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給自己的病「分流」

日常生活健康小常識,健康生活小常識

請輸入查詢關鍵詞:

學會給自己的病「分流」

一直以來,去大醫院看病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就是人多,醫院裡經常被擠得滿滿噹噹的,等候的時間有時比看病的時間長得多,就算想跟醫生多聊兩句也顯得匆匆忙忙,看病成了一件很傷腦筋的事。那麼,有沒有既看了病,又能節約時間的辦法呢?醫生的建議是:患者需要學會給自己的舶分流」,如果不是急症,最好大病到大醫院看,常見並小病讓二級醫院或社區醫院解決,這樣才能節省時間,快捷地治好玻

■三甲醫院:家家人滿為患

提起去大醫院看病,可能每個人都有過漫長等待的經驗。季小姐在前幾天因為腹痛去西城的一家三甲醫院看病,從早上10點一直看到下午2點多才從醫院裡出來。她說:「讓醫生看的時間總共可能連10分鐘都沒有,可是掛號排隊、看病排隊、做B超排隊、劃價排隊、交費排隊……我最後排得把疼都快忘了。」

魏先生的經歷更有意思,他因為不小心撞到了商場的大玻璃門上,當時的反應很重,頭暈、脖子、後背都疼。他擔心腦子會有傷害,就趕緊到離家較近的一家三甲醫院掛急診。可是,急診裡沒有神經外科的大夫,他等神外科大夫就足足等了半個小時。醫生給他檢查了之後開了藥,他到交費處一看有些哭笑不得:劃價和拿藥是一個窗口,交費是另外一個窗口,也就是說,他拿到藥得在這兩個窗口來回來去地排3次隊。他說:「幸好我傷得不重,要不排隊都排不了。」大約20多分鐘,他才拿到藥。

與病人漫長的等待相對的是醫生的超強度工作。據瞭解,北京的三甲醫院每日門診量都在3000到4000人以上,平均到每個科室、每個大夫身上,一個醫生一天至少要看六七十個病人。為了完成這麼大的門診量,記者在採訪時經常看到醫生從上午8:00開始坐在診台前頭也不抬地一個接一個接待病人,一般要到中午12:00以後才能稍稍鬆口氣,可是病人多的時候,上午掛號的病人就要看到將近1點。1點整,下午的病人又開始來看病,多數醫生只能扒拉兩口飯就繼續投入下午的治療,所以,分攤到每個病人身上的時間很少,醫生即使想給病人講解一下他的病情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到大醫院看病,除了和醫生交流的時間遠遠小於排隊時間的問題之外,停車也是非常讓人頭痛的問題。以協和醫院為例,幾乎每天上午9點多鐘,車輛就從東門口一直向北排到燈市東口。北京市中醫院的門口也是如此,雖然不斷有車出出入入,但停在門口的車輛也總有十幾輛,為了停進院裡,司機大都要等一刻鐘到半個小時。記者在朝陽醫院看到,雖然停車位比較充裕,但是由於車多,不少看病的人要停在後院的停車場裡,走到門診樓的距離對於病人來說也不算近。

■三甲醫院的大部分功能二級醫院也具備

和前面的幾位病人相比,余先生的選擇就要聰明一些。他的醫療保險需要做全面體檢,為了減少去大醫院體檢的時間,他選擇了一家二甲醫院,早上8:00去抽血,不到9:00全部體檢就做完了。

其實不止是做體檢,一些常見並多發病到二級甲等醫院看也沒有什麼問題。普仁醫院門診辦主任操東昇大夫介紹,「有病一定要上大醫院看」其實是個誤解,大醫院有它們各自的優勢部門,比如同仁的眼科、天壇的腦神經科等等,但是經常和人們打交道的常見並多發病不一定非到大醫院。

首先是因為大醫院人多、等待的時間長,病人本身就不舒服,還要排很長的隊,身體可能吃不消。另外,等了很長時間之後,真正看病的時間可能不到幾分鐘,病人除了開出對症的藥之外並不會對自己的病有什麼更深的瞭解。而在二級甲等醫院,排隊需要的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醫生給病人講解的時間也會相對較長。同樣的藥比如消炎藥在二級醫院的價格也比三甲醫院便宜。

以前人們覺得二級醫院條件差,但現在的二級醫院也有很詳細的分科,病房、急救搶救室的硬件和三甲醫院相差已經不多。對病人來說的另一個好處是在二級醫院選擇大夫的可能性很大,既可以選普通大夫,也可以掛專家號。即使掛的是普通號,大夫也有時間為病人解釋病情,病人可以享受上專家號的待遇。

病人的另一個誤解是認為普通醫院的醫生經驗不夠,其實在二級甲等醫院,只有畢業後有三年經驗的主治醫才能出門診,而大醫院由於實習和進修的業務較重,所以出門診的也有可能是實習醫生或進修大夫。所以,操主任認為,像呼吸道感染、肺炎、高血壓、冠心並糖尿並腰腿疼、疝氣、膽囊炎、白內障等等常見病和慢性病,到二級醫院都能得到較好的治療。

■「家庭醫生」普及是緩解大醫院緊張狀況的辦法之一

從2000年起,「家庭醫生」這個新鮮詞開始在媒體上露面。據報道,北京的中關村醫院、方莊醫院和月壇街道汽南服務中心等都開辦了類似的服務項目。而調查顯示,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作節奏的加快,生病就跑大醫院,看一次病換一個大夫的方式已經越來越不適應人們的需求。王先生說:「上醫院看病一趟光打車就得30多元,大醫院病人多,環境亂糟糟,人多的時候輸液都在過道裡,弄不好折騰得病情反而加重了。現在到社區醫院看病,不用排隊掛號,有的還能提供上門就診,輸液打針都可以在家裡,就不用著急上火了。治大病去大醫院,治頭疼腦熱的有社區醫院,這是大醫院的一個很好補充。」

除了社區醫院靠自己的力量提供更好的服務之外,三甲醫院和社區醫院的結合也是一種好方法。北京市中醫醫院門診部辦公室主任王國瑋大夫介紹,目前中醫醫院和周邊的社區醫院搞的「大醫院進社區」活動效果就很好,由中醫醫院的專家定期到社區裡出診,既可以讓人們「小病上社區醫院」,緩解大醫院的壓力,又滿足了人們找專家看病的需求。

不過,王主任認為,學會給自己的舶分流」,不是單純的跟病人說說大道理就能實現的,畢竟人們對自己的健康狀況越來越重視,所以,更需要提高的是普及全民健康醫學知識。讓人們瞭解了什麼樣的病是常見並多發病,到社區醫院就能看好;什麼樣的病很嚴重,要到相應的專科醫院,找權威的專家才能解決,只有人們有了這些知識,人們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看病,大醫院的壓力才會緩解,小醫院的資源也能得到最充分的利用。

(新華網)

健康小常識
實用查詢
文學資料
健康知識
起名參考
每日黃歷
黃歷查詢