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藥能治的病別打吊針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吃藥能治的病別打吊針

「打吊針」,是靜脈輸液的俗稱,適應症很多,可治療嚴重創傷、大中型手術、嚴重營養不良、失血等病人。由於使用比較頻繁,一些人認為打吊針比吃藥病好得快。而事實上,打吊針並不能包治百病,輸液後產生的不良反應對人體會造成更嚴重的危害。

■發燒38.5℃以下服藥即可退熱

在過去,打吊針輸葡萄糖營養液或生理鹽水算是一件「奢侈」的事,因為僅一包口服葡萄糖沖劑不過幾元錢,在醫院打吊針用的葡萄糖液收費是十幾元。但現在,你到任何一家醫院,都會看到舉著吊針瓶等著輸液的患者排著長長的隊伍。一些醫院為了迎合患者想早日康復的心理,紛紛亮出維生素類藥物或能量合劑類藥物的輸液用藥招牌。那麼,打吊針和吃藥哪個更好呢?

哈爾濱市第一醫院急救中心主任醫師王惠卿教授指出,一般的治療原則應當是:「藥能口服不要肌注;能肌注不要靜點。」他說有位患感冒的患者,想快點治好病,選擇在家靜點,結果發生過敏反應,醫藥費花去上萬元。中國航空工業中心醫院的王曉菲介紹說,人體體溫在38.5℃以下服用藥物即可退熱,當體溫超過38.5℃高燒不退時,靜脈點滴退熱才是正確的選擇。

■打吊針比吃藥費用高得多

在北京大學第三醫院,一位病人家屬告訴記者,他的媽媽得了腦充血,已經來院治療5天了,光打吊針的費用就花了1000多元。旁邊的一個患冠心病的老太太此時插話說:「你那算是便宜多了,我每天用兩小袋輸液就得花660元!真不如吃藥便宜。」

中國預防病控制中心的劉常平忠告,打吊針的液體不管是什麼藥稀釋而成的,都是人為製作的,因而在製作過程中有可能受到空氣微粒或其他因素的污染而變質。而在加藥過程中無菌操作也會出現一些難以避免的污染,如針管、針頭消毒不嚴,加藥環境不消毒、不清潔,更難以避免的是瓶塞微粒、玻璃微粒隨加藥針頭進入液體,當這些污染進入人體內後,自然而然成了人體潛在的「殺手」。

■少部分人會出現輸液反應

輸液時因個體差異和藥品質量的原因,少部分人會出現輸液反應,最常見的就是發熱。輸液反應發生後,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可置人於死地,「打吊針」打死人可不是什麼稀奇事。

可見,當你完全可以通過飲食或藥物獲得健康時,千萬別為圖「快」或「省事」讓隱患潛入體內。

■相關鏈接

多數感冒沒必要輸液

一位兒科醫生說,醫生自己的孩子感冒了,很少打吊針。

感冒及上呼吸道感染,90%以上是由病毒感染所致。也就是說,約90%的感冒沒必要輸液進行抗生素治療。當然,對於細菌感染所致的感冒,通過輸液進行抗生素治療仍是可行的。

這樣的醫學常識醫生都知道,但是如今醫生都願意把它作為首選的治療方法推薦給患者,這裡有社會的因素,更多的是醫院受經濟利益的驅動。

以兒科為例,一個小孩子感冒了,醫生如果只是開一點抗病毒的藥,便宜一點的十來塊錢,再貴一點的幾十元,吃上三五天孩子的感冒照樣好。但如果是輸液,醫院的收入就可觀得多,最便宜的青黴素,一次30多元,如果用好一點如先鋒,一次100元。一個療程三五天下來,少不了也得100多塊錢,多則四五百元。

(大洋網)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