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昧:男人都在渴望著艷遇
李安說,情愛關係是《色,戒》要表達的重點,看過整部片子後觀眾會瞭解他的用心。雖沒有看到被刪節的鏡頭,但也不覺有什麼遺憾,沒有了「色」,「情」還是在的。在最後關頭,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有人說因「色」,有人說因「情」,有人說因「色」而生的「情」——但歸根結底,還是一個「情」字。
在評論《色,戒》時,很多人認為是那顆六克拉的粉鑽打動了王佳芝,讓她恍悟「他原來是愛著我的……」,這不算是誤讀,但也只能說是讀懂了女人心理的一半。在物質和精神之間,女人是搖擺不定的,彼時可能欣喜於物質帶來的安全感,此刻卻更動情於精神昇華後的幸福感,在物質和精神的兩個極端,女人來回奔跑,始終找不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這大概是女人被稱為「矛盾動物」的原因之一吧。
我們看到過太多女人在一枚鑽戒前泣然淚下的鏡頭,如此的鏡頭一直在傳遞著這樣一個錯誤的信息:只有擁有了鑽石,愛情才是穩固長久的。算了吧,所謂「鑽石恆久遠,一顆永流傳」不過是商人們為一顆石頭不斷加價的借口。我們可以大膽給《色,戒》假設另外一個結局:易先生在最後時刻並沒有送王佳芝一顆「鴿子蛋」,而是用另外一個簡單但更顯真誠的方式讓王佳芝意識到,他原來是真的愛她的——梁朝偉的眼神足以傳達這一點,那麼,王佳芝仍然有很大的可能放他逃生。只可惜,張愛玲沒這麼寫,李安沒這麼改編而已。
世俗化和物質化一直是張愛玲小說中竭力要體現的兩面,不可否認,她的冷靜和殘酷揭示了生活陰暗的一面,卻也把生活燦爛的一面給遮擋住了。在生活高度物質化、「物質是愛情基礎」的觀點被普遍認同的今天,王佳芝為一顆鑽石所打動,更容易得到主流人群的接受,但無論有沒有這顆鑽石作為媒介,只要王佳芝最後放走易先生,都會得到一個字的評價,「傻」。這種「傻」不會因為鑽石的存在和不存在,而產生出「有價值」和「沒價值」的差異,因為,沒有誰比王佳芝更知道,那顆貴重的石頭對她而言,沒有任何實用的意義。她的價值得以體現,不是因為那顆鑽石襯托了她,而是自她瞬間決定為愛情獻身開始。
遇到王佳芝這樣的女人,是男人一生中最大的幸運。電影裡易先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一個深愛他的女人用自己的死換取了他的活。相信很多男人在看到易先生狼狽逃走的時候會想到,如果是自己,會不會肯留下來,和她一同生死,或者以自己之死成全她。也相信很多女人會想,如果自己是王佳芝,會不會同樣的選擇。沒有人做過類似的調查,但我相信,女人在面對愛情的時候,大多數會比男人勇敢得多。
所以,現實生活裡,王佳芝常見,易先生也常見,兩者總是那麼地陰差陽錯,導致鍾情與背叛的故事一再上演,所謂的「郎情妾意」只能去古典小說中尋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