具有濃郁的民族風味,蘊豐富的哲理於日常生活,而且他還對古希臘和英國的史詩做了深入的研究和介紹,從而拓寬了現代詩的表現領域。
他以一種帶有現代文明的眼光,冷靜地挖掘品味著愛爾蘭民族精神。他雖有學院派的背景,卻絕無學院派的那種孤芳自賞的情調。
他在12本詩集中,描摹愛爾蘭的鄉村生活,歌頌土地、自然、古老的道德,思考愛爾蘭複雜的歷史與政治衝突,並試圖在作品中,喚醒人們對寬容與和解的認知。和他的前輩、愛爾蘭詩人葉芝一樣,希尼的名字是和他的祖國愛爾蘭分不開的,而和葉芝一樣,他樸實而深厚的詩歌,能夠抵達不同國度、不同時代的廣大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