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你一定會聽到甚至看到有些少男少女由於受到黃色書刊或淫穢錄像帶的毒害,或者壞人的勾引而走上性犯罪道路的事情。這是當前社會中值得注意的一個重要問題。它不僅直接影響社會治安、社會風氣和倫理道德,而且還是性病傳播的主要根源。據上海的一份資料表明,在性犯罪的少年中,女的大多數在14~15歲,男的大多在15~16歲。當然,造成性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以心理學角度來看,有個性適應的問題。如果解決好這一問題,有相當部分的案例還是可以防止的。那麼,何謂性適應呢? 我們知道,人類伴隨性成熟而產生的性慾要求,一般是通過合法的婚配來滿足的,可是,從性成熟到正式結婚,還需經過一段相當長的時期,這是個性慾延緩滿足的過程,對於這種過程的適應,就是性適應。 近百年來,世界各國的青少年普遍存在著性成熟加速提前的現象,據報導,西歐平均每10年提前約4個月,日本1961年~1972年提前6.8個月。我國近35年間,以北京市為例,初潮年齡平均每10年提前5.1個月。據報道,目前我國初一女生中,月經來潮者達57.9%;初二男生中,59.3%的人已有射精的體驗。但與此同時,還有不少父母、老師把他們當孩子看待,實際上他們已經向成年過渡了。另一方面,由於現代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地進步,學業和工作的需要又要求青年推遲結婚,特別是高學歷的青年。這樣,就出現了性成熟前傾與結婚高齡化的矛盾。一般而言,青少年自性成熟到婚後性生活得到滿足,其時間距常在10年以上。在這一段漫長的時間裡,性衝動所引起的心理困擾,並不是他們的過錯,而是生理發育的結果。重要的是,應當學會控制自己的性慾望,學習與性有關的醫學知識,按照社會道德規範要求自己,健康地解決性的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矛盾,這也就是性適應的問題了。然而,有些青少年為了適應這種情況,盡可能地避免與異性接觸,甚至乾脆不參加任何社交活動,以迴避的方式來解決矛盾、處理問題;還有的則盲目去探索,偷偷閱讀黃色書刊,聽信不科學的謠言,自尋煩惱,甚至走上性犯罪的道路。這些問題應該引起重視。那麼,少男少女究竟怎樣才能做到性適應呢?除了需要學習有關青春期性生理變化的知識外,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加強性道德教育,使青少年學會控制與處理性慾望。青少年們雖自青春期開始就有性的興趣與慾望,但性格要到青年期或青年到成人期之間才會健全成熟。在此期間,尤其是青春發育期,心理上還很幼稚,很不成熟,情緒上敏感又不穩定,道德觀念還薄弱,非常需要家長、老師及社會有關方面的幫助指導,尤其是性道德觀的教育。應讓他們懂得,既不要把性當作神秘、可恥、污穢的事情,也絕不可以隨隨便便,輕率從事;應該用理智來支配和指導感情,在兩性關係上必須遵循社會道德規範。這樣,使他們形成正確處理性慾望的內在的控制力量,既適當的保持對異性的興趣,又能控制、處理自己的性慾,避免過分的刺激或"不正當"的滿足。否則的話,缺乏理智、道德的防線,很容易接受不良的誘惑,造成不良的後果。 第二,注重學習和工作,開展健康的社交活動。青少年應該把精力集中在學習和工作上,這不僅是為社會服務的需要,也是節制那些不利於學習的情感,其中包括性慾需求的好辦法。刻苦的鑽研、學習,創造性的工作,往往使人陶醉,"樂在其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以及享受成果的歡樂。也抑制了其它慾念的干擾。 與此同時,青少年應該參加一些健康的社會活動,比如比賽、旅遊、文娛活動及節假日或生日的聚會、慶賀等等,這樣既有機會與同性朋友來往,也有機會與異性朋友接觸。不過,這些社交活動最好以團體方式進行,使青少年有機會與同性或異性朋友接觸。豐富多彩的社會活動能使青少年對異性親近的慾望、好奇心得到適當的表達及滿足,消除因性成熟所帶來的心理上的困擾,促進性的適應。當然,這類社會活動必須維持良好的風氣,避免出現對性慾刺激的情景,以致青少年難以控制和應付。 第三,努力表現發展自己的心理性別。眾所周知,一個人的生理性別是與生俱來的,但其心理性別,包括性別的心理差異、性身份認同和性別角色等,卻是在後天的"學習"過程中,特別是青春期開始後的一系列的性心理發展中,逐步培養、建立起來的。在兒童期,孩童一般不大關心自己的心理性別,但到了青春期,隨著生理性別的發育與表現,青少年就自然而然地關心、注意自己的心理性別了。"我像不像個男子漢?""我這樣穿著打扮是否更女孩氣?"……這些,常常是少男少女們關心的事。事實上,青少年必須正確認識自己的心理性別,努力發展與其性別相適應的性格特徵,並充分表現自己的性別特徵。少男應努力使自己有個較好的符合我國國情的男子漢模樣,而少女則應爭取有個較完美的女子形象。這也是性適應的另一個重要方面。不注意這些,會影響日後的心理、社會適應,且可能導致性心理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