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密爾頓的生平如何?後世是怎樣評價他的?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1755年1月11日—1804年7月12日),美國政治家、軍人、財經專家,美國開國元勳(美國國父)之一,美國制憲會議代表及《美國憲法》起草人和簽署人之一,美國的第一任財政部長,美國政黨制度創建者,共濟會新澤西州莫裡斯敦美國聯合分會會員。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在美國金融、財政和工業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因政黨相爭而決鬥喪生。2006年,漢密爾頓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5名。
簡介
亞歷山大·漢密爾頓來自英屬西印度群島的私生子,是個孤兒,11歲時到美國的賓夕法尼亞做伐木工,美國獨立戰爭爆發後,18歲的漢密爾頓在波士頓戰役中,加入了北美民兵,隨後在戰爭中屢立戰功並成為喬治·華盛頓最信任的左膀右臂。後來,捲入一樁性醜聞,在與副總統阿倫·伯爾的決鬥中命喪黃泉,享年49歲。在美國的開國元勳中,沒有哪位的生與死比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更富戲劇色彩了。在為美國後來的財富和勢力奠定基礎方面,也沒有哪位開國老臣的功勞比得上漢密爾頓。
後世評價
漢密爾頓一般被視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財政部長。相對於漢密爾頓的這些政治遺產,人們更關注的是那種在當時被主流政治忽視甚至攻擊,而在後世卻逐漸顯現出其高瞻遠矚性的部分,以對其進行當代意義上的重估。比如,漢密爾頓因注重發展工業而長期被傑斐遜以來的許多人攻擊為是「平等和自由」的敵人,他們認為,漢密爾頓鼓吹的城市和商業社會對他們所鍾愛的以種植園經濟為核心的美國鄉村民主而言是一個威脅。
有歷史學家指出,儘管漢密爾頓飽受民主派的批評,但他本人卻是一位廢奴主義者,並主張美國走工業化道路;而且,歷史學家切諾爭辯道,漢密爾頓堅持走工業道路正體現了他對「自由和機會」的忠誠,而不是相反。值得讓漢密爾頓欣慰的是,他生前沒有實現的理想,幾十年後被同樣出身寒微的林肯所繼承並實現:林肯宣佈廢除奴隸制,並通過戰爭打敗南方,使得美國走向了工業化的道路。
紀念建築
漢密爾頓莊園國家紀念館(Hamilton Grange National Memorial,美國國家紀念館National Memorial)及亞歷山大·漢密爾頓故居(Alexander Hamilton House,又名亞歷山大·漢密爾頓紀念圖書館)已被列入美國國家歷史遺跡名錄,漢密爾頓莊園國家紀念館被指定為美國國家歷史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