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會議的內容是什麼?它為何成了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
世界從封建時代走向資本主義時代,是從歐洲開始的。歐洲經過長時間的中世紀黑暗時期,迎來了光明的一天。在此之前,歐洲大陸處在封建主統治之下,諸侯割據,壓迫沉重,沒有人權和自由,也沒有產生現在意義上的民族獨立國家。現在的意大利、德國等,都是在以後才統一的。民族主義和自由主義能夠在世界發揚光大的一個大契機,就是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18世紀60年代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並開始工業革命,而此時的法國仍然處於落後的封建專制的統治之下,仍然是歐洲大陸上典型的封建專制國家。當時法國階級關係對立狀況十分嚴重。社會被分為教士、貴族以及農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資產階級三種等級。
其中教士為第一等級,貴族為第二等級,農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資產階級為第三等級。第一、第二等級為特權等級,他們人口只佔全國的3%,但卻擁有全國土地的1/3以上。同時他們不用繳納任何稅務。
第三等級中,農民少地或無地,工人和平民生活困苦,資產階級要求享有政治權利。他們地位低下,需要承擔繁重的賦稅和繁瑣的義務。十分尖銳的階級對立引起了民眾的強烈不滿,同時落後的封建統治嚴重制約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法國急需進行一場劃時代的大革命來除舊布新,適應歷史進步的潮流。
就在這時,法國封建政府正在受到越來越嚴重的財政困擾。為了解決財政危機問題,國王路易十六被迫召集150年來從未召開的三級會議。這次三級會議成了法國大革命的導火線。參加三級會議的第三等級代表提出限制國王的權力,把三級會議變成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這引起了國王的震怒和恐慌,他馬上出動軍警,封閉會場,禁止國民議會開會。1789年7月9日,國民議會改名為「制憲議會」,公開反抗國王,雙方的衝突趨向激烈。
1789年7月14日清晨,憤怒的巴黎市民揭竿而起。而巴士底獄成為重要的攻擊目標。巴士底獄是一座非常堅固的要塞,18世紀末,它成了控制巴黎的制高點,法國國王在那裡駐紮了大量軍隊,專門關押政治犯。在某種意義上,巴士底獄成了法國專制王朝的象徵。這一次,憤怒的起義者把它完全拆毀,象徵著封建罪惡的巴士底獄從此在地球上消失了。為了紀念巴黎人民英勇攻佔巴士底獄的偉大功績,法國把7月14日作為自己的國慶節。
巴士底獄的陷落標誌著民眾登上了歷史舞台。他們的干預挽救了資產階級,從此,後者不得不在關鍵時刻依靠街頭下層民眾提供「一次革命」。從巴黎人民攻佔巴士底獄到熱月政變,法國大革命經過了五年的歷程,發生了三次大起義,其勢如暴風驟雨,迅猛異常。在三次起義中,人民群眾都顯示了偉大的力量,而且一次次地從危急中把革命挽救過來,進一步推動它向前發展。
1789年7月14日以後,制憲議會實際上成了法國最高的行政和立法機關。左右大局的是第三等級的代表,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不久,制憲議會又發佈《人權宣言》。它的主要內容包括:人類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財產、安全和反抗壓迫都是不可動搖的人權;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現,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財產是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利等。宣言揭示了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的原則,體現了摧毀君主專制的要求,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具有進步的歷史意義。但在同時又承認了財產的不平等,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隨著革命的爆發和發展,統治階級驚恐萬狀。大批王公貴族逃往國外,從事反革命活動。路易十六拒絕批准制憲議會的決議和《人權宣言》,還準備以武力解散制憲議會。幾支部隊奉命向凡爾賽調集,國王的行為激怒了巴黎群眾。1789年10月初,首都民眾湧向凡爾賽,將王室強行帶回巴黎,制憲議會也遷到巴黎。
1791年,制憲議會頒布憲法,規定法國為君主立憲制。制憲議會解散。根據憲法,同年新選出來的立法會議開幕。君主立憲派控制著議會的領導權。不久,來自國外武裝干涉的危險加劇。
1792年春,法國立法會議對奧地利宣戰,不久普魯士站在奧地利一邊對法作戰。戰爭開始時,形勢對法國不利。敵軍闖入法國境內,革命處於危機之中。為了捍衛革命,法國人民奮起保衛祖國,組織義勇軍,不斷開往前線。在抗擊外國武裝干涉的戰爭中,路易十六的反革命面目充分暴露。1792年8月巴黎人民起義,攻佔王宮,推翻了法國的君主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