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早戀現象比較普遍,也比較嚴重。據某中學對一千零四名學生的調查,發現交了戀愛朋友的有一百零四名,占7.43%;其中男生36名,女生68名。據小學教師反映,小學生也有寫"情書",相約幽會的。初中生和小學生的"談戀愛",主要的是出於好奇心,談不上什麼感情基礎,"離"或"合"也無所謂,但也會犯"兩性"錯誤。女孩子初犯兩性錯誤的最小年齡是11歲,高峰是14~15歲;男孩子始犯兩性錯誤的最小年齡是13歲,高峰是16~17歲。據某市中學一個班級的調查,失去童貞的女生佔全班女生總數的一半。問題不能不令人焦慮。
為什麼小小年紀就鬧戀愛呢?世界上沒有無源的水,也沒有無根的樹。當前早戀現象的普遍,細加琢磨,有它的客觀原因,也有它的主觀原因。
客觀原因是性刺激的信息量大量增加。隨著客觀環境的變化,人的心理也就產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是所謂"桔生淮南則為桔,生於淮北則為枳"。工業化的發展,帶來城市規模的擴大。農村城鎮的都市化、人口的密集,這就增加了人們的社會接觸。現代化宣傳工具的運用,又加快和擴大了信息的數量和傳遞的速度。曾有一度時間,精神污染充斥,電影、電視、廣播、錄像、廣告、照片、報刊、書籍,還有所謂"手抄本",幾乎整天價地圍著"愛情"轉,大有風雨壓城之勢。有些形象,有些語言,不僅"刺激",還很"挑逗",那些年紀輕輕的、情竇剛開的、未經風雨世面、良莠難辨的中小學生怎能不受污染?同時,對外開放,一些西方的腐朽污穢,趁機而入,滲進了我們的宣傳媒介,並被捧為"時髦"而傳播,腐蝕著年輕一代的心靈,直接起著誘發和教唆作用。
也必須指出,我們的學校,在一度時間裡,片面追求升學率,放鬆了政治思想教育,紀律比較鬆懈。這,給早戀開了方便之門。
主觀原因,是早戀者的心理結構的缺陷。古語說:"志正則眾邪不生,心靜則眾事不躁。"這句話告訴我們,在同樣的客觀環境下,只有志不正、心不靜者,才生邪事。早戀也是這樣。
我們知道,個體發展到思春期(女孩起於11~12歲,男孩始於13~14歲),性發育開始了,第二性徵顯露了。由於對自身的生理變化無思想準備,在一段較短(約半年至一年左右)時期內,會產生對性的不安、害羞和恐懼情緒;過後,便會有另一種傾向,即對異性產生興趣,對異性發生好奇和好感,性衝動也開始出現。伴隨著性的發育,思春期孩子強烈地意識到自己不是小孩子了,已經長大成人,希望獨立,產生擺脫家庭奔向同齡友人圈的傾向,感到自己的心理誰都不理解,只有新結交的知己才理解,漸而漸之,形影不離。在這個期間,如果沒有正確的思想引導和堅強的集體輿論的制約,他們便會滋長一種逆反心理:戀愛是大人的事,為了標誌自己是大人,也傚法戀起愛來,儘管他們對戀愛的真諦和含義並不理解,也要好奇地去試探;如果失去自控或在不良分子的引誘下,還會出現不正當的兩性行為,心安理得,不以為恥。
早戀,就是這樣不良主客觀因素的不良結合。診斷的目的在於治療,怎樣防止、制止早戀呢?
第一、進行理想、人生觀教育。
理想是對未來追求和嚮往的形象;人生觀是對人生價值的看法。思春期人生觀正在形成,理想正在確立,正是教育的好時光。他們一旦認識到人生的價值和自己奮鬥的目標,就會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於學習文化和科學知識,儲備生活的力量。這時,縱有性意識的蠢動,也能克制。一位中學生在作文中寫道:"(收到求愛字條)一個星期過去了,我每天都頭昏腦脹,像丟了魂似的……愛,我們是有理由得到的,因為我們還很年輕。但還有許多事情等著我們去辦。激動不安,若明若暗的青春之後,我們需要的是成熟的思慮,豐富的經驗,是一座內心的信仰和理想大廈的落成。"
第二、進行性知識、社會道德教育。
性知識的教育應和社會道德教育結合進行。首先,應依據不同年齡階段,側重教育內容。12~16歲,進行有關思春期生理衛生知識教育,使他們對性發育有個正確認識;16~18歲,可簡略介紹一些性知識,使他們正確對待異性和愛情;18歲以上,可引導他們認真思考未來的婚姻和家庭問題。其次,對性意識進行誘導和性道德教育。社會的不良因素要求嚴格查禁堵絕是不可能的,我們應面對現實,進行誘導,使他們提高適應性和免疫力,增強對性誘因的抗拒力和自覺抑制力;認識到人不是動物,必須接受社會倫理、道德和法律的制約。
第三、加強紀律教育,防患於未然。
學生的任務是學習,不允許戀愛。要造成輿論,互相監督。要抓苗頭,實踐說明,早戀雖然一開始往往壓抑不住愛戀的情感,但最終大多在師長們的勸說疏導,或自己在實踐中碰了壁,受了挫折後能中止早戀關係。因為早戀多出自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無甚感情基礎,所以中止早戀並不意味著"留下心靈創傷"。對他們與社會青年之間的早戀,因為社會青年有生活經歷,人情世故亦豐富,且具有經濟條件,比較棘手,家庭和學校尤其要注意防範和妥善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