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課、上課、批改作業、管理學生……被喻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人民教師似乎已習慣了這種生活節奏,但由於如今獨生子女家長們對升學率特別關注,加上評價機制帶來的壓力,不少教師都感覺自己時常有種身心俱疲之感。有關調查更是表明,半數以上的教師都存在心理問題。專家認為,健全教師心理教育機制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帶畢業班帶出焦慮失眠
在滬北某中學擔任班主任的陳老師雖然只有30出頭,但已連續帶了幾屆畢業班,學校領導和學生家長都認為她帶班有方,把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都送到她的班級。最近,熱情開朗的陳老師卻變得鬱鬱寡歡,甚至有點懼怕上講台。明知道心理緊張,卻不敢名正言順地上醫院檢查,她感慨,「如果學校有專為老師開設的心理咨詢中心,多進行心理咨詢講座就好了」。
陳老師坦言,自己原本性格很開朗,自認為心理很健康。但自從連續帶畢業班以來,生怕工作中出了差錯,最後影響到升學率,常常焦慮得睡不著覺。雙休日她不但要讀提高業務能力的學習班,還要參加各種閱卷工作,常常是晚上一回到家就靠在沙發上睡著了。「孩子在求學中出現精神壓抑,可以求助學校的心理咨詢;而老師心理有壓力,卻只能掩飾。」
壓力多源於評價機制
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對14個地區168所中小學的2292 名教師進行了抽樣檢測,發現有52.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屬於「輕度心理障礙」,16.56%的教師屬於「中度心理障礙」,2.49%的教師已構成「心理疾脖。專家們分析教師心理不健康的首要原因是因為「工作繁重,心理壓力大」。
業內人士介紹,造成教師大面積存在心理疾病的原因並不在於教師工作之苦,而是評價機制帶來的壓力。教師的教學質量決定其評優晉級和獎金的發放,甚至關係到個人的「飯碗」。而衡量教師教學質量的標準大多是學生的考分和升學率,這給教師帶來不少心理壓力。
解「心結」要多方努力
據瞭解,在臨床心理門診中,前去咨詢的教師的確不少,班級升學壓力、威信壓力、社會壓力等問題都有。逢考後,還會有不少老師因為「精神障礙」而到醫院進行治療。上海市心理咨詢中心杜亞松博士認為,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一方面教師要自身補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學習自我心理調節,更重要的是教育體制改革要力求完善,為教師創造一個比較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生活環境。
學校和醫院可以互動起來,為教師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講座,讓教師進行自我調適。除此,教師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自我調解。課餘之際聽聽音樂、出門散步都會緩解緊張情緒。也可適當利用寒暑假期出外旅遊,調養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