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稱德國黨衛軍並非精英部隊:"輝煌"源於宣傳

德媒稱德國黨衛軍並非精英部隊:"輝煌"源於宣傳

德國歷史故事

德媒稱德國黨衛軍並非精英部隊:"輝煌"源於宣傳

德國《世界報》網站發表題為《希特勒的精英部隊到底打得怎樣》的文章,作者為約翰·阿爾特豪斯,全文編譯如下:

1944年8月初,加拿大第二軍在血戰卡昂後向歐洲盟軍總司令部匯報,此役共俘獲德軍1327人。儘管德方在卡昂近四分之一的戰鬥人員是黨衛軍,但俘虜中僅有8人是第三帝國這一特殊部隊的成員。

被俘黨衛軍如此之少有兩個原因:其一,黨衛軍部隊作戰尤其頑強,比德國國防軍部隊更為納粹思想所左右。其二,盟軍對黨衛軍又怕又恨,因此往往不留黨衛軍俘虜。因此,放棄抵抗的黨衛軍軍人在去戰俘營的途中死掉的幾率比投降的國防軍軍人大得多。在卡昂,由法裔加拿大人組成的步兵團尤其用這種方式發洩了對黨衛軍的仇恨。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不論在西線還是東線,黨衛軍在敵人眼中都是特別殘忍、狡詐且極端狂熱的納粹部隊。的確,武裝黨衛軍作為希姆萊「黑衣軍團」的武裝力量實施了許多惡名昭著的戰爭罪行——在西線就有格拉訥河畔奧拉杜爾大屠殺和馬爾梅迪大屠殺。

  並非「軍事精英」

研究納粹德國黨衛軍的史學家巴斯蒂安·海因現在對希姆萊統轄的這支軍隊提出了新觀點。他研究史料發現,至今廣為流傳的武裝黨衛軍是「軍事精英」的觀點根本站不住腳。

海因舉出了三個原因。其一,他認為,人們應該意識到,大名鼎鼎的「阿道夫·希特勒衛隊師」和「骷髏師」等少數裝備精良的「模範部隊」並不能代表大多數黨衛軍部隊。就兵力而言,尤其在戰爭後半段,構成武裝黨衛軍主力的是由外國的德意志族人和一些被迫服役的外國人組成的黨衛軍師。這些師裝備的往往是繳獲的敵軍武器,軍事訓練水平低下,而且也不滿員。納粹德國的武裝黨衛軍累計共有91萬人,其中40萬人是生活在德國境外的德意志族人和外國人。

其二,武裝黨衛軍的多數著名「勝利」都發生在二戰後半段,已無法左右戰局。海因就此寫道:「在對蘇聯的閃電戰失敗和美國參戰之後,德國客觀上已經不可能獲得『最終勝利』了。」

但最有意義的或許是他列出的第三個原因:武裝黨衛軍在激戰中蒙受的損失並不比普通的國防軍部隊多。事實上,據海因計算,武裝黨衛軍和國防軍在整個戰爭期間的戰損率大抵相仿。「只有在1944年到1945年的戰爭末期,武裝黨衛軍作戰才比國防軍作戰更拚命,損失也因而更慘重。」

納粹意識更濃

這位史學家也證實了人們對武裝黨衛軍的主流看法,即武裝黨衛軍成員的納粹意識形態比國防軍軍人更濃厚。在武裝黨衛軍,老兵會有意識地給新兵洗腦;此外,武裝黨衛軍也比國防軍更早建立了向成員灌輸納粹思想的中央培訓機構。

人們普遍誤以為武裝黨衛軍的戰鬥力超過國防軍。這其實源於納粹德國對武裝黨衛軍戰果的大肆宣傳。希姆萊的武裝黨衛軍一出動,就有大批戰地記者隨軍出征,納粹新聞媒體也密集報道武裝黨衛軍的「英勇行為」。但在海因看來,武裝黨衛軍奮勇作戰只有一個後果,那就是「延長了在軍事上毫無勝算的戰爭」。

製造更多屠殺

但人們對武裝黨衛軍的另一個印象是正確的:武裝黨衛軍部隊確實比國防軍部隊製造了更多屠殺事件。海因用軍事史學家延斯·韋斯特邁爾的話總結了武裝黨衛軍的戰史,即「暴行接連不斷」。

人們應該注意的一點是,在戰爭期間,武裝黨衛軍的活躍成員從未超過37萬人——與一度同時擁有近900萬活躍軍人的國防軍不可同日而語。武裝黨衛軍僅佔德國總兵力的約4%。

此外,海因也批駁了極右翼團體至今散佈的謊言,即武裝黨衛軍與納粹集中營毫無瓜葛。在武裝黨衛軍從1939年到1945年累計擁有的91萬人中,估計有6萬人「至少在集中營系統工作過一段時間」。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德國歷史故事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